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琳|张宜泉生平年代初探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内容提要:

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春柳堂诗稿》中的四首与曹雪芹相关的诗进行解读,以此为基点,拓宽对曹雪芹的认识。遗憾的是因为“宜泉先生”的身份问题至今尚有人质疑这些认识的可靠性。笔者试从《春柳堂诗稿》中的几首诗中提供的时间推测宜泉先生的大致生平。综合得出结论为:张宜泉当出生于乾隆元年或者初年,其与曹雪芹结识完全可能。


关键词:

张宜泉  《春柳堂诗稿》 乾隆  曹雪芹  写作时间



在曹雪芹生平研究领域,宜泉先生的《春柳堂诗稿》[1]是重要的资料之一。然而,因为《春柳堂诗稿》的写作时间没有明确记入,宜泉先生笔下的曹雪芹究竟是否为《红楼梦》作者之曹雪芹,又成了一个课题。

 

2013年,顾斌发表题为《张宜泉生活时代考辩》[2]的文章。其文梳理了五十年来红学界关于这个问题的基本观点,继而根据《春柳堂诗稿》中的孟冬廿五日恭纪驾幸瀛台北海阐福寺道场》相关信息以及张宜泉自序中的我皇上钦定乡会小考,增试五言排律八韵”这一内容,合理分析,得出了张宜泉生活在乾隆时期的结论。然而,这个观点并没有获得所有人的认同。

 

《曹雪芹研究》2014年第1期上刊载了胡铁岩先生一文,题为《<春柳堂诗稿>写作时间考》,此文引述并分析了很多资料试图论证张宜泉生活在乾隆晚期、嘉庆、道光年间,从而证明《春柳堂诗稿》中关于曹雪芹的信息不能作为曹雪芹研究的支持材料。笔者在认真研读相关文献之后认为,从《春柳堂诗稿》中的部分诗作提供的信息可以大致推算出宜泉先生的生平年代。些许浅见,不敢自专,欲求教于方家,兼与胡先生商榷。

 

一  关于《孟冬廿五日恭纪驾幸瀛台北海阐福寺道场》的写作年代

 

作者恭纪的这件事是一个大事件,可作佐证的史料很多。笔者综合这些史料分析,认为其写作时间应该在乾隆时期。现分述之。

   

(一)诗句透露的信息

   

此诗如下:

宝塔凌霄福帝宫【俗谓孟冬廿五日乃白塔重修落成之辰】,山庵【即永安寺】水寺【即阐福寺】梵筵同【今每年是日道场沿为定例  车驾幸临】。每闻【是每年人所共闻】钟鼓喧朝日,今见【是今日众所共见】銮舆下晓风,柳岸霜连宸帷白【言上下合德】,梅堤春映御衣红【言群情眷注】。悬知为国迎祥意,共沐恩波造化功。(雍容华贵颇得台阁气象)

    

这首诗很多注释,现逐一梳理。

1、俗谓孟冬廿五日乃白塔重修落成之辰

民间传说十月二十五日是白塔修成日。孟冬二十五日[3]是藏传格鲁巴(俗称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圆寂成佛的日子。(关于藏传见下文)

 

2、永安寺和阐福寺

永安寺白塔是北京最早的藏传白塔。顺治八年初建,原名白塔寺。康熙、雍正年间皆因地震受损重修。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重修后改称“永安寺”。此后不断修建周围的设施,直到乾隆三十九年才完工[4]。乾隆御制《塔山四面记》之“东面记”说明详,此不赘述。

 

阐福寺始建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为太素殿旧址。清孝庄皇后死后曾在此祭奠,乾隆尊生母之愿,,赐名阐福寺,其规制仿河北正定隆兴寺。

 

3、 今每年是日道场延为定例  车驾幸临

这条注释为两句话。第一句话是“今每年是日道场延为定例”,第二句话是“车驾幸临”。

 

第二句话无须解释。重点看第一句话。它的意思为“现在每年这一天道场延为定例”。结合全诗就是“现在开始每年这一天在永安寺和阐福寺要举办相同的法事活动,从此后成为定例”。

 

事实上,孟冬二十五日这一天,是藏传的燃灯节。

据《燕都丛考》记载,清代每逢农历十月二十五日还会在白塔山举行“白塔燃灯”的祈福仪式,届时自琼花岛山下燃灯至山顶,灯光罗列,恍如星斗。,吹大法螺,,右手拿着弯槌击打,缓急疏密各有节奏,直到半夜乃止。这在老北京的宫廷文化史里也是颇具特色的一段往事。

     

4、“每年人所共闻”,“是今日人所共见”等

这两句话透露的信息是,每年都可以听到喧的锣鼓声响彻朝堂,皇帝的车驾在今天所有人都共同目睹。从作者的描述来看,这一天两个寺庙的道场盛况空前,几乎到了万人空巷的程度。

   

5、雍容华贵颇得台阁气象

这句评批是对整首诗的评价,当属于光绪年间。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当时场面的盛大壮观。

    

这首诗提供了几个信息点:藏传、白塔重修、两寺道场、车驾幸临、当日盛况,这些信息指向清代那个时代呢?笔者以为非乾隆时期莫属。因为乾隆帝与关系非比寻常。下面详加分析。

 

 

(二)“车驾幸临”当为谁

  

 这首诗的第二句后注释为“车驾幸临”。在《春柳堂诗稿》中这四个字与上文“今每年是日”句空着一个字符。从诗人的角度讲,显然是在另述一件事。也就是说,“延为定例”的事与“车驾幸临”无关。作者只是说,这一天两个寺庙里的法事活动盛大,连皇帝都亲临现场。这位皇帝是否是乾隆呢?

    

根据上文的资料来看,永安寺和阐福寺的修成皆与乾隆有关。

    

我们且来看看乾隆皇帝与的关系。

    

1、藏传

藏传,或称藏语系,,是指传入西藏的分支。从11世纪开始陆续形成各种支派,到15世纪初格鲁派的形成,藏传的派别分支才最终定型。格鲁派后来居上,成为藏传的重要派别之一。该派奉宗喀巴大师(13571419)为祖师。

乾隆朝是藏传发展的高峰期,———雍和宫,现在紫禁城内的佛殿及其佛像供器基本上都是乾隆朝的产物。

    

2、乾隆的治藏政策

清朝的治藏方略以其在政教问题上的态度为界,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5]:

    

(1) 政教分立阶段(16531750)

在此期间,清朝对西藏的基本政策奉行,,即坚持“政教分立”,尊崇黄教领袖以达到笼络蒙藏僧俗民众人心之目的,、,而是倚重蒙藏世俗贵族的力量。

     

2)阶段(17511911)

1751(乾隆十六年)颁行的《酌定西藏善后章程》中,清政府正式放弃政教分立的原则,,。

由此可知,尊崇黄教以达到治藏的目的,这是乾隆皇帝的治藏方略。

 

3、乾隆皇帝与

,信佛敬佛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据记载[6],每年正月初一,乾隆帝除了在宫里各处寺庙祭拜、拈香、行礼外,他大多还要到弘仁寺、仁寿寺、阐福寺拈香。

   

乾隆帝每月至少要到四、五座寺院拈香行礼,多则达到八、九个寺院。如若是外出巡幸,所去的寺院就更多了,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南巡,他常常一天安排到四、五座寺院拈香。

 

乾隆帝几乎每次离开京城,或是到圆明园、颐和园等园苑,他常常首先去佛堂或寺院拈香行礼再出行。当他回到北京,或是从圆明园等处还宫时,也是先到佛堂或寺院拈香行礼,然后再做其它事情。

 

每次出巡,乾隆帝大都要到沿途所经地方的寺院去拈香。乾隆帝到处拈香,客观上促进了寺院的修建和发展,仅以乾隆年间北京寺院的修建为例,就可以说明乾隆帝崇信及对寺院发展的重视。

 

由此可见,乾隆皇帝敬佛、信佛,已经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渗透到他生活的方方面面。

 

结合诗中描述的情景来看,有清一朝还有哪位皇帝能像乾隆这般礼佛?大修寺庙,梵筵空前,皇帝亲临拈香,“车驾幸临”者非乾隆而谁何!

 

 

(三)《孟冬廿五日恭纪驾幸瀛台北海阐福寺道场》当作于乾隆十八年

  

先看看乾隆帝与阐福寺的相关史料吧。

乾隆十一年(1746)在北海五龙亭北修建了阐福寺,佛寺“规模宏大,重楼高耸,金碧辉煌,成为京城诸刹之冠。自十七年(1752)起,乾隆帝每年十月朔日诣此拈香”[7]

 

另外,《乾隆起居注》中又记载了乾隆几乎在每年十月二十五日也到阐福寺拈香[8]。这是否矛盾呢?当然不矛盾。对于一位虔诚的信佛者来说,在十月初一的时候去拈香拜佛,在十月二十五日藏传的节日这一天也去拈香,这不仅是他自己的需要更是国家的需要。从前文引述的资料来看,乾隆帝把敬佛当成生活的一部分,久而久之也成了习惯。比如上述的两个日期,笔者以为这只是个人行为,并不一定非得成为“定例”。如果为“定例”,那么以后的皇帝也应该遵守这一“定例”,但嘉庆帝只去过三次[9]

 

阐福寺修成于乾隆十一年,永安寺修成于乾隆八年,从乾隆十一年起,几乎每年都前往阐福寺拈香。所以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不会早于乾隆十一年。

 

笔者前文分析了孟冬廿五日两寺法事活动的盛况当在乾隆时期。尽管笔者并不认同“车驾幸临”为“定例”,但作者把两座寺庙的法事活动安排在一句之中描述,因而笔者判断,那一天皇帝应该驾临了永安寺和阐福寺两个寺庙。根据《乾隆起居注》,乾隆朝只有两年乾隆帝同时驾临永安寺和阐福寺。一是乾隆十三年,一是乾隆十八年。

 

再者,《春柳堂诗稿》虽然没有明确的时间记入,但根据诗的内容判断,它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编排的。《孟冬恭纪》一诗为七言体第一首。其后的诗风格成熟,用典老道,含义隽永,无论写景、叙事抑或抒怀都有比较高的艺术水准。因此推断,这些诗的写作时间当是从其接近成年时始。而且无论是五言体还是七言体,开始的内容大多为游历之作,鲜有家务繁难之语,正是其少年情怀不知愁的阶段。     

 

乾隆十三年,张宜泉先生尚未成年(详细分析见下文)。因此综合分析,这首恭纪诗或作于乾隆十八年。

 

  《四时殊气》等试帖诗当为习作,写作年代当在乾隆时期

 

在《春柳堂诗稿》中,第一部分即是四十余首试帖诗。写作这些试帖诗的目的自然是为了迎接科考。有论者[10]据此考证,认为张宜泉的生活时代应当是在乾隆晚期嘉庆年间。笔者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认为,清代科举考试的试帖诗题目基本选自古代典籍。张宜泉先生的试帖诗题目也不例外。

 

(一)关于“试帖诗”

      

1、乾隆增“试帖诗”

试帖诗起源于唐代,是唐以及宋前期科举考试的内容之一。宋神宗时期,试帖诗被取消。元明两代未恢复。乾隆二十二年(1757)“诏剔旧习,求实效,移经文于二场,罢论、表、判,增五言八韵律诗”

 

2、顺天府乡试

顺天府乡试的时间,跟其他各省相同,每三年一考, 逢子、卯、午、酉的八月初九、十二和十五三天。因此乡试年通常称作“大比”之年。乡试会试的考题原则上由各省主考出题,但顺天府乡试会试的试帖诗题则由皇帝亲自命题。[11]

据记载:  

乾隆对考试诗歌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本年会试前夕,他在南巡途中驻跸扬州,正式任命知贡举和正、副考官,并派专人将圣旨和御拟诗题快马驰送京师。此后皇帝亲拟会试及顺天府乡试诗题成为定制。[12] 

 

乾隆皇帝是一位广闻博记多产诗人。据《乾隆御制诗文全集》统计,诗四万多首。因此乾隆皇帝出题内容庞杂,但所有的题目几乎皆有出处。关于这一点,还有一则轶事:

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乾隆帝常听人夸说彭元瑞博学强记,所以总想找机会为难他一下。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乙未科会试前夕,钦命诗题“灯右观书”。会试总裁叩问出处,恰逢彭元瑞值班,乾隆沉默不语,只管盯着他。彭元瑞茫然不知,只好叩头谢罪说:“臣学问荒疏,亦不知诗题出处。”乾隆笑道:“昨夜朕偶在灯右观书而已。”彭元瑞明白中了皇帝圈套,无地自容,一溜烟儿跑了出去。乾隆得意洋洋地对侍臣们说:“今日难倒彭元瑞。”[13]

据统计,清代只有这一次的试题是乾隆帝一时心血来潮随兴而出[14]

 

3、唐人试帖诗盛行

乾隆二十二年, 圣旨一下,一时握管拈豪之士,皆鼓吹休明,和声以鸣”(宜泉序)。但毕竟已经几百年没考过此类体裁了,人们便找出唐代试帖诗学习。书商们看准时机,刻印大量此类书籍以供所需。

    

【《清代选唐试帖诗概说》[15]这样一来,自然又掀起了一阵选读唐人试帖诗的旋风,一时间出现大量选本,如:张尹《唐人试帖诗钞》四卷,乾隆二十二年刻本;王锡侯《唐诗试帖详解》十卷,乾隆二十三年(1758)刻本;……至于由试帖诗而扩展到选录唐人五言长律,如徐曰琏、沈士骏编《唐人五言长律清丽集》六卷,蒋鹏翮《唐诗五言排律》三卷,梁国治《唐人五排选》五卷,……总计以上知见书目,仅乾隆一朝刊行的唐试帖诗选本(包括稍稍扩展范围的)就有18种之多,加上康熙中叶以后的8种,共26种(未曾著于典籍并流传至今的当更多),这与宋明间仅4种入录相比,对比鲜明。

可以说,诗这种文学体裁在清代再次达到巅峰与乾隆皇帝的这一诏令有很重要的关系。

 

(二)宜泉先生的五言八韵诗题出处


 笔者对宜泉先生的四十一首五言八韵试帖诗的题目出处进行搜索,列表如下:

1、春色满皇州——唐张嗣初 题目

2、东郊春草色——唐 王维送祢郎中

3、蓬瀛不可望——唐 李世民《秋日二首》

4、春城无处不飞花——唐 韩翃《寒食》

5、雨及望时来—— 陈造《雨后病起二首

6、春雨书斋

7、风过瓶梅笔砚香。雨洒窗竹图书润,风过瓶梅笔砚香”,一副常见的对联。

8、甘露晨降——三国曹植《七启》:“故甘露纷而晨降,景星宵而舒光

9、河出荣光——唐张良器、段成式之诗题

10、雨雪载途  ——《诗经 小雅 出车》

11、梧桐生朝阳——唐《敬酬陈掾亲家翁秋夜有赠》

12、诵诗如鼓琴——宋苏轼《和陶郭主簿二首》

13、新萍泛沚——南朝齐王融《曲水诗序》

14、红腻小湖莲——唐杜甫《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阁老五十韵》

15、清风涤烦想——唐韦应物《晦日处士叔园林燕集

16、蜻蜓

17、渔妇晓妆波作镜,这是一句常见的谜语,打《左传》一句。谜底为美泽可以鉴

18、树杪百重泉——唐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19、迎凉草——《杜阳杂编》唐代笔记小说集,唐代苏鹗撰。传说这种草夏天放在厅堂中,凉风悠然而至。《太平广记》亦有记载。

20、茅斋闻读书——唐代诗人孟浩然《西山寻辛谔》

21、日月无私照——《礼记  孔子闲居》

22、美花多映竹——唐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

23、叶落知秋——《续灯传录》“弦动别曲,叶落知秋。”《·说山训》:“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24、 七月流火——·

25、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 秋歌》

26、萧然万籁虚清—— 

27、天香云外飘——唐宋之问《灵隐寺》

28、鹤鸣于九皋——《诗经》之《小雅·鸿雁之什·鹤鸣

29、秋月如圭——南朝梁江淹《别赋》

30、云细不成衣——唐杜甫《复愁十二首》

31、冰生于水——《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释义]   荀况指出:冰生于水而寒于水。

32、壁彩对参差——当化用李商隐诗“壁彩两参差”,《赋得月照冰池》

33、冬岭秀孤松——晋陶渊明《四时咏》

34、数点梅花天地心——出自《四时读书乐》之《冬》篇

35、凿壁偷光——《汉书 匡衡列传》,成语典故

36、三冬足用——《汉书·东方朔传》:“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

37、集腋成裘——常用成语。《慎子·知忠》:“狐白之裘,盖非一狐之皮也。”

38、景星舒光——曹植《七启》故甘露纷而晨降,景星宵而舒光。

39、冻雪封松竹——唐韦应物《宿永阳寄璨律师》

40、冲天羡鸿鹄——唐孟浩然《田园作》

41、四时殊气——《庄子·则阳》:“四时殊气,天不赐,故岁成;五官殊职,君不私,故国治。”    


统计如下:出自唐人诗句的有十五首,出自唐人诗题的有两首,出自唐人笔记小说的有一首,出自宋诗的有四首,出自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文的有五首,出自先秦秦汉经史的有七首,出自常见成语的有三首,出自常用对联的有一首,出自常见谜语的有一首。另有两首,一为《春雨书斋》,似为作者即景抒怀;一为《蜻蜓》,为动物类题。由此可见,宜泉先生的试帖诗题目基本出自古代典籍,少部分出自俗语谜语对联等,出自唐诗的占了近一半。

  

(三) 《河出荣光》等试帖诗为习作

   

1、“四时殊气”出自《庄子》

《庄子·杂篇·则阳第二十五》:四时殊气,天不赐,故岁成;五官殊职,君不私,故国治”。意思是:四季气候各不相同,天不偏私, 所以, 一年的时序完成;五官的服务各不相同, 君主不偏私所以国家安定。 

   

2、“蓬瀛不可望”出自李世民《秋日二首》

菊散金风起,荷疏玉露圆。将秋数行雁,离夏几林蝉。云凝愁半岭,霞碎缬。还似成都望,直见峨眉前。

爽气澄兰沼,秋风动桂林。露凝千片玉,菊散一丛金。日岫高低影,点缀阴。蓬瀛不可望,泉石且娱心。

    

3 《河出荣光》出自唐人诗题

唐段成式、张良器以及佚名者皆写过同题五言八韵诗。其中段成式的诗与宜泉先生的《河出荣光》风格相似。

               河出荣光

                段成式

符命自陶唐,吾君应会昌。千年清德水,九折满荣光。

极岸浮佳气,微波照夕阳。澄辉明贝阙,散彩入龙堂。

近带关云紫,遥连日道黄。冯夷矜海若,汉武贵宣房。

渐没孤槎影,仍呈一苇航。抚躬悲未济,作颂喜时康。

 

可见,宜泉先生的《河出荣光》一诗只是一首习作。其与嘉庆十二年的顺天府乡试试题相同,真属巧合。      

关于这些试帖诗的写作时间,其实宜泉先生早已说的很明白了,《春柳堂诗稿》宜泉序有句:“想昔丁丑礼部试,我皇上钦定乡会小考,增试五言排律八韵,一时握管拈豪之士,皆鼓吹休明,和声以鸣”。乾隆帝在乡试中增加五言八韵试帖诗一事,宜泉先生是亲历的,而且与其他人一样“鼓吹休明,和声以鸣”,根据当时坊间流传的各种试帖诗题目进行习作。因此写作时间应该在乾隆二十二年到乾隆五十年之间。大多数应该在乾隆三十年之前。对于一个功底深厚的诗人来说,学写这种试帖诗不难。从乾隆二十二年到乾隆二十八年,五六年的时间足够了。因而,宜泉先生会写试帖诗并不能成为他可能与曹雪芹不在一个时代的证据。

 

 从《春柳堂诗稿》的其他诗作内容探究宜泉先生的生平年代

 

上文两个部分对宜泉先生生活在乾隆时期作了分析论证。事实上,“诗稿”中很多诗作以及宜泉先生的注释提供了更加详细的生平信息。

    

(一)《哭子女并丧》


这首诗下的小注为:“余生二女一子,仅出痘仅存一焉”,一诗句为:“才含娇女泪,又割爱儿肠”。由此可知,张宜泉的三个孩子,因为出痘夭折了两个,只剩一女。可见这场痘疫之严重,波及面之广。那么,张宜泉诗中写到的这一场痘疫发生在什么时间呢?

    

有关资料记载,痘疫对满清而言是最可怕的瘟疫,比如,皇太极经常出宫避痘,顺治帝死于痘疫。康熙帝之所以能登上帝位,也因为他曾经出过天花,具备了免疫力。康熙继位以后,北方连续性的天花爆发已开始减弱,同时南方传统种痘疫苗法也传到了北方。然而,能接受种痘的人毕竟有限,当大规模痘疫到来之时,夭者仍然极多。

    

蒋士铨有《痘殇叹》诗云:“三、四月交十月间,九门出儿万七千。郊关痘殇莫记数,十家糨褓一、二全。”(参看蒋士铨《忠雅堂诗集》卷十一,癸未下,《痘殇叹》)),敦诚亦曾说:“燕中痘疹流疫,小儿殄此者几半城。”这两位提到的这场伤亡惨重的痘疫发生在乾隆癸未年(28年)。

    

笔者在第一、二部分已经分析过,张宜泉的诗作写作时间应该在乾隆时期。因而,宜泉先生诗中写到的痘疫,即应该是敦诚、蒋士铨所经历的,这应该是可以成立的结论。

   

据此推断出,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当在乾隆癸未年(乾隆二十八年)。再根据诗的内容分析,张宜泉的这三个孩子皆属幼年。年龄差距不会超过五岁。因为第三个孩子还是襁褓中的婴儿,“慰妻看乳上,犹有一啼娘”,因此推断,张宜泉的结婚年龄当在二十二、二十三之间。

     

(二)《题家大兄内室壁四首》(其一)


这首诗中第一句为:“母老还多病,知年弥觉高”,此处“知年”当理解为“知天命之年”[16],这是说,母亲老了多病,到了五十岁之后愈发觉得其年事已高。这一篇之后,又有《感遇二首》,其后便是“母病渐难起”,接着是《母病》,之后就是《分居叹》,其时其母已逝。这几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相距很近。由此推断其母是在五十岁或者五十一岁上去世的。而《题家大兄内室壁四首》其二其三诗中作者自云,自己出生比较晚,其大哥比自己大十五岁。今设定其母在十六岁生育宜泉的“大兄”,那么十五年之后,其母约在三十一岁的时候生了宜泉。至母逝世的时候,宜泉为二十岁左右。其母去世时,宜泉先生“亡家剩一身”,此后被兄嫂强行分家,无以为生,只得靠“舌耕”糊口,大约过了两三年才成婚。

根据上文的分析,张宜泉母亲去世的时间约在乾隆二十年。

     

(三)《题家大兄内室壁四首》(其二),《分居叹》


这首诗中第一句“缅想儿孤日,悲含舞勺时”下的注释为:“予甫十三岁即失恬”。《分居叹》中“芋痛终难定”又云:“言少年丧父”。古代男子二十岁为成年,行成年礼,称作弱冠之年。

     

那么,张宜泉父亲去世的时间当是在乾隆十三年左右。那时,张宜泉是十三岁。而永安寺白塔重修则是在乾隆八年,那时张宜泉只有八岁。因此在《孟冬恭纪》一诗中第一句下注释为:“俗谓孟冬二十五日白塔重修落成之辰”,他听说了白塔重修日,却因年龄小未曾亲见或者记忆模糊。这也就解释了他为什么会把藏历二十五日的燃灯节误记为永安寺白塔重修日的原因。

     

(四)《闲兴四首》中的处馆时间


《分居叹》中记述了张宜泉在其母去世后兄嫂与之分居,《闲兴四首》中则记述了自己“舌耕”糊口的艰难情景。“舌耕”即“处馆”。在《春柳堂诗稿》的五言体和七言体诗中有很多关于处馆的内容。但明清时期只有获得秀才身份的人才有资格“处馆”:或者被人请去,或者在家里收几个学生。

     

古代一般八岁入学。张宜泉家属于书香门第(见《题家大兄内室壁四首》其二诗注),张宜泉启蒙的时间当早些,或许在五岁。学童们除了简单的识字写字之外,还要学对句等。《红楼梦》中有详细的叙述。而学完了四书五经,就可以学写八股文了,然后是律绝诗赋等。期间,他们要通过县试、府试、院试,院试通过才能获得秀才资格,才能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乡试。根据这些学习内容和考试程序推测,张宜泉“院试”通过获得“秀才”资格的时间约在乾隆十八九年之间。这个时间和今天的小学中学差不多。考上了“秀才”,等于今天的学生考上了大学。所以年龄在十八九岁当属正常。

       

张宜泉在序中曾言“书剑飘零三十年来百无一就”,当知其诗稿创作时间跨度应该从近二十岁时起,迄于五十多岁。

      

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张宜泉的生平年代大约在乾隆元年到乾隆五十多年。

 

结语


笔者根据《春柳堂诗稿》中提供的信息,整合了乾隆时期关于藏传以及乾隆皇帝的虔诚礼佛信仰,认为《孟冬廿五日恭纪驾幸瀛台北海阐福寺道场》中的“车驾幸临”者非乾隆莫属。再根据《诗稿》中张宜泉的试帖诗试题出处,认为这些试帖诗为张宜泉之习作,并非科场试帖诗。接着笔者又从《诗稿》诗作内容入手,推算出张宜泉的生平,其生年应为乾隆元年或者初年,至乾隆二十八年时,已经成年,与曹雪芹交往并且成为挚友,这应该不成为疑点。 

   

张宜泉有真性情。延茂序中云:“宜泉隐下僚澹于利禄,敦古处,好读书,与人相接怡然旷然”,“不拘何体,皆有真意”。濟瀓亦在“跋”中云:“先生学养之邃性情之纯……”,“冲淡之致如不食烟火人语”。而宜泉先生的眼里芹溪先生亦然二人当为性情相投的诗友挚友。 宜泉的诗格调高雅浑厚蕴藉,对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有重要的影响是可以想见的。


注释:

 

[1] 即《春柳堂诗稿高兰墅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4月第一版。

[2] 《红楼梦研究辑刊》2013年第1辑(总第6辑)。

[3] 藏历十月二十五日是藏传的节日。藏历与夏历基本相同

[4]永安寺乾隆御制《白塔山总记》以及《塔山东面记》记载:“白塔建自顺治八年辛卯至於今盖百有二十年矣!夫士民之家尚以肯構为言,况兹三朝遗蹟地居禁苑聴其荒废,榛薉为弗,当然予自辛酋、壬戌之间始稍稍有所茸建至於今凡三十年,而四面之景始毕成而为之记。雖云发內帑以徐为之,然而視春明梦餘錄日下旧闻所載有过之无不及矣!知我罪我吾豈能辞哉!”

[5] 杨恕、曹伟《评清朝的西藏政策 》,《清史研究》(2012年第1期),第32-39页。

[6] 吴兆波《乾隆皇帝与》见《文化》2005年第3

[7] 见《故宫词典》文汇出版社1996年版 第88页 。

[8] 见顾斌《张宜泉生活时代考辩》,《红楼梦研究辑刊》2013年第1辑(总第6辑)。

[9] 见顾斌《张宜泉生活时代考辩》,《红楼梦研究辑刊》2013年第1辑(总第6辑)。

[10] 胡铁岩《<春柳堂诗稿>写作时间考》《曹雪芹研究》2014年第1

[11] 《清代试帖诗限韵及用韵分析》,杨春俏。《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6期。

[12] 来自《北京考试报》2012.9.12,《科举与北京 乾隆帝与试帖诗》

[13] 来自《北京考试报》2012.9.12,《科举与北京 乾隆帝与试帖诗》。

[14] 详见《清代会试试帖诗题目出处及内容类型分析》晋阳学刊2007年第二期,杨春俏,吉新宏。

[15] 《古典文学知识》2008年第5期,陈伯海。

[16] 张宜泉《五十自警》有句“天命知还未”,“天命”为”知天命之年”。此“知年弥觉高”当是为平仄格律所限,简言“知天命之年”为“知年”。



推荐《红楼梦学刊》



  

素约红楼

征稿     

手指按住↓↓↓彩框→选择复制→粘贴

 

公众号:suyuehonglou

编辑号:suyue_hl

投稿址:3280017@qq.com

  或: suyue_hl@163.com

入群方式:先加编辑号 suyue_hl 邀入群中。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1)点击右上角”可分享朋友圈

(2)↓↓↓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