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国学常识之史地(上) 曹伯韩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所谓正史

 

从前学者对历史研究也颇注重,史的地位仅次于经。史部典籍繁多,最占重要地位的就是所谓正史。正史是官修的,每逢朝代更易,新朝政府便简派一批人员(但从前并不一定是这样的),编撰上一代的全史,累积到清朝,这样的史书就有二十四种之多,叫做“二十四史”,兹将“二十四史”的书名作者列左:

 

1、《史记》汉司马迁撰

2、《汉书》东汉班固撰

3、《后汉书》宋范晔撰

4、《三国志》晋陈寿撰

5、《晋书》唐房乔等撰

6、《宋书》梁沈约撰

7、《齐书》梁萧子显撰

8、《梁书》唐姚思廉撰

9、《陈书》唐姚思廉撰

10、《魏书》北齐魏收撰

11、《北齐书》唐李百药撰

12、《周书》唐令狐德棻等撰

13、《隋书》唐魏徵等撰

14、《南史》唐李延寿撰

15、《北史》唐李延寿撰

16、《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撰

17、《新唐书》宋欧阳修等撰

18、《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撰

19、《新五代史》宋欧阳修撰

20、《宋史》元托克托等撰

21、《辽史》元托克托撰

22、《金史》元托克托撰

23、《元史》明宋濂等撰

24、《明史》清张廷玉等撰

 

以上“廿四史”至明代止,共三千二百四十九卷。清朝虽已过去,但官修的正史还没有完成。民国初年本来设有清史馆,由赵尔巽等主持其事,到民国十七年,编成了一部未定的史稿,共五百三十六卷,目录五卷,命名《清史稿》,曾草草付印,不久即被禁。开明书店印行“廿五史”,系将柯劭忞所撰《新元史》加入。《新元史》于民国九年脱稿,经政府明令列入正史,内容比《元史》正确详备。又,《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为“廿四史”中最被人重视的一部分,过去读史者,“廿四史”不必全读,但这四史则在所必读,尤其是《史记》、《汉书》,文章优美,不仅被人当史书读,也当文学作品读。就正史体例说,司马迁创立之,班固继承之,略加更改,以后作史者完全依样画葫芦,没有新形式,我们只须分析一下《史记》、《汉书》,便知道一切正史了。

 

正史的内容

 

正史不一定正确,但比较地详备,为研究史学者的主要材料。《史记》是最早的一部完备的史书,在他以前的重要史籍,有《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世本》、《竹书纪年》等。这些书,司马迁大概都参考过,只有《竹书纪年》叙事多与《史记》不合,恐怕司马不曾见过。《世本》内有《帝系》、《世家》、《传》等,大约就是《史记》体例的蓝本。首创史例的司马迁,编撰《史记》一书,是以人物做历史的中心,作十二“纪”以叙帝王,三十“世家”以叙公侯,七十“列传”以志士庶,共计一百十二篇传记,形成全书的主要部分,此外有《平准书》、《河渠书》、《封禅书》等八“书”以纪政事,十个“年表”以贯岁月。《汉书》体例也差不多,只有“书”改称“志”,如《艺文志》、《律历志》、《食货志》等。又去“世家”名目,收入“列传”。《汉书》与《史记》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史记》的性质是通史,而《汉书》则为断代史。《史记》包含的年代,上起黄帝尧舜,下至汉武帝;《汉书》则起于高祖,终于王莽之亡。自《汉书》以后,所有正史都是断代史,只南北朝时的一段,除各代分撰者外,还有通叙各代的《南史》、《北史》。又《五代史》因年代短促,也没有再分。各书内容,差不多都仿《汉书》的形式编制。

 

正史虽是整理史料而编写的史书,但从现代观点看,仍不过一堆史料。读正史的方法,以分别选读为好。,当读“帝纪”,参以有关人物的传记。如要知道一代的典章文物,当读“志”或“书”。例如研究经济史,须读《平准书》、《食货志》一类的史篇。研究学术史,当读《艺文志》、《经籍志》等,参以《儒林传》、《道学传》之类的传记。

 

编年史

 

编年史是按照年月次序排列,与纪、传、表、志体不同。最早的编年史本应算《春秋左传》,但因其被称为经,于是第一部编年史便轮到东汉荀悦所作的《汉纪》,这书就是模仿《春秋左传》的体裁的。编年史最著名的是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这部书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包括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重要史事,作者选材的主旨,专取“有关国家盛衰,生民休戚,其经验教训可资学习者”,,赐名《资治通鉴》。其他属于编年史的史书有《续资治通鉴长编》(李焘)、《九朝编年备要》、《西汉年纪》、《靖康要录》、《两朝纲目备要》、《宋季三朝政要》、《元史续编》等,而朱熹所编的《通鉴纲目》尤为著名,与《资治通鉴》合称“两通鉴”。明清时人根据它们而编的简单历代史,名叫“纲鉴”,如袁了凡、王凤洲所编之《纲鉴》及《纲鉴易知录》等。又清乾隆敕撰的《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及清毕沅的《续资治通鉴》也颇重要。

 

纪事本末

 

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亦称类史,创自宋朝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它不以人为中心,而以事为中心,分类排纂,每篇叙述一件史事,穷源竟委,前后分明,易于通晓,但缺乏史事间之横的连系。宋时仿袁氏体例的史书还有章冲的《左传事类始末》及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明陈邦瞻撰《宋史纪事本末》及《元史纪事本末》,清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高士奇撰《左传纪事本末》,与袁氏书合称“五纪事本末”。清魏源《圣武记》(记清代军事),马骕《绎史》(记上古至周末事),亦颇重要。

 

别史

 

别史是私家著作而体例和正史相类似的,如宋郑渔仲(樵)《通志》一书,有本纪、世家、列传等篇,俨然正史一样,所以史部分类,将它列入别史。其实《通志》的特点乃在于叙述历代典章文物的二十略,应当属于过去史部分目中的“政书”一类,与《通典》、《通考》相联系,而在现在的分类,则当属之文化史或制度史。清蒋良骐所撰的《东华录》,述清初史事,起天命至雍正凡六朝,亦是别史中的名著,后来王先谦将其内容扩大,并续编乾隆以下五朝,至同治止,称《十一朝东华录》。

 

《通志》一书,纪传由上古叙至隋止,礼乐政刑之类,则叙至唐止。其中列传,全仿史汉的分类的形式,而不采取个人的标题,其分类有后妃、宗室、外戚、忠义、孝友、义行、独行、循吏、酷吏、儒林、文苑、隐逸、宦者、游侠、刺客、滑稽、货殖、艺术、佞幸、列女、载记、四夷等。

 

《通志》二十略的名称是氏族、六书、七音、天文、地理、都邑、礼、谥法、器服、乐、职官、选举、刑法、食货、艺文、校雠、图谱、金石、灾祥、昆虫草木。其中氏族、六书、七音、谥法、校雠、图谱、金石、昆虫草木诸略,是郑氏创造的门类,不是前史所有,尤其值得注意。

 

清乾隆时又仿郑氏《通志》敕纂《续通志》及《皇朝通志》两书。《续通志》纪传从唐起,诸略自五代起,列传中增加孔氏后裔、贰臣、奸臣、叛臣、逆臣等传,而删并游侠、刺客、滑稽、货殖等,二十略则内容多有增补。《皇朝通志》二十略名称依旧,但将内容增减,纪传年谱则从省。

 

政书

 

纪述制度文物之沿革的史书,在过去史部子目中,称为政书。创造这种史书的是唐朝的杜佑。杜氏搜集上古以至唐肃宗、代宗时的材料,参考刘秩《政典》及《开元新礼》等书,分八类编纂,成《通典》一书。其八类次序是:(1)食货,(2)选举,(3)职官,(4)礼,(5)乐,(6)刑,(7)州郡,(8)边防。他自叙说:“夫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可说是独具卓识。

 

清乾隆敕撰《续通典》,自唐肃宗至德元年,至明崇祯末年止,九百七十八年间的典章制度,颇能扼要叙述,又《皇朝通典》一部,记清朝制度。两书都依杜氏篇目,但刑典中析出兵典一种。

 

继杜佑《通典》而更加详备的同类著作,应推元马贵与(端临)的《文献通考》。马氏自序中说:“门分类别:曰田赋,曰钱币,曰户口,曰职役,曰征榷,曰市籴,曰土贡,曰国用,曰选举,曰学校,曰职官,曰郊社,曰宗庙,曰王礼,曰乐,曰兵,曰刑,曰舆地,曰四裔,俱效《通典》之成规;自天宝以前,则增益其事迹之所未备,离析其门类之所未详;自天宝以后,至宋嘉定之末,则续而成之。曰经籍,曰帝系,曰封建,曰象纬,曰物异,则《通典》未有论述,而采摭诸书以成之者也。为门二十有四,卷三百四十有八。”

 

马氏书,乾隆时也有续编。一为《续文献通考》,叙宋、辽、金、元、明五代事迹,于马书郊社、宗庙内分出群祀、群庙,扩充到二十六门,内容有比马书详密处。一为《皇朝文献通考》,记载颇详,卷帙与马氏书差不多。

 

以上杜氏《通典》,马氏《通考》,与郑樵《通志》,合称“三通”,再加以清乾隆敕撰的续编六种,则称为“九通”。从前有一句话说:秀才不读九通,还只算不通。可见人们对这几部书的重视。三通内容虽不免重复,但亦各有其特点。《通典》简单扼要,《通考》详明周密,《通志》则别有剪裁,精于考订,其细微节目,有为前两种所不具备的。所以三种书同时流行。现在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术史等专史,当以它们为重要资料。

  

杂史传记及其他

 

,体裁和正史不相类似,但内容仍有体系,可与正史相参证。例如《国语》叙春秋时事,是分国叙述的,《战国策》讲战国时纵横捭阖的活动,也是分国叙述的。这两书是司马迁作《史记》的重要参考书之一部分。传记是指《孔子编年》、《朱子年谱》、《名臣言行录》那一类的书。清李元度所著的《国朝先正事略》,道光以前人物略具,是清代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其他史书,有所谓“载记”者,如《吴越春秋》、《安南志略》、《朝鲜志略》等便是。有所谓“史抄”者,如《两汉博闻》、《通鉴总类》等便是。有所谓“职官”者,如《历代职官表》、《百官箴》等是。有所谓“时令”者,如《岁时广记》是。有所谓“诏令奏议”者,如《两汉诏令》、《历代名臣奏议》等是。这些书是次要的史料,在专门研究者是可以择要参考的。至于所谓稗官野史,大概是指私人笔记,记述掌故轶闻,可以补官书之缺,纠正官书之错误的,例如太平天国失败,它的本身记载,完全被满清消灭,只民间有些零星笔记,保存其一部分真相。这类的野史,倒是可宝贵的资料。前代野史,如宋末有郑所南(思肖)《心史》,明末有《扬州十日记》、《风倒梧桐记》等,曾激发民族意识,是世所共认的。

 

学术史

 

学术史是四库史部中所没有的类名,但著作中除《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可作学术史读外,仍不缺乏完整有体系的学术史。清初黄梨洲(宗羲)所著的《明儒学案》是最初的一部良好学术史,就明代各学派源流、代表人物及其学说内容,作一有系统的叙述,对于王(阳明)学各派,尤其说得精彩,如姚江、江右王门、泰州、东林、蕺山等案都是。梨洲对于各家的不同或相反意见,都能用客观的态度来叙述。这部书写成以后,黄氏又写《宋元学案》,未完成而逝世,经全祖望、王梓材两次续成。《宋元学案》的编制方法更进步,每一学案之前,先列一个表,详细说明那一派的师友弟子的关系,其次就是各代表人物的小传,再次就是学术精义的摘要叙述。不过这书末了所附《王安石新学略》不大好,因为编者含有门户之见,不能客观地叙述。清朝为学术发达时期,前半期的学术史,有江藩所著《国朝汉学师承记》及《国朝宋学渊源记》两书,至于全期学术史则梁启超及今人钱穆各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编著,梁氏还有一种《清代学术概论》,内容比较简单。钱氏颇赞扬宋学,对宋学一派叙述特详,梁氏的叙述比较完全,因为他很钦仰汉学家的考证工作,对今文派尤其说得有声有色,因为他自己出身于今文派。(未完,见下一条微信)


本文选自曹伯韩《国学常识》(跟大师学国学)


阅读链接:



长按二维码

进入京东商城快速购买链接


(统筹:启正;编辑:平安)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