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鍾記郵 | 王敬华老师来信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聞鍾記郵(2308)王敬华老师来信


       

       有多久没有写信了?记不得了,应该有大半年了。上一次写信是给扬州的糜老。收到了摊上王敬华老师的来信,着实激动了一把,因为这封信太传统了。当下的社会,传统的书信文化已经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有些人甚至已经忘记了邮局的门冲那里开了。

       是因为社会生活节奏太快吗?快的让人连坐下来写信的时间都没有了。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不妨将生活的快节奏慢下来,生活的滋味是要慢慢品味的,汉堡要尝一尝,饺子也要细细品味。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有一个过程的。

       见到王老师的信之所以激动,是因为现代的信封里满满的是传统文化,宣纸信笺、竖式的书写形式,毛笔书写,白纸黑字,透着一股子亲切。以前都是我这样给别人写信,今天终于见到这种格式的信了,怎能不激动?

       认识王老师快十年了,经常拜读他的文章,有理有据,条理明晰,很是享受。也是河北为数不多的传统类别的集邮家,编组的中国鸟、长城传统类展品在省邮展上屡获高奖,主要研究方向是新中国普通邮票。他撰写的研究性学术论文数次入选北方十省市集邮论坛,去年更是在中国普票研究会论文征集中获得唯一一个金奖。其集邮的功力可见一斑。

       与王老师见面不多,但一见如故哦,2009年是第一次见面,他与魏攀峰老师两位骑自行车去参观洛阳世界邮展,在邢台小憩,后到洛阳住在同一家旅馆,让大家有了更进一步的接触。很佩服王老师的执著,对于有疑问的事情,经常请教国内集邮届的专家,在集邮报刊上打笔仗更是常有的事,但私下大家都是好朋友,就事论事,事情搞明白了皆大欢喜。

       几年前曾在往老师家借住一宿,时过多年,那彻夜聊集邮的情景历历在目,这种彻夜长谈的情形也是我经历的第三次,第一次是2007年在山东潍坊与张朝斌先生、第二次是2009年在北京与杨自学先生,聊的话题都是集邮。

       前些年听说汪王老师在临习书法,没想到今天让我大吃一惊,也更加佩服王老师的韧性。虽说见到的信札上,很多字的书写时依照硬笔的形式,因为是笔墨书写,不影响它的欣赏性,再加上“凤凰山测滦河边裘真”的押款章,好一幅赏心悦目的信札,在这一点上要向王老师学习了。



中国集邮 杨文忠的专属二维码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