困于窘境才心游——憨山大师的工夫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偶然翻到几年前写的一篇小日记

惊觉几年来,困居罗网之中

早已渐没了昔日的气象

故转发旧文一篇

与诸位共勉



昨日蓝勇先生来书院作了一个小型讲座,内容大致仅为史地的一些研究思路分享,而之后却只记得他在开始时提及的一句话,他说:“做学问其实可分为体制内与体制外两种,这两种恰如入世与出世,体制内要讲功利,但是学术本身却又要求有超然之心。”其实,这话只是开场前的客套话,然而其中所言的意趣,却无疑是每个志于学术之人所面对的。

功利与学术的分辨,其实从高中走来每个人都会经历,理论上,考试是对那些真正思考问题学生的肯定,而事实,呵呵,我们知道,这恰恰是相反的。所以每次备考其实都面临着对于真正知识探索的放弃,与对获得成绩的追逐,会考试的人往往战胜那些真正愿意追逐学问的人,这在每次大学期末考试前两周都会凸显。当然,也有大牛,既能够保持对知识的探寻,也能够处理好利欲的索求,这自然是少之又少的。

憨山德清12岁在南京大报恩寺出家,跟从西林永宁大师,20岁那年,永宁大师圆寂,将整座寺院付托给憨山。大报恩寺是明永乐敕建的皇家寺院,20岁,也就是大二的年纪,有的屌丝还在“百思女神而不得其解”的年纪,而憨山已经接管皇朝大寺,何等重任,这要求的不仅是学术与德行,更是与官员政府乃至寺产等的处理,而憨山面临的远非如此。在接手当年,整座寺院一夜之间因雷击引发大火,大殿与一百四十余阁俱焚,当时朝廷便逮捕四种头首执事十八人。
    
寺庙被焚,无以容身,先师的基业亟待重振,这就需要找功德主。憨山于是决意北上,此次北上要去两地,一地是北京一地是五台山。去北京自然是希望同当朝宫廷上层人物交往获得寺院的重修资金,而去五台山则是为了进一步“修炼内功”,从而在北京圈子里立足。只有你真正有料,北京那些大员才会跟你结交。相比憨山,现在的人正好相反,我曾见到不少同学希望靠营络人脉来获取利益,他们可能完全不清楚这点,人脉是相互给予的,本身是渣,难道会有人愿意跟你建立人脉幺?


憨山出身金陵大报恩寺,太师祖是名望的西林永宁,除却名头外,即使要北上,雪浪师兄也能给其援助。这搁到一般人来说,大抵靠名门出身的头衔也就能混得一口饱饭。但是憨山却选择一种方式:不去寺院挂单,只身乞讨而行。


万历元年癸酉日,在他北上的一段日记中记载:

 “初至扬州。大雪阻之。且病作。久之。乞食于市。不能入门。自忖何故。急自省曰。以腰缠少有银二钱。可恃耳。乃见雪中僧道。行乞不得者。即尽邀于饮店。以银投之。一餐而毕。明日上街。入一二门。乃能呼。遂得食。因自喜曰。吾力足轻万锺矣。铭其鉢曰。轻万锺之具。铭其衲曰。轻天下之具。”

真正的行脚乞讨可不是电影中的唐玄奘,衣着艳丽,往往是几日没洗澡,又臭又脏,破衣烂衫,无人理睬。发愿起誓当然容易,难的是真正遇见困窘之时能不忘初心。李敖在一次演讲时那了五个词概括人民应对政府的不同态度,说是“哽儿了,颠儿了,嘚儿了,怂了,翻了”。其实放在生活中,也是五类人,其私下里跟你如何吹嘘,饭局上如何邀扬,然而静观他遇事时的表现,偶有几个硬撑着面子也不过是伸着脖子硬杠的,其实底子里仍旧定见不足,正气不够,最多不过是靠流氓气硬撑。然而更多的,则是得过且过,上面的只要一压,下面就立马蔫儿吧。


憨山到达扬州,南方却大雪纷飞,在市上乞讨,无人予以援助,甚为沮丧。这种时候,是退是进,就在一念之间。当其冥然兀坐,反思为何乞讨不得时,却发现原来口袋还有二个小钱,这是业债未了,搁一般人,先解决自己的肚子,然而憨山却见到雪中其他的乞讨不得之人,花光仅剩的钱与其一起吃一顿。第二日浑身一分钱皆无,果然乞讨即得。大喜。给自己钵上题轻万钟衬衣里面写上轻天下。心无挂碍,游方天下。 


这才是真正的穷游,毫无累赘,更无挂碍,风雪之中,一人独行,天地苍茫,具吾一身。跟今日那些拿着单反的小清新,搭车的所谓“穷游者”相比,何等的气势。当全身没有任何钱财,没有任何负担,不知归宿何处,恰是最高的心游境界。正如钱牧斋晚年书楼被焚,高声呼“天能烧吾屋中书,不能烧我腹中书。”大概也是这样的气势吧,在一无所有的情形下,相反激发出无上的自由,这正是孟子的“养气”工夫。所以,憨山也就做出一篇铭文:

尔委我以形。我托尔以心。然一身固因之而足。万物实以之而轻。方将曳长风之袖。披白云之襟。其举也若鸿鹄之翼。其逸也若潜龙之鳞。逍遥宇宙。去住山林。又奚衒夫朱紫之丽。唯取尚乎霜雪之所不能侵。

曳长风之袖,披白云之襟。来去自由,养内圣之气,自然所向披靡,逍遥宇宙之间,山林坐卧之中,高歌吟啸,与天地共存,不去羡叹“朱紫”的荣禄与华贵,自然霜雪不能侵。

再回到开始的问题中,学问与利欲矛盾么?


其实不矛盾,真正的学问是养气的,浩然之气所存,自然世间之事得以应对无碍,而那些着眼于利欲之人,或有得其利欲而苟乐,或是不得利欲而苟活,岂是可与前者一概而论?所以,学问与利欲不存在交融与并存,更非所谓“结合”与“处理得当”,真正的学问,自然是内圣工夫,自然“其举也若鸿鹄之翼。其逸也若潜龙之鳞”!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