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发现】仪征古城墙下发现了宋代水闸 专家建议原址保护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前段时间,扬州晚报报道了仪征发现城墙遗址。记者昨从我市考古部门获悉,通过考古发掘,验证了文献记载,确认了仪征古城墙西翼城的位置,为仪征建城史提供了实物资料,对研究古城的变迁、城墙的构筑方式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意外”发现的水闸填补了史料空白。近日,仪征市文体新局邀请专家就该遗址的保护进行了论证。 

城墙下发现的宋代水闸

 

    宋代城墙夯土

    出土的部分器物

    仪征发现古城墙遗址可能是南宋西翼城遗址

 仪征是 一座悠久历史的古城,曾有“风物淮南第一州”的盛誉,地下保留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真实地反映仪征的历史变迁和城市发展。

  2016年10月至2017年1月,为配合扬子公园文化广场的建设,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仪征市博物馆对工程建设区域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今年2月底,在扬子公园文化休闲广场开挖基坑时,发现了大量的地钉,也就是用于加固城墙基础所用的木桩。3月1日,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仪征市博物馆开始对工程建设中暴露出来的石墙、木桩等进行清理。目前,该区域内的考古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查阅相关资料,仪征古城墙的修筑,最早是在北宋时期。文献记载,宋乾德二年(964年)升迎鸾镇为建安军,筑城一千一百六十丈(形类凸字),共有六门,周回凡五里三十步。此时期修筑的是州城城墙。至南宋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繁衍,州城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嘉定六年秋(1213年),郡守李道传以州当水陆要冲,转运司商民每繁会,居城南者十倍城中,乃建议请筑东西翼城。  

  考古人员表示,此次发掘的城墙墙基,可能是南宋嘉定至宝庆元年修筑的。因区域内地质条件差,为确保城墙坚固,在墙体基础之下打有地钉。通过考古发掘,残存的宋代城墙基础宽约34米,略呈梯形,夯土层厚约15—20厘米。

  通过考古发掘第一手资料,验证了文献记载,确认仪征古城墙西翼城的位置。该城墙的发现,也为研究仪征建城史提供实物资料,对研究古城的变迁、城墙的构筑方式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城墙下意外发现水闸 填补仪征水闸史料的空白

    当考古人员探寻城墙的前世今生时,竟然还有“意外”发现。他们发现了一座水闸遗迹,叠压于宋代城墙之下,水闸的时代早于南宋晚期。

    重见天日的水闸尽管已经残缺不全,但还是能分辨出结构。水闸由闸墙、闸门等构成,水闸平面略呈长方形,水道宽2.4米,残长约9.2米,水流方向为东北——西南方向。    

    石筑水闸主体由闸墙、闸门组成,闸门又称金门,发现时已经倒塌,仅存一根门柱,门柱残高约1.34、宽约0.37、厚0.38米。门柱呈凹字形,凹口宽0.11米。门槛为条石,残长约1.3米,宽约0.37米。闸墙为石块垒砌,部分石块经过加工,以条石为主,还有大量的石块为扁平状砂岩。闸墙宽约40~50厘米,河道内宽约2.4米,残高0.55米。河道底部零星铺设有碎石块。    

    此处水闸在文献中未提及,考古专家推测,从其构筑方式、规模等观察,可能为节水闸。仪征是一座以水而兴的城市,最早出现的闸为宋代,至明清时期,大量修筑有闸。这次“意外”发现,为了解仪征境内水闸的面貌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对了解仪征城水系的变迁,水闸的修筑历史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填补了史料空白。

  水闸废弃后修建城墙 专家建议原址保护水闸遗址

   根据文献记载,南宋嘉定十一年,郡守袁申儒关于修筑翼城,提出“州城濠水,虽绕四郭,势常奔冲于外,以入于江。郡守遂筑数坝于城外以柜之。虏若决坝,濠水尽涸。今翼城得成,则濠包于内,虏不容决。”“州城之内,即古河以为濠。濠为漕司所隔,距城太遥。虏若在河之内南,矢所不及。兼古河荣誉感分流,各归于江。见今城外坝柜,虏若决坝,则河水亦涸。今翼城得成,水藏城中。”“本州井泉甚多,率饮河水,而河流尽在城外。一有警报,州城既闭,城内无取水之地。今翼城得成,则河水尽在城内,民无渴患。”    

  考古专家表示,这段文献记载,说明了当时在西翼城所在范围内有河流的存在,此次“新发现”的水闸,可能就是当时一条缺乏文献记载的河流上修筑的水闸。“南宋时期,战事频发,修筑城墙显得尤为重要。水闸废弃后,在此基础上修筑了城墙,水道也因此改道。”    

  新发现的城墙和水闸遗址将如何保护?仪征市文广新局邀请了相关专家,就该遗址的价值以及对其下一步的保护等方面进行了论证。专家认为,水闸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应当实施原址保护。目前,该遗址的考古工作仍在进行中,扬州晚报将继续予以关注(仪征之声网站将继续跟进转载)。扬州晚报通讯员 杨考古 记者 陶敏 文/图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