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韵高邮 | 葛国顺:家乡那片芦苇荡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点击上方“扬州文艺创作研究”可订阅哦!


热烈祝贺高邮

获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家乡

那片

芦苇荡

       我的家乡属里下河水乡腹部。河网交错,小河小沟也多,最令我感到自豪是我老家大河,河南边有一片芦苇荡,与兴化市侍官庄和我市的横泾镇官林连成一片,足有好几千亩,我就出生在芦苇荡旁的那个小村庄,是喝芦苇荡的水,吃芦苇荡的鱼虾和野菜长大的,芦苇荡的风风雨雨哺育了我的成长,我与芦苇荡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每当春暖花开、万物葱茏,跃跃欲试的新一茬芦苇,展示了特有的生机与活力,那可是伴我度过孩提和中学时代最美好的时光。

        在我的记忆中,芦苇伴着我长高,我伴随着芦苇长大。我的生命在芦苇荡的苍翠中碧绿,芦苇荡在我生命的碧绿中挺拔,浓郁。苍翠的芦苇在岁月的滋生、甩绿、拔节、茁壮中,不断地为我们绽放出他们青春的纯洁,闪亮出他们素朴、淡雅、高傲的风度,气质,扶摇出他们楚楚动人的美丽。儿时的我在为芦苇高歌中放飞天真与活泼。

       说起家乡那片方圆上千亩的芦苇荡,那可是一座从历史走来的天然苇场;是一片水鸟栖息,鱼虾肥美的天然湿地。那里的扬起都是天然的,原汁原味的大自然气息。那里的芦苇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蓝天,碧水,远离污染。那里的动物,植物,人和谐的生长着,一片自然生态的和谐。风吹芦苇的自然之声,雨滴芦苇的自然之声,蛙鼓鸟鸣的自然之声,交响出大自然的清幽,宁静。我童年和中学时代都在芦苇荡那儿玩耍,劳动,挖野菜,打猪草,捕鱼摸虾,搂柴禾,撵野鸡逮兔子,尽情的放飞。那里有我们和那个时代的苦涩,也有我们那个时代的甘甜,这些都定格在记忆的底片里。芦苇荡岸边,几乎到处都布满了大片杞柳和树木,每到清明时节,红绿相间的芦尖就开始逐一蹿出刚刚解冻不久的河滩与水面,经过七八个月的成长历练,直到冬至数九长成芦柴,方才收割进仓。在我们眼中,芦苇荡里的东西都是宝,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之源。

       要说芦苇的益处那可是不胜枚举。由于芦苇资源非常丰富,每年一冬一春,各家各户无论男女老少,主要劳动几乎都紧紧围绕着柴、柳编织。芦苇编织品主要有:做席子,用来晒粮食、苫粮草、铺床铺、盖棚子;打摺子,用来囤粮食、囤物资;做篮子,用来割草、捉鱼虾;编斗篷,用来遮阳挡雨;做簸箕,用来畚物、播粮、扬粮;编丫子,用来捉黄鳝、泥鳅等。按照各自的特点,在从事上述编织的家庭分工上各有侧重,男人和孩子们,大都只负责撕柴(用小铁块将柴从头到尾划开一道口子)、压柴(用石磙将柴压扁、压熟)和剥篾子,而女人主要负责打摺子、编席子等稍有技术含量的活计。粗柴用来打笆片,细柴扎起盖房子,再小些的还可编柴帘,用来做篱笆、苫砖坯等。物尽其用,丝毫不会浪费。此活看似寻常,也得心灵手巧,行动轻快且须有韧性,家乡的女人们常年劳作极为辛苦。我老婆年轻时可是打笆子、做芦废这方面的好手,那时她一天可以打三钱芦废(就是说的编席子),为家庭接济苦钱,那个年代还只能躲着干,发现了还要被当着“资本主义尾巴”来割。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人们编织出来无以计数的各类芦苇制品,换回一笔又一笔家庭日常开销,着实给百姓家庭带来了收入。芦苇除传统经济利用价值外,芦苇还具有它独特的环境和生态价值,还曾有过许多芦荡斗争的故事。新四军“东进北上”时, 。大片密密麻麻、又高又深的芦苇滩,成了打击敌人的好战场。大家急中生智,终于找到了一条生路,在当地群众的引导掩护下,我们军队可以藏进了一片茂密的芦苇荡里,鬼子即便对芦荡心生疑窦,终不敢向荡滩迈进半步。“青纱帐”战斗,打得鬼子晕头转向,一无所获。

       我非常喜欢欣赏芦苇荡,风吹芦苇,荡起无边无际的海洋。那苇荡的胸怀是多么辽阔,坦荡,扬起的碧波是多么雄伟,气势恢宏,那波涛奏响的歌曲是多么悠扬,高亢,嘹亮。那里可是我儿时的天堂,我非常想念的那个地方。随着时代的变迁,昔日的芦苇早已风光不再,再也无法找到儿时的那个芦苇荡,至今散落在河、渠、沟、塘里熟透了的大批金灿灿的芦苇都置身荒野,被人遗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来,许多低洼地都已经被引导农户将一片又一片芦苇滩地挖成收益更为丰富的鱼、虾、蟹塘,有的水面已经被围网养殖,加之农户也大都被使用燃气所替代,农村里秸秆又禁止野外焚烧,竟而使得曾经备受青睐的芦苇边缘化了。物盛于一时,衰于一时,这也是大自然的规律吧。


 作者简介 

葛国顺,笔名:草页,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专业。曾任镇文化站长、镇党委宣传委员、副镇长等职。坚持业余写作40余年,被多家报刊、电台聘为特约通讯员、记者、评论员。其随笔、散文、言论、、《农民日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和《中国安全生产报》等报刊及省级以上电台用稿千余篇,50余篇作品获省市奖。


征稿

欢迎各艺术门类的

创作作品和研究

成果文章




扬州文艺创作研究


主    管:扬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    办:扬州市文艺创作研究会

邮    箱:yzwyczyjh@163.com

小    编:13328126511(大松)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