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岩国学堂——《大学》(五十二)生财有大道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生,是发生。疾,是急忙的意思。舒,是宽裕。(张居正讲解)

创造财富是有大道的,如果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的快而消耗的慢,那么财富就会永远充裕、不会枯竭了。

       这里谈到的就是一个怎样治理国家问题。


       孔子去卫国,冉有陪同。孔子说:“卫国人真多啊!”冉有问:“既然人口已经很多了,下面怎么办呢?”孔子说:“让他们富裕起来。”冉有问:“如果他们富裕起来了,下面怎么办?”孔子说:“教育他们。”(摘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孔子在此谈到了治国的三个阶段,第一是增长人口,第二是富裕人民和国家,第三是教育人民。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近来发展的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说增长了我们的人口,小平同志富裕了人民的话,下面就需要发展教育了,所以,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恰逢其时吧,这与孔子所说的治国三个阶段似乎不谋而合

       曾子在此谈的是第二阶段,怎样让国家和人民富裕起来,第三个阶段的教育问题是曾子通篇都在讲的。怎样增长人口,曾子不必去谈,因为只要能做到以上所说,人民自然安居乐业,远方的人就会来归附,人口就会增长。

 

       曾子提到的致富之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增加劳动人口(生之者众),减少冗余公务人员(食之者寡),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之者疾),减少支出和浪费(用之者舒),这个观点放在当今社会也丝毫不过时,目前世界遇济难题解决的落脚点都离不开这几点。

西方流行的“超前消费”、“过度消费”来刺激经济发展的观点对于国家长远发展是一味毒药,地球资源是有限的,这种模式不可持续、不能复制,是消耗子孙的资源,并把自己的债务让子孙偿还的极度自私的做法,这与曾子的“用之者舒”的观点是相违背的。对某些利益集团来说,这就是他们设计的一个经济陷阱。(参看《货币战争·宋鸿兵》)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发,是生发兴旺的意思。(张居正讲解)

    有仁德的人用财富来修身养性,没有仁德的人戕害自身来发财富。

    进一步解释来说,“用财富来修身养性”就是善于施舍财物帮助他人,也就是布施,使自身(乃至家族)受益。“戕害自身来发财”就是把自己的信用、人格都当做牟利的手段,对财富悭贪吝啬,不肯与他人分享半毫,甚至坑蒙拐骗,以身试法。

 


    晚清名臣曾国藩是曾子第七十世孙(百度百科),他的外孙聂云台写的《保富法》一书中记载:宋朝范文正公(范仲淹)做穷秀才的时候,心中念念在救济众人,后来做了宰相,便把俸禄全部拿出来购置义田,赡养一族的贫寒。先买了苏州的南园作为自己的住宅,后来听风水师说:“此屋风水极好,后代会出公卿。”他想,这屋子既然会兴发显贵,不如当做学堂,使苏州人的子弟在此受教育,那么,多数人都兴发显贵就更好了;所以就立刻将房子捐出来,作为学宫。他念念利益群众,不愿自己一家独得好处,结果,自己四个儿子,作了宰相、公卿、侍郎,而且个个都是道德崇高。


范公出将入相几十年,所得俸禄都作了布施救济之用,所以家用极为节俭,死的时候,连丧葬费都不够。谁知道这才是替子孙打算最好的法子。范家的曾孙辈也极为发达,传到了数十代,直到现在已经是八百年了,苏州范坟一带,仍然有多数范氏后人,并且还时常出优秀分子。世人若是想替子孙打算,想留饭给子孙吃,就请按范文正公的存心行事,才是最好的方法。(摘自《保富法·聂云台》)

范公是真正的仁者,其做法才是真正的“仁者以财发身”!如果仅仅以其名篇“岳阳楼记”来评价他是著名文学家,就把他真正值得夸耀的部分忽略了!

 

 

那些靠抢夺、偷窃、贪污、贩毒等不正当手段致富的案例在古今中外比比皆是,其下场无非是身败名裂,这些例子就不举了。这里举一个虽正当致富却悭贪的例子,是聂云台身边的事。

我家(指曾国藩及聂云台)与中兴时代的各大世家,或湘或淮,多数都是世代相交的关系,所以各家的兴衰情形,都略有所知。

上海大阔佬很多,我所认识的,也可以举几个例子。一个是江西的周翁,五十年前,我在扬州鄙岳萧家,就认识这位大富翁(当时的这两家同是盐商领袖)。有一天,周翁到萧家,怒气勃勃的,原来是因为接到湘潭分号经理的来信,说是湖南发生了灾荒,官府向他们劝募捐款,他就代老板周翁认捐了银子五百两,而周翁嫌他擅做主张,捐的太多,所以才发怒。那时他已有数百万两的财富,出个五百两救济,还不舍得。

后来住在上海,有一天,谭组安(谭延闿)先生与他同席,问他:如何发到如此的大富?他说:没有别的法子,只是积而不用。他活到八十多岁才死,遗产有三千万元;子孙十房分了家,不过十几年,就已经空了。

其中一房子孙,略能做些好事,这一房就比较好,但也是遭遇种种的意外衰耗,所余的钱也不多了。若是以常理来说,无论如何,每房子孙都有三百万,不会一齐败得如此之快。然而事实上,确是如此。若是问他如何败法,读者可尝试着闭目一想上海阔少爷用钱的道路,便能够明白,不用多说了。

这位老翁,也是正当营业,并未取非分之财,不过心里悭贪,眼见饥荒,而不肯出钱救济;以为积钱不用,是聪明。却不知到此种心念,完全与仁慈平等的善法相违反。我若是存了一家独富之心,而不顾及他家的死活,就是不仁慈,不平等到了极处。(摘自《保富法·聂云台》)

       正常致富都因悭贪而衰败,那么,不正当致富能让自己长久吗?

 

参考版本:中华书局,《唐宋注疏十三经》,上海中华书局据阮刻本校刊。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