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味·中秋】桂彩中秋画月圆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仲秋月满时,迎寒人团圆。借着佳节升平景,倍觉得高悬明月甚圆满。“桂彩中秋特地圆,况当余闰魄澄鲜。因怀胜赏初经月,免使诗人叹隔年。”这是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宋徽宗楷书《闰中秋月诗帖》(上图)之头两句。在当代书法评论家看来,这开诗帖颇具里程碑意义,不同于徽宗晚期瘦金体精神毕现的内敛与干脆,结字细瘦挺拔却又笔画瑰丽温婉的《闰中秋月诗帖》,正如翰林图画院的精美宋画般,以婀娜的笔法,表现着诗中柔美的画意。一片皎洁月晕下飘来的阵阵馥郁芬芳,使人不禁回想起这两句诗。年轻的北宋徽宗皇帝赵佶以绵密优雅的瘦金书将此开诗帖中的文字幻化成景,今夜适逢闰年又是中秋佳节,更觉此开翰墨颇为应景。或许当年那位适逢盛年的徽宗皇帝未曾想见,他对绘事与文艺的痴迷,竟能成为一个伟大时代的绝唱。

        “万象敛光增浩荡,四溟收夜助婵娟。鳞云清廓心田豫,乘兴能无赋咏篇。”当是闰年中秋夜,对着月亮,吟这诗帖后两句,不禁心中感叹这件名家翰墨的颠沛流离。《闰中秋月诗帖》原为清宫旧藏《宋元宝翰册》第二开,据清代内府书画著录《石渠宝笈》初编记载,此册原有三十四开,开篇为宋仁宗御笔飞白书“看云”二字,次开为徽宗楷书《闰中秋月诗帖》,全册所存宋元诸家名宝甚多,著录可见有黄庭坚、鲜于枢等,流传至今多为散佚改装,四落之外还能留存,已是颇为珍贵。


        
常在古代绘画中看文人隐士策杖入山,倚松听泉,举杯对月,一片月夜清明,聊表文人逃禅生活的清淡与恬静。宋人更是以诗意入画,以诗歌题材作诗题画,或怕画意未满而在画上题诗,诗画结合具有独特的文学美感。尺寸之间画四时佳景众多,却也有不少极富节庆色彩的图画传世。今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一开南宋册页《月夜看潮图》(上图),绘南宋时期中秋夜观钱塘潮的情景。明月高悬下,浪卷潮涌呈直线扑向岸边,水畔矗立广阔地双层单檐歇山顶楼阁,上层四壁不设墙面,多以通透木栏为宜,便于开阔观赏钱塘江夜潮的景色。画家为表现钱塘江夜潮的明亮月色,特别在绘画中楼阁山墙之博风板、悬鱼等构件处点染描金,在沉郁的绢本绘画映衬下显得颇为耀眼,正如明月照在建筑上反射的光线般,具有一种诗意化的朦胧美。此作左下丛树出有画家“臣李嵩”三字墨书穷款,作者仅题写官职与姓名的情况,正是宋代宫廷画家区别与文人画家的典型落款方式。

        李嵩,宋钱塘(杭州)人,为宫廷画家李从训义子,值宋光宗、宁宗、理宗三朝(1190-1264),位至画院待诏,尤善界画阁楼,其精工富丽的宋代院体画风格颇具北宋遗韵,为当时代表。此帧团扇右上留白处有宋宁宗杨皇后题苏东坡《八月十五看潮》诗句并钤“坤卦”印,“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待月中看”,近看画上题诗,其书风颇似宋宁宗赵扩,清丽飘逸,波撇秀颖。宁宗杨皇后,据其留存作品来看,大抵活动于宋宁宗庆元至嘉定(1195-1208)年间,相对此时的画家李嵩正值青年,作品一丝不苟极富朝气。江畔楼阁华美处隐约可见不少点粉人物,或指呼大潮,或穿梭楼间,或凭栏而望高悬明月,画面精细动人,与远山江帆月影银涛相对,一动一静使画面具有生动传神,却又不失诗意的庄重典雅。


        
这种独特的文学性绘画在后来的中国文人画史经久不衰,至清代则出现更为空灵的表达方式。故宫博物院藏有扬州八怪之一金农的《月华图》(上图)轴,画幅通体留白,只在画面上方三分之二处绘一轮满月,月晕之中以墨笔作凹凸起伏的阴影表现月海,而其外侧一圈却以外缘放射的赤橙等色组成的光芒表现光华四射的皎洁满月。画面右下留金冬心墨笔漆书款识“月华图画寄墅桐先生清赏七十五叟金农。”

        作为扬州八怪代表的金农,工诗文,精鉴别。其书风兼取楷书、隶书横宽体势,扁笔焦墨拖行,焦黑如漆,史称“漆书”。画风清奇古拙,用笔醇厚雅逸。此图作于金农75岁时,已是画家晚年,画中满月敷色简逸,周遭留白只简单渲染保留纯净底色,月晕向外张开光华灿烂;自两汉壁画起,在传统作品中月亮往往被赋予神话色彩,常有银蟾、玉兔、桂树等形象,此作月海渲染朦胧掩映,细看好似桂树与玉兔的模样,颇在阴晴之间有神秘之感,简单画面却表现出画家强烈的动感与空灵意向。别出心裁的构思,以写实手法直接表现月亮的光华,以奇致胜。

        凭窗眺望满月夜,更是月明圆峤人千里。佳节团圆辅华光,纵使这月过千年,也不及家人在侧心生喜乐。

原文刊登于2016年9月16日北京晚报 知味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