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姓大王子”创业记:从“者”到“包邮区之父”| 檀财史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财经历史,明心见性。在财经的历史与现实之间,有许多似曾相识的故事,也有许多穿越时空的细节,把这些旧闻与新闻揉成一道小点心,不只求趣味,亦求回味,是为檀财史。—— 四海夕阳




文|四海夕阳



今天,我们要讲一个大王子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姓J的国王,他有三个儿子,姑且叫:大王子、二王子和三王子。按照老规矩,大家都觉得以后继承王位的肯定是大王子了。但是国王的想法不太一样,他老人家觉得老三有魄力,更了不得的是,老三的儿子是个成大事的材料。老国王经常赞叹:将来咱家的出息,全看是老三这一枝了!大王子听到这个风声,觉得不对劲,赶紧拉上二王子,兄弟啊,看到这架势了吗,大位迟早是老三和侄子的,到时候我们怎么办?等人家来收拾吗?不如姿态放高一点,远走高飞吧。说走咱就走,正好有一天老国王身体不适,大王子和二王子赶紧说要尽孝心,为父王进山采药。于是带上假护照和心腹随从,骑着快马,一路向着东南方直奔而去,再也不回头。老国王和三王子听说了,感叹两声,也就罢了。


却说大王子和二王子一路向着东南方,越走人越少,越走越荒凉,最后走到一个大湖边上,大王子说:算了,这里离故乡够远了,咱不走了,建立自己的国家吧。然而这个地方的发展环境不轻松,不光是饮食习惯问题,比如在老家吃小米喝肉汤,到这里就得改吃大米喝鱼汤。而且周围尽是虎视眈眈的野兽和蛮族。于是大王子决心彻底放弃以前那副白白胖胖的尊容,搞个混社会的派头,先是断发,以前J姓男子都讲究留长发,大王子带头剃了个板寸,剪短了发,剪断了牵挂;接着是纹身,大家在身上纹个龙蛇鱼鸟啥的,不仅有利于跟蛮夷邻居打成一片,更重要的是让远方的兄弟放心,哥是下决心跟故乡告别了。


当然,光有这些招数,是不够的,要知道有两位叫伯夷、叔齐的让位王子,由于没有经济保障,结果连野菜都吃不上,竟饿死了。大王子深知情怀不能当饭吃,要保命,要发展,关键是把经济抓上去。于是他出了三个大招:首先无农不稳,要发展农业,解决吃饭问题,大王子招募了上千户移民,在大湖边上排涝开荒,传播故乡的耕作技术,教大家种稻栽桑养蚕养猪。其次无工不富,要发展工业,提高生产力。这个地区有不少矿产,但是当地土人不懂提炼。大王子组织工匠开矿冶金制陶,制作各种器具,甚至卖到了北方老家。三是发展交通,促进百业流通。这个大湖边上,江河水网纵横,大王子下令要多造船,造好船,甚至还开挖运河促进交通,由于水运效率远高于人力畜力,经济也得到更进一步发展。


最后的结局很圆满,北方的故乡在英明领袖三王子及其接班人的带领下,成为号令天下莫敢不从的强盛大国。而在东南方,大王子在大湖边建立的王国也得到了不错的发展,大王子去世后,没有儿子,二王子继承王位,终于在第五任国王(二王子的重孙)时,他们得到了故乡大国的正式承认——封为吴国。


没错,这个古老的J姓王国,就是来自西北黄土高原的姬(J i)姓周国,三王子叫姬季历,他的儿子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姬昌,奔向东南方的大王子叫泰伯,二王子叫仲雍,他们是吴国的创始人(泰伯无子,后来的吴王都是二弟仲雍的后裔),那个大湖就是太湖。


(泰伯奔吴雕塑)


对于“泰伯奔吴”,历代都给予了极高评价:比如孔夫子称赞:泰伯这个人,是最高的道德典范啊!(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论语.泰伯篇》);司马迁在《史记》中把吴泰伯世家列为“世家第一”,因为别的诸侯(世家)都没有泰伯这个境界;唐朝诗人陆龟蒙的两句诗更是说出了大家的心声:“迩来父子争天下,不信人间有让王”。(从来都是父子兄弟为争夺王位互相残杀,难以置信人间还有泰伯这样主动放弃王位的好人,感动啊)。


(历代吴姓都尊泰伯为始祖,并使用孔子对泰伯的评价“至德”作为堂号)


不过我们今天赞美泰伯,不光是出自道德层面,而是因为他作为主动离开中原的“者”,首先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传播先进的中原文明,并形成了吴文化。今天这里已经成为的经济重心。翻开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个著名的“包邮区”,几乎所有的古城都可以追溯到泰伯开创的吴国,泰伯可以说是“包邮区之父”。比如:


无锡:据考证,最早的吴国国都就在今天的无锡市郊梅村镇,当时叫作“梅里”,史称“故吴墟”,从泰伯开始,吴国在这里定都600多年,历任23位国君,至今无锡仍有泰伯庙和泰伯墓。泰伯也被称为无锡的人文始祖。


(位于无锡鸿声镇的泰伯墓)

苏州:公元前514年,第24任吴王阖闾修建了一座新的都城:阖闾大城。这座吴国新都城在设计理念、建筑造型、水陆城门方位等,都完美体现了《周礼》的礼制思想,也许泰伯的后裔想证明自己:虽然我们永别故土了,但我们不是野蛮人,吴国才是真正的周人正统。2500年过去了,当年阖闾大城的伙伴们,比如商朝的都城安阳殷墟,以及陕西老家的周都丰和镐,都已经化为废墟、深埋地下。而阖闾大城的位置、规模,甚至城门的名称,历经两千五百余年而至今无大改变,只是换了一个名字叫做苏州。历史学家顾颉刚赞叹:“苏州城之古为全国第一,尚是春秋物。”


(苏州老城2500年来一直沿用阖闾大城格局,连城门位置都没有改变)


常州:古称“延陵”,是第19任吴王寿梦的儿子季札(阖闾的叔叔)的封地。现在的常州郊区,仍然有一座建于春秋晚期的古城遗址:淹城,它有三重城墙,三道护城河,其规模正好与《孟子》里记载的“三里之城,七里之廓”相吻合,据南京博物院专家考证,淹城正是吴国的一个军事城堡。


(常州春秋淹城遗址,可能是吴国的军事要塞)


扬州:公元前486年,第25任吴王夫差(阖闾的儿子)为了北伐齐国,在长江北岸修筑了一座“邗城”,并开挖了一条“邗沟”运输军需,“吴城邗,沟通江淮”(《左传》)。这个邗城就是后来扬州城的前身,而“邗沟”则是京杭大运河的鼻祖。在大运河的滋润下,隋唐时期的扬州成为南方最大的城市和港口,也是明清时期盐业和漕运的中心。因此,历史上扬州人把吴王夫差奉为财神。专门修建了一座邗沟大王庙,供奉吴王夫差和汉代的吴王刘濞。


(供奉吴王夫差的扬州邗沟大王庙)


绍兴:公元前490年,当了吴王夫差俘虏的越王勾践,终于在进贡厚礼和美女西施后,被放回老家。回家之后,勾践除了卧薪尝胆,立志报仇之外,还让由谋士范蠡模仿阖闾大城的形制,在卧龙山下修建了一座山寨版的会稽小城,史称“蠡城”。后来蠡城逐渐发展成为山阴大城,即今绍兴城。


(绍兴古城的最早起源也是模仿吴国都城)


南京:吴国素以出产青铜器特别是青铜兵器而闻名,军工产业是吴国的支柱产业,屈原《九歌•国殇》有“操吴戈兮披犀甲,”的诗句,李白《侠客行》开头就是“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吴戈、吴钩成为先进武器的代名词。当时南京地区的铜矿资源较为丰富,西南郊的铜井镇和铜山一带很早就发现铜矿,也有少数锡矿和铅矿,这些都是铸造青铜兵器的原料。而南京城的起源就是吴王夫差冶炼兵器所筑的冶城。据历史学家蒋赞初先生考证,古冶城遗址位于现在的南京朝天宫。朝天宫所在的小岭古称“冶城山”,据说在山下,还有一座与苏州虎丘同样的“剑池”,藏着大量的吴国刀剑。


(南京朝天宫可能是吴王夫差铸造兵器的冶城旧址)


甚至还有上海:提到上海的起源,大家多半想到战国时的春申君黄歇。其实,《辞海》早已指出春申君开黄浦江之说属于“误传”。真正的“上海开发第一人”是被楚国放逐、转而投奔吴国的伍子胥。公元前505年,吴国攻破楚国都城,作为第一功臣,伍子胥得到一块海边封地,这块地被称为“申胥”,包括今天的上海部分地区。《金山县志》记载:公元前495年,伍子胥在今上海金山境内凿河,自长泖向东,连接惠高泾、彭巷港、处士塘、沥渎塘诸水,东抵张泾,这条由太湖通向东海的河是为上海最早的人工河道,后人称为“胥浦”。后人为了纪念伍子胥,还为他建立了胥浦庙,伍子胥也因此成为《上海水利志》中的开篇第一人。 


不管是泰伯还是伍子胥,可能都会这样想:


——既然故乡再也回不去了,那就把异乡建成我们的故乡吧。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