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卷多情似故人│刘冰: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从事图书馆古籍工作20余年,从最初懵懵懂懂入行,到渐渐地开始了解、喜欢、热爱自己的工作,时至今日,古籍工作已成为我心中一种不能割舍的情怀。我所供职的辽宁省图书馆,有丰富的馆藏古籍及几代古籍工作者努力下形成的良好业务传统,非常适合古籍工作的开展,也为我的成长奠定了良好的业务基础。工作中有幸得到许多老师、前辈的无私帮助,答疑解惑,指点迷津,使我受益匪浅。

1

2008年金秋,我有幸参加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举办的第二期全国古籍鉴定与保护高级研修班的学习,正值杭州城气候最宜人的时节,授课地点在杭州孤山脚下、美丽的西子湖畔的浙江图书馆。“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之前,全国从事古籍整理工作的同行鲜有学习培训的机会,尤其是公共图书馆的同行,大多接触的只是本馆的藏书,业务授受于本馆先生,固然传承有自,然视界也不免过于狭隘。此次研修班,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聘请了一批长期在一线从事古籍整理与鉴定的专家、学者授课,老师来自公共图书馆、高校、科研院所、出版机构等不同系统、不同领域,还专门聘有私人藏书家。丰富的授课内容,对有着强烈求知欲望的我来说,就如步入到古籍知识的百花园,姹紫嫣红、美不胜收。课堂上聆听他们对古籍版本鉴定的高深见解,分享他们古籍版本鉴定的丰富经验,开阔了视野,丰富了我的古籍版本知识。


位于西子湖畔的浙江图书馆古籍部


远眺西湖

研修班最后是实践课,也算是结业考试吧。指导教师是浙江图书馆首席专家童正伦先生。课上童先生给每名学员发了一部没有著录的“裸书”,让我们来完成一篇版本叙录,考校我们的版本鉴定水平及叙录写作能力。我分到了一部清刻本《南宋雑事诗》。该书是清代沈嘉辙、吴焯、陈芝光、符曾、赵昱、厉鹗、赵信七人采摭故实,以及歌咏南宋杭州150年史事之作。

这个版本是老师精心挑选的,既有初刻之版,又有后期补版刷印,书上还有后人的批校题跋,是颇能检验古籍能力的一部书。我认真目验原书,分析版本特征,查阅相关资料,在童老师的精心指导下,顺利地写成了一篇叙录。这部书的书名页镌刻“暨阳味经堂藏板”,卷六、卷七末镌刻有“嘉善刘子端手录,武林芹香斋摹镌”。通过查阅作者之一赵昱的《春草园小景分记》,得知《南宋雑事诗》在清雍正元年(1723)、二年间,还在写作中,再结合书中的避讳字情况,我将此书版本定为清雍正武林芹香斋刻乾隆补刻嘉庆暨阳味经堂印本。

《南宋雑事诗》的初刻时间,以往未有定论,邵懿辰《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曾误定为康熙中刻本。在学员作业点评环节,童正伦老师特意讲到了我的这篇叙录,认为在版本审定环节上推翻了前人的意见,得出了一个更为明确的版本结论。因此,本次培训班实践课唯一的一个优秀奖授予了我。同学们开玩笑说我是这期研修班的“状元”。欣喜之余,感触更多的是多年来老师、前辈的无私帮助,为我打下了良好的业务基础;也特别感谢童老师此次的精心指导,让我对古籍版本又有了新的认识。研修班学习已经过去六七年时间了,之后也没有再见过童正伦老师,但我还是会经常想到童老师指导实践课的样子。

研修班后,我对《南宋雑事诗》版本又进行过研究,并有新的发现。“武林芹香斋”实为杭州刻书铺名,非刻书者堂号,刻书者应为作者之一的赵昱小山堂。

2

2010年,全国珍贵古籍名录》的评审工作。能去参加名录评审工作,一方面是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想要在《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评审中带一带年轻人,另一方面也有让我陪同照顾参加评审工作的我馆老专家韩锡铎先生的原因,他身体不太好。当时,我虽然已从事古籍工作近20年,但参加评审工作的专家很多为从事古籍工作四五十年的老先生,我是仅有的几名40岁上下的年轻人之一,与老先生相比,我只能算是一名小学生,业务上还存在很大差距。初次参加国家级古籍评审,一起工作的又多是业内大家,心中难免忐忑,因此不断在内心叮嘱自己,要多听多看,少发表意见,担心因自己肤浅的见解而贻笑大方。

我被分到集部评审组,我们的组长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的杨成凯老师,他也是著名的藏书家。我之前听过杨老师讲课,明清版本系统梳理得非常清晰,内心很是佩服。当时课上杨老师曾给大家推荐了一本参考书,台湾学者李清志的《古书版本鉴定研究》,因为之前我就特别喜欢读这本书,所以印象非常深刻,内心自然更亲近了一些。在这个组里还有中华书局的许逸民先生,辽宁省图书馆韩锡铎先生,北京师范大学韩格平先生,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陈红彦先生、程有庆先生,个个的都是业内响当当的人物。年轻一些的只有复旦大学的王亮和我。集部有近3000部书参评,要经眼每一个书影,听取先生们就每一部书的取舍给出的意见,简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这对我来说就是一堂别开生面的版本鉴定实践课,收获之大可想而知。



楚辞集注八卷辩证二卷后语六卷,(宋)朱熹撰,明正德十四年(1519)沈圻刻本,湖南图书馆藏

在这次评审中,有一部八卷本《楚辞》,上报的版本是明正德十六年冯惟讷刻本。审看书影时,我感觉不太像是明代正德时期的刻书风格,怀疑这个版本有点问题,但面对那些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不敢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担心自己的感觉不准确。在中午休息时,我抓紧时间查了一些相关资料,确定刻书者冯惟讷所刻书大多在明嘉靖时期,且明正德十六年(1521),冯惟讷年龄只有七八岁,这更加深了我的怀疑。下午评审开始,我就把这个情况向组长杨成凯先生进行了汇报,杨先生又吩咐工作人员调出了《楚辞》的书影,进行了重新审定,并同意了我的意见。后来杨先生在评审组长碰头会上向主任李致忠先生说起这件事,表扬了我。李先生为年轻人能在评审中发挥一点作用,感到很高兴,说了鼓励的话。集部评审工作组的老师都很关心我,私下都告诉我老先生们表扬我了。我也非常欣慰,增长了见识,学到了知识,也为《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评审工作做出了自己一点点贡献。在杨老师的鼓励下,之后的评审工作中,我也增加了自信,能更多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了。


楚辞集注八卷辩证二卷后语六卷,明嘉靖十四年(1535)袁褧刻本,山东省图书馆藏

这次评审之后我又参加了第四、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评审工作。通过几次参加评审工作,积累了经验,我也成功地组织了我省的名录评审工作。

3

2011年,我又有机会去北京参加了第一期古籍普查与《中华古籍总目•分省卷》编纂研修班学习。这次学习中,我被推选为班长。在研修班学习中印象最深的就是上李致忠先生的课,李先生为我们讲授古籍版本鉴定课及指导撰写版本提要。李先生身材魁梧,声音京腔京味,抑扬顿挫,每每娓娓道来,幽默风趣。讲课从不准备稿子,海阔天空,极具感染力。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听他的课,让我们对古籍版本产生许多新的认识,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版本问题,经先生一两句话就为我们点破了那层多年不透的窗户纸,内心豁然开朗,这正是有一定基础的古籍工作者最需要得到的帮助。


李致忠,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古籍整理、版本考订、目录编制及目录学、书史、出版史等研究。

在指导我们撰写提要的过程中,李先生精心挑选了二十余部古籍,让班长发给大家进行实践。因为我组织发书,就由同学们先选,很多同学都选了自己熟悉的古籍,如《楚辞》、《文粹》等。我最后选书,这时可供选择的书也不多了,不过我觉得能亲自得到李先生指点的机会太难得,就想选一部自己陌生的书,用心写一篇版本提要,请先生来检验我的版本鉴定水平及提要写作能力。于是,在最后剩下的几部书中,我选择了一部从未见过的《铁桥志书》。在撰写版本提要的过程中,我对著者又有了新的发现。《铁桥志书》卷端镌有“广陵后学梁于涘饮光选、郑元勋起宗阅、宗灏开先较”。下卷端镌有“黔楚门人扶刚允常选、周祚新又新阅、潘驯骏公较”。书中刘士桢《游盘江铁桥记》按语言及梁于涘死节之事,并附有梁氏绝命词:“但知人富贵,谁识死功名。到头成个事,方见古人情。”自己的绝命词断不能出现在自己的编著中,可推知此书成编当在梁氏身后。查阅《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得知梁于涘,字饮光,江都人。明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后任江西万安知县。南明弘光元年(1645),清军进逼,于涘闭城固守,城破被俘自缢,可印证此书非梁氏终编。经考证作者为铁桥建造者之子孙,清康熙时人朱潮远、朱紫二人。李先生在点评作业的时候,说我的这篇提要关于作者的考证比较深入,有新的发现。能得到李先生的肯定,是我从事古籍工作以来非常值得高兴的一件事。李先生同时也指出我的提要格式不够规范,经由先生的指导,以后我撰写版本提要再也没有出现过格式上的毛病。


作者│辽宁省图书馆特藏部主任  刘冰

编辑│赵洪雅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