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的男孩每天不停拔头发,这是病!居然和他爸爸有关!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来源:现代快报


生活中

很多人都有类似的“强迫症

总是怕哪里做的不好

或是觉得丢掉了什么

可是,你知道吗?

一些孩子也很容易患上“强迫症”

近来

扬州一名8岁男孩

一言不合就拔头发

差点“秃顶”


还有一名11岁女孩

动不动就啃咬指甲

不仅指甲被咬秃

而且指甲周边皮肤都被咬出血




案例一



频繁拔发露出白头皮

8岁男童患上“拔毛癖”



    小明(化名)今年8岁,家住市区,是个性格内向的小男孩。在他4岁时,父亲为养家糊口,只身到国外务工,从此小明和母亲赵女士一起生活。在妈妈的眼里,小明一直很乖,平时沉默寡言,但是听老师和家长的话,认真学习


    几个月前,赵女士发现小明常常拔自己的头发。“为他梳头时,无意间发现儿子左半边头发稀疏单薄,与右边发质浓密乌黑有明显的区别。” 赵女士也常常教育小明,和他讲头发的重要性,以及拔头发的坏处,但小明仍然克制不足,仍然拔头发。


    赵女士见管理缺乏效果,也不愿过多教育,认为孩子有了坏习惯,长大了就会自然好了。但是小明并没有好转,反而将头部左边直径5厘米一块头发拔光,露出白色的头皮


    赵女士意识到孩子可能有心理问题,带他到五台山医院检查。医生和小明进行交谈,发现小明内向胆怯,与长期生活中缺失父亲有关。当小明遇到同学欺负或者课业压力时,内心的焦虑感无法排解,拔毛发的行为变得频繁而不可抑制。心理科医生表示,小明的疾病在医学上称为“拔毛癖”


什么是拔毛癖?


是精神心理疾病之一,大多数是由于精神紧张焦虑等心理因素或家庭因素所致。其特征是冲动性的拔毛导致毛发丢失,这不是对妄想或幻觉的反应。拔毛之前通常有紧张感增加,拔完之后有如释重负感或满足感。


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过23岁的女孩丽贝卡-布朗就患有这种疾病。她在焦虑及情绪不稳定时会无意识地用力拉扯自己的头发,导致她的头发多处遭到永久性损伤,令她痛苦不已。

案例二



咬指甲甚至咬破皮肤

11岁女生8年“咬甲癖”史



    小红(化名)今年11岁,是个五年级女生。在小红三四岁时,父母就发现她有咬指甲的习惯,经常将手放在嘴里吮吸。起初,他们以为女儿小,调皮贪玩,并不以为意。


    “朋友家孩子也有咬指甲的习惯,但年龄大了自然而然改掉了。”谁知一等8年,母亲发现女儿一直没有改正,情况反而越来越严重,双手指甲被咬秃,有时她还会咬破指甲周边皮肤,有时还会出血,形成甲沟炎


    在五台山医院心理科门诊,医生与小红妈妈交谈中得知,她和丈夫一直在外地工作,从小将小红放在爷爷奶奶家,由二老抚养长大。二老又忙农活时,常把小红放在一边,不与她说话。因此,小红经常一个人在角落里发呆,渐渐养成了咬指甲的习惯。小红性格偏内向孤僻,人际关系表现得腼腆胆怯,有自卑的倾向。



    “上小学后,爸爸妈妈把我寄养在姨妈家里,生活非常单调。”小红跟医生坦言自己没有娱乐与爱好,对音乐、体育、美术等都不感兴趣。小红由于早年与父母分离,常常出现分离性焦虑。而爷爷奶奶不良的养育方式,令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照顾、满足。因此,小红才将咬指甲的不良行为作为情绪的替代物。


   “小红的症状在医学上称为‘咬甲癖’。”五台山医院心理科主任、扬州大学硕士生导师周朝昀解释,面对班级考试,小红表现得紧张、焦虑,以频繁咬指甲作缓解焦虑的方式,“患者常常存在焦虑,以及内心未满足的情结,在心理冲突的支配下,他们采用一种幼稚的行为。”


什么是咬甲癖?


是一种带有强迫性、甚至是无意识的习惯性行为。有此习惯的人往往经人提醒才发现自己在咬指甲。大约有30%的7至10岁儿童,45%的青少年,以及20%的成人有此癖好。


据说,英国前首相布朗、凯特王妃、大帅比贝克汉姆、天后小甜甜布兰妮还有星爷都是咬指甲爱好者。


专家分析



儿童强迫症人群中占1%

与亲子关系和学习压力有关




   “我们门诊经常接诊患有拔毛癖、咬甲癖等儿童,这些称为儿童强迫症。”周朝昀介绍,五台山医院每年接诊此类病例有50多例,“一般来说,儿童强迫症人群中占1%,与不良的亲子关系以及学习压力大有关。”


    据了解,儿童患强迫症时,一般会具有不良的性格特征。“这些性格特征往往与不良的家庭环境有关。”周朝昀说,患儿往往承担了较强的压力,所形成的焦虑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释放,而为了降低焦虑,患者会选择“拔毛发”、“咬指甲”等不正常的行为,“一旦处于长期的病态行为模式下,患者难以控制行为。如果不及时发现治疗,行为强化下去将导致儿童或青少年学习、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如何治疗儿童患强迫症?

1、家庭治疗

家庭要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10岁前,父母是主要看护者,不要与孩子长时间分离,孩子的情感需要给予回馈,多与孩子进行互动式交流。要让孩子参加与自身年龄相符的活动,建立起对社会的兴趣。


2、个体心理治疗

让孩子消除对强迫行为的依赖性,重新培养他们对情感的认知,建立更为合理的爱好和行为。


3、药物治疗

适当给予小剂量抗抑郁药物,缓解内心焦虑,能促进儿童强迫症患者康复。


孩子的小动作背后原来有这么多深层次的原因

多多关心和了解他们的身心吧!


来源 / 扬州晚报

本期编辑 / 微言


永嘉县新闻信息中心旗下传媒:

今日永嘉  / 永嘉网  / 中国永嘉微信  / 电子阅报屏

商务合作  / 13588939187 639187(机关网)

新闻热线  /  82972222

是一种鼓励 | 分享传递快乐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