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水口:史煌今灿正逢春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水口镇位于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中南部,北距县城15公里,西距滁州城15公里,南距南京40公里。解放前,水口镇乃来安八大集镇之首镇。尤其是在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方面,更是首而无愧。她不仅有2000多年的历史,也有过繁盛的经历,更会有辉煌的明天。 



2200年前曾为来安最早的县城所在地

《来安县志》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灭楚“并天下”实行郡县制,置建阳县,属九江郡(治在今寿县),县城在水口(集)。由此可知,水口早在2200年前就是规模可观的集镇。




《滁州市志》载:“西汉高祖四年(前203年),改九江郡为淮南国,滁为建阳、全椒、东城(定远)三县分领……东汉建武二十七年(51年),光武帝省建阳入全椒。”就是说2200多年以前,现今的滁州市区(琅琊、南谯区)曾分属于建阳、全椒、东城三个县。据古时“百里之县”的说法,则东距水口很久的今日滁城这一块地方,在当时曾是以水口为县城的建阳县属地,且维时达254年之久。




可见,水口有着令人吃惊的悠久历史。至于水口最初出现时间则更为久远。有一篇史学论文如是说:“夏商周时,居住在淮河南北的淮夷部落与居住在长江下游的南蛮部落,来往交通,当时的涂山(今蚌埠西郊的涂山)氏部落通往南蛮地区,沿途留下了当涂(涂山东南)、涂中(今全椒南)、涂口(今来安县水口)等地名”。


据此说,则水口(涂口)至少在3000年前便出现了。《来安县志》则说,水口是“因高官、龙尾、二里坝和三里坝等溪流在这里汇合”而得名。不过“诸溪流”早已杳无痕迹,且史和志均无记载。笔者却认为水口的“口”字应作进出之通道讲,即进口、出口之“口”字。这与水口曾有过发达的水陆交通之史情相吻合。




民间还有个神奇的传说:姜太公在渭水钓鱼时,一次钓了一条大乌鱼,甩钩时用力过猛,把乌鱼甩到(滁州的)乌衣(“乌衣”因谐音而得名),鱼落地后喷了一口水落在水口(“水口”因之而得名)。此传说虽然无稽,然而姜子牙所处的时期却与“涂口”的出现时间,大体吻合。


明清时曾因区位优势而繁盛400年 


约自明宣德年间始,滁州到棠邑(六合)建成了一条驿道,水口是中间驿站。彼时六合属扬州辖县,相距很近,实际上驿道是滁扬之间的交往通道。驿使送公文、信件驰行只一日路程,但须在水口换马、用餐;来往官员坐轿为两日行程,须在水口住宿消费。驿道与穿集而过的来安河(老来河)在水口南侧交汇。当时水口码头可行船运货通往南京。水陆交通的优势促进了水口日趋兴盛。




然而,水口繁盛的黄金时期是进入清朝之后。其原因有两点:首先是清初水口境内的周大郢,出了一位因平“三藩”之逆乱而对清室有捍国殊勋的英雄人物——周球,其去世后.康熙帝对其高规格旌表之以示殊荣。其御赐葬的周球墓有三处在水口境内。因此,州、县官员对水口宠重有加,周球后裔和族人更是祭祀频频。每次活动必经水口(集),水口因此而声赫地尊。于是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设施、商业经营,也随之兴盛起来。




其次是从康熙初期开始设立“省”建置,现今的安徽、江苏两省当时为同一个省(江南省)。水口原有的是省际之间的水陆交通,此时,因同省方便管理而更加畅便。上述诸因相得益彰,促使水口集迅速发展而蔚为大观。水口码头的来河航运更隆声浩势,彼时的来安商贩,可舟载粮油、蔬菜、土特产顺流而下,去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销售,然后又从那里购进布匹、手工业品和日用品,原路运回来安经营。


雍正《来安县志》录有一首“水口风帆”诗,形象地描述了当年水口码头商船竞发的景况。不难想象,彼时的水口集,秉驿道与滁、扬唱和,通舟楫与南京襟连,从而使水口“东移南扩”,既融入古南京都市圈,又坐享通扬(州)之益。可谓左右逢源,风头十足。 




文化积淀丰厚,地灵人杰

解放前,水口被视为来安的“江浙”,既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又地饶物丰。从而孕育了水口人的开放性思维,以致地灵人杰。从清初周球之后,周氏后裔人才辈出,且大多为文职官员。




直至民国时期,水口仍不乏志士仁人。如:,就是从水口镇西街的章氏老宅走出去的;周大郢的周灵钧(蒋经国同学)于上世纪40年代,曾任浙江余姚署员(专员)兼奉化县县长。。此人虽位非显赫,但因其受到蒋氏父子的宠信而有着特殊的社会地位。,1998年为中将衔。其侄周正文也为现今台湾中将衔。,早年参加革命,在南昌起义中不幸牺牲时已是副团长。此外,解放前水口去台、赴港的人员众多,其中大多为知识界人士。水口旅美旅外的人也很多,故而,水口被称为“华侨之乡”。 




更值得一提的是水口还是“文物之乡”,突出的有,1980年水口汉墓群中曾出土过五铢钱、铜镜、宝剑等文物;1972年,水口南宋女墓中,曾出土过金钏和金边玛瑙碗(已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位于周大郢、园觉寺、红土坂的三处周球墓,及其配套的恩荣牌坊、石人、石兽、恩荣匾等,曾巍巍然屹立300年。尤其是周大郢那有着神奇传说的巨型石马槽,曾经魅力四射,远近闻名;明朝吏部尚书胡松之墓,也曾列有符合身份的石人、石兽。周大郢周灵故居仍肃然“健在”。‘一个县辖镇内,竞能人物辈出,古迹、文物连袂群布,当属罕见。这是水口文化积淀丰厚的有力见证。 


沧桑不掩古煌盛,忆古奋今人更杰

岁月多晦,时至解放前夕水口集色苍颜颓态。县志记载清末还香火旺盛的慈安庙、痘神庙、降福庙、真武观、弥陀寺以及同善堂,均已不见踪影;老人们常说的南庵、北庵、东庵,只依稀可辨残痕;主南街、民巷街、政西街、府校街和桥西街,均已萎顿萧冷;各行业的坊、铺、店、行已寥若晨星,给人枯凉的沧桑感。




然而,历史渊源之悠古在于底蕴。上世纪70年代尚可见到政西街的残缺拴马镫、苏巷街青石板路上那深深的车辙,以及两街西端临河处那拾级而下的捣衣埠,都颇能诱人发思古之幽情。临其境,恍若穿过时空隧道,见到那鳞次栉比的朱檐秀阁、粉墙黛瓦,货物琳琅的店铺以及着青衣小帽的行人,清晰得仿佛伸手可触,使人对水口亲切感油然而生。


 




忆古能奋今,如今的水口人,既为曾有过的辉煌而自豪,也因地灵、时宜而奋发——秉天赋而同给力,乘谐风而共梦想:国道横穿,享近宁之惠;镇区焕然,展创新之翅。老集镇已气派地宏图东扩,老街道已时髦地改头换面。呼应汉河和大滁城建设,正昂首阔步,实现“财政税收亿元镇”和“百亿粮仓”目标,近在咫尺。已获得的“全省旅游乡镇”称号,使之锦添异彩。古镇逢春,水口史煌今灿!



作者:周元柱

来源:人文滁州

编辑:郭新颜


【你可能错过的文章】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