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考古的成功范例——“扬州隋炀帝萧后冠实验室考古与保护”通过专家验收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经过两年多的工作,“扬州隋炀帝萧后冠实验室考古与保护”项目完成。9月5日,、考古及文物保护专家在西安召开了项目验收会。与会专家高度评价该项目是实验室考古的成功范例,对实验室考古探索和实践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2013年11月,隋炀帝墓与萧皇后墓在扬州西湖曹庄被发现,出土有大量珍贵文物,其中萧后冠是目前考古发现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冠。但由于酸性土壤等原因,冠饰保存状况极差,出现局部坍塌、变形、移位、腐蚀、残断、破碎、缺损和粉化等现象。经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协商,双方合作开展隋炀帝萧后冠实验室考古与保护研究,并成立了由“三秦学者”杨军昌领衔的项目组。

 

萧后冠保护项目始于2014年3月初。5月完成了萧后冠的现场保护和保护性搬迁工作。7月,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护送萧后冠至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入库。经过充分的前期研究,于当年11月开始实验室考古清理工作。

 

陕西省文物文物保护研究院院长赵强说,由于萧后冠饰件的保存极差,合作双方明确该项目不是一个简单的考古清理,也不是一般的保护修复项目,而是一个探索多学科合作的模式与规范化的实验室考古的科研课题。这是一个边清理、边保护、边探索的过程,以充分研究、更多地揭示文物信息,最大化地保护文物为目标。项目持续两年半,期间5次召开专家论证会。每到关键节点,邀请考古、保护专家共同会商,确保项目清理朝着正确科学的方向稳步推进。

 

杨军昌介绍,项目组基于信息揭示与保存释读的基础,按照“认真观察,谨慎清理,保守推进”的思路,结合多种科技手段,探明了萧后冠的框架结构、花树分布、饰件材质以及制作工艺。萧后冠的框架主要由2博鬓、呈十字交叉的2道梁和呈环带的3道箍组成;共有13棵花树、9个铜钿花等饰件。制作萧后冠所用的主要材料(包括框架材料与装饰材料)有铜、金、铁、玻璃、汉白玉、珍珠、木、漆、棉、丝等10种;加工工艺包括锤揲、焊接、掐丝、镶嵌、珠化、鎏金、贴金、錾刻、抛光、剪裁、髹漆等11类。

 

与会专家认为,该项目工作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研究方法科学严谨,保护措施得当,工作规范细致,实验室考古清理到位,信息提取全面。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隋炀帝萧后冠进行了成功的仿制,为向社会公众展示奠定了基础。项目的实施体现了多学科结合,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是实验室考古的成功范例,对实验室考古探索和实践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项目进行期间,。9月4日,他又一次来到了实验室。他说,第一,这是一种责任和担当。隋炀帝萧后冠饰是目前为止出土最早、规格最高的冠饰文物,但保存状况极差,不及时开展科学清理和保护,珍贵文物很快就会毁坏。第二,这是一个方向,是从考古现场到实验室针对单体文物综合价值保护的第一例,考古与保护并举,文物与信息保护相结合,保护与研究、未来展示互相结合,既是全面提高考古工作者素质的过程,也是保护地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举措。第三,这是一个标志性项目,对实验室考古提出新的要求,也为实验室考古提供实践基础。

 

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束家平说,实验室考古取得的信息更丰富、真实,更科学、完整,对文物的破坏最小。但这仅是阶段性的工作,他们已着手制定萧后冠未来的保护研究预案。

 

9月3日至4日,项目组将已清理、保护处理后的约700件萧后冠饰文物移交给扬州考古研究所。据介绍,萧后冠实验室考古与保护成果将于近期在扬州向社会展示。


(来源:中国文物报2016年9月6日1版。)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