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 传承与创新——扬州新农村住宅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  点击上方“乡村与城镇建设”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原文刊登于《小城镇建设》杂志2015年8月,版权为《小城镇建设》杂志社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作者


王健 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

殷加华 扬州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


摘要


在新农村住宅建设的背景下,本文以经济性、地域性、复合性、多样性、适应性、整体性为设计原则,在充分吸纳当地建筑文化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空间理论对建筑进行创新,以期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关键词


新农村;住宅;文化


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共经历了三次住房建设的热潮。第一次是1985年前后土房变瓦房,第二次是1995年前后瓦房变楼房,第三次是2003年至今,,楼房已经向绿色宜居转变。三次建房的热潮实现了农村住宅由生存型、生活型逐步向生态型的过渡。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村镇步入城市化进程,新的集中居住区如雨后春笋,同时,原有的乡村聚落内部也发生着解体和重构。由于长期以来采用农民自建房为主的模式,在非专业、随意、粗放型的传统建造模式影响下,新农村住宅建设存在资源浪费严重、建设管理薄弱、规划布局不合理、地域特色不明显、功能分区不科学、材料使用不规范、施工技术落后等问题。


本项目地处江苏省扬州市南郊,是在宅基地上对原有老房子进行翻建,设计师对当地传统民居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在吸纳当地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空间理论对建筑进行了创新。


农村宅居文化


1.居室文化


本地区传统农村住宅几乎都是坐北朝南,南北通透,进深较小,适应夏热冬冷地区的气候特征,一般进深在6.3米左右。居室体现了尊卑有序的空间结构,南优于北,东优于西,一般长辈住东边,晚辈住西边。传统的农村家庭户由于人口较多,几代同堂,兄弟姐妹较多,居住条件简陋,卧室承担了接待、团聚、个人起居、学习等复合功能。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农村人口的减少,卧室的复合功能正在向单一的就寝功能转变,卧室空间逐渐变小。另外,住宅空间也由原来的单层空间向二或三层空间发展,一层的卧室主要以老人房、客房为主,主卧室则安排在二层或三层,这样避免了相互间的干扰,提高了居住的舒适性。


2.堂屋文化


本地传统住宅的堂屋(或称厅堂)在平面布局上居于中心位置,是农村住宅的核心,是人们生活起居和对外交往的中心。堂屋是集对外和内部公共活动于一体的室内功能空间,堂屋位于住宅朝向最好的方位,大门居中布置,以适应各种活动的需要。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往日低矮的平房已逐步被错落有致的楼房所取代,但农村住宅的堂屋依然是人们最为重视的功能空间。在面积较大的楼房中农村住宅堂屋的功能划分为:一层为堂屋,作为对外接待等公共活动空间,主要用作家庭聚会和邻里交流;二层为起居厅,作为家庭内部的公共活动空间,一般不对外开放。


3.宅院文化


住宅院落的内向性格局是民族文化和心理特质在建筑上的表现。以院为中心的空间模式促使居住者更关注于院落内部的一片天地,院的存在也使得住宅的大部分问题在其内部得到解决,例如光线、空气、风景,这种内向性的空间也带来了安全感和对私密保护的满足。农村住宅的庭院是农村优美自然环境和田园风光的延伸,也是户外活动(如晾晒谷物、衣被,贮存农具、谷物等)和邻里交往的场所。农村住宅的庭院有前院、后院、侧院和天井内庭之分,充分展现了天人合一的居住形态,构成了极富情趣的宅院文化。以院为中心,住宅围合成一个向心的对外封闭、对内开放的空间体系。


农村住宅的设计原则


1.经济性(节约性)


虑到我国各地区的经济状况,如何合理、经济地进行建房,并保障住房质量和人身安全,是农村建房必须关注的重点问题。由于农村住宅在长期的建造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指导,大多依靠传统经验,缺乏对空间、体型、建材等方面的研究,造成建筑体型系数过大、窗墙面积比过大、门窗构件的气密性差、围护结构保温性能差等问题,导致住宅能源浪费严重,舒适性也较差。农村住宅建设应运用现代文明成果,响应国家“节能、节地、节材、节水”的要求,通过技术革新实现工业化、标准化的同时兼顾地方传统施工工艺,尽量使用清洁型能源,立足于就地取材,合理使用新型建筑材料,减少施工过程中不必要的能源浪费,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2.地域性(乡土性)


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是体现地域性的一种直接有效的途径。质朴、典雅的地方材料结合传统做法体现了农村住宅浓郁的乡土风貌和生活气息。不同地区的农村住宅各具特色,这些地域性特征不仅体现在住宅的建筑风格上(如徽州细腻典雅的粉墙黛瓦),同时也体现在空间布局(如山西厚重严整的院落布局),以及结构体系(如云贵渝轻盈灵动的吊脚楼)等多个方面。这些住宅的地域性特色体现出当地居民的审美倾向、生活习性以及传统智慧,应在新建住宅中注重文化的传承与文脉的延续。切忌照搬照抄城市别墅的处理手法,造成历史文脉的断层,使人难以产生心理的共鸣,以及缺少归属感,不可让同质化的现代建筑冲淡浓郁的地域风情,应保留质朴醇厚的乡土气息。


3.复合性(双重性)


农村居民从事着农业生产及各种副业、家庭手工业的生产,这些生产不少都需要利用住宅作为生产活动的场所。农村住宅的功能既具有生活和生产的双重性,也具有多代同堂的复合性。农村住宅需要考虑农民对其农产品进行加工、储藏,以及农具存放的使用空间。同时,由于不同地区农民生活习惯的差异,需对庭、院、居室功能的复合性利用进行深入研究,充分了解农村生活方式,建造适应农民生活的需求居住空间。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很大一部分农民已从传统农业中剥离出来,开始从事现代观光农业和乡村生态旅游业,农宅逐步演变成农家旅馆,这就要求农村住宅的设计建造要具有前瞻性,能够契合游客的餐饮及居住的需求,如增加独立卫生间设施等等。


4.多样性(差异性)


由于农村地域环境、文化风俗、经济条件、家庭结构、人口组成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对住宅设计也有多种多样的要求。即使在同一个地区,对于住宅空间的要求,包括面积的要求、质量的要求,以及设施的要求都各不相同。如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家庭,主要依靠种植粮食、果木、蔬菜等产业为主,对储藏空间有比较大的需求;以发展观光农业、家庭农庄为主的农户,对满足餐饮和住宿的生活设施有较大的需求。总之,在农村住宅设计中,要注重符合不同地区的农村生活习惯和现代农业的生产要求。


5.适应性(持续性)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这就要求农村住宅具有实用性、灵活性和可改性,既满足当下生产生活的需要,又要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如近期作为存放农具和粮食的储藏室,日后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可以成为停放汽车的车库。又如当下满足自住需求的住宅,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人口的转移,空置的农村住宅则可以改造成家庭旅馆,满足农村发展观光农业的需求。这就要求农村住宅在建造之初就考虑到将来改造的可行性,尽量使用非承重墙。另外,还应充分考虑农村住宅建设的自主性特征及不断完善的可行性,以区别于城市建设的一次性完成。


6.整体性(统一性)


农村住宅功能不断的趋于完善,由简单的正房、厢房和院子之分向多功能舒适性乡居住宅转变,出现了起居室、卧室(主、次)、老人房、书房、厨房、餐厅、活动室、卫生间、储藏室、汽车库等各种不同功能用房的细分空间。空间的联系也由原来比较松散的格局,越来越趋向于整体化布局。随着农村能源结构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传统的大灶(火塘)已逐步被燃气的灶具所替代,厨房空间逐步变小,不再是独立于正房,处于偏于一隅的厢房内,而是与整个住房融为一体,空间也更为紧凑。所以,新农村住宅建设要在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合理布置、组织各功能空间,合理分配户内各空间的面积,做到公私分离、居寝分离、食寝分离、动静分区、洁污分区等,提高居住舒适性。


项目设计构思


本设计是对原有老宅的翻建,原有老宅建于上世纪50年代,由于当时物资匮乏,加上经济条件的限制,建筑屋架用料较小,经过长期风霜雨雪的侵袭,房屋已破旧不堪,成为危房,急需翻建。在设计之前,我们对扬州农村现有的传统民居进行了深入的调研,提炼出集中极具代表性的空间格局。在传承原有乡村住宅文化的基础上,创新是现代乡村住宅必须发展的方向。本设计并不是还原一个代表性的民居院落,而是要汲取传统民居特有的气质,挖掘其中的内涵,同时,也要贴近农村居民现有的生产、生活需求,造出既有传统风味,又具时代感的农村建筑。


1.传统格局


本地区农村传统住宅几乎都是由正房和厢房两部分组成,平面呈L型或者U型布局,在有院落的情况下,房屋和院子构成较为封闭的口字型。正房由三间组成,成对称布局,中间一间是堂屋,两侧是卧室。堂屋前后开门,南侧是双开门,北侧是单开门,南北通透,卧室也是前后开窗,只不过北侧的窗户较小。对于夏热冬冷地区来说,夏天室内能够获得良好的通风,室内比较凉快,但冬天较冷,室内舒适度较差。厢房有一厢和两厢之分,一厢的格局中厢房内一般布置大锅灶(图1)。



图1 传统住宅平面图


两厢的情况下,一侧的厢房内布置大锅灶,另一侧则作为生产用房(在人多的家庭,还能作为卧室使用)。正房和厢房通过院落等室外空间来联系,因为这对于传统的以农业为生的农民来说,无论进入正房或者厢房都比较直接。但随着现代农业的出现、农村土地的流转,大部分农民从传统的农业中分离出来,不再把土地作为唯一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房子主要作为生活空间兼做生产空间,正房和厢房的主次关系发生了变化,传统的空间格局就显得不太合理。为了使新时期的农民住宅能适应现代农民的生活方式,同时能获得有效合理的使用空间,需要对房屋的格局进行优化和调整。本设计期望对新农村住宅的改善和优化做出有益的尝试。


2.功能布局


据了解,最初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老房子是农村典型的L型格局,正房加东厢房,没有院子,上世纪70年代,由于家庭成员的增多,又增加了一间西厢房和院子,形成典型的农村口字型格局(图2)。



图2 传统住宅功能布局平面图


而如今,子女都已在城市安家立业,老宅平时只有老人居住,以及作为逢年过节聚会的场所,这是现在农村普遍的现象。在跟业主商量的过程中形成统一的意见,即恢复原有的空间格局已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它已不能满足如今生活的需求,如没有独立的卫生间,而且厨房的卫生条件也达不到现有的要求等。原有的住宅是一层平房,也不能满足现有农村审美和节约用地的需求。业主要求有3间卧室,每间卧室配有独立的卫生间;有独立的活动室,保留传统的厅堂,在节假日可以有足够的交流和活动的空间;房间之间要互相远离,避免干扰;新房子在节约用地的情况下,要增加楼层空间;另外,新房子一定要体现出原有住宅的空间特质,结构简单,简洁明快,便于农村施工队伍施工,并有效地控制建筑成本。

在考虑到诸多因素之后,本设计延续上世纪50年代的空间意向,房屋采用L型空间加院落的格局;在厅堂和正房西侧的一间卧室上部增加二层空间,形成一室一厅带卫生间,适合年轻人居住;楼梯放在厅堂里,加强上下楼层之间的联系并形成一个小巧的共享空间,增加空间的趣味性;把厨房安排在房屋的东北角,取消原有的大锅灶,改用煤气灶,满足现代生活方式的需求。增加独立餐厅,跟厨房紧密相连,使餐厅从传统的厅堂复合空间中解放出来,满足现代人对餐厅模式的需求;在原有厢房的位置上设计一间配有卫生间的老人房,光线和通风良好,老人进出方便,适合老人居住。厅堂东侧的房间用作家庭活动及健身用房,根据需要也可作为客房,西侧作为儿童用房,带有独立的卫生间。这样的空间格局基本满足现有的三代同堂的需求。


本设计最大的一个亮点是在北侧和东侧各增加了一个院落,院子里可以栽花种菜,使每个房间都有不同的风景,院子里种的菜也能满足日常的生活需求。增加院落最大的好处是使每个房间的窗户都朝院子开放,形成传统民居内向型的空间格局,在农村人口稀少,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增强了老年人的安全感。


3.建筑造型


建设美丽乡村的时代背景下,农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不再仅仅满足于农村住宅建筑面积的增加、质量的提高和设施的改善,越来越关注建筑本身的美感,以及建筑环境给人带来的愉悦。在本次设计中,设计师立足营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平屋面,外檐沟与平屋面一次整浇成型,平屋面上加盖木屋架和灰瓦屋面。这样处理施工简便易行,比较适合农村当下的施工水平,也适合本地区的气候特征,瓦屋面起到保温隔热的效果。在建筑形态上,四坡顶的瓦屋面与传统的建筑形态相近,也改变了传统的双坡屋面无组织排水的状况。根据建筑的功能需求,建筑局部二层,立面高低错落,富有层次感,跟周边的竹林和树木融为一体。建筑开间和进深接近传统的建筑尺度,比例和谐统一。鉴于业主对房屋投资和利用效率的考虑,现有外墙为水泥砂浆抹面,跟灰瓦屋面也能很好的融合,今后若需改为外墙涂料或面砖,则建议业主采用青灰涂料或面砖,这样可以保持整个村庄建筑色彩基调的统一性(图3)。



图3 住宅实景


结语


通过本次设计,发现新农村住宅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施工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建材能耗较高不节能环保,建筑空间浪费等等,若要改变现状,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激发农村更新的内在活力;(2)专业人员参与农村住宅建设,通过技术革新以及合理化的设计指导,改善农村居住环境;(3)提高施工队伍的建造水平,通过施工的规范操作,减少随意性,保障安全并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新农村住宅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政府职能部门、设计者,以及建筑施工单位不断探索适应不同地区新农村住宅建设的思路,为农民建设好农村住宅提供科学的指导。同时,避免各自为政,粗放的建造模式,做到先规划、后设计、再施工,通过大家共同努力找出一条适合新农村住宅建设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周静敏,薛思雯,惠丝思,等.城市化背景下新农村住宅建设研究现状解析——基于期刊文献统计及实态调查分析方法[J].建筑学报,2011(10):121-124.

[2]骆中钊,,周彦.新农村住宅设计与营造[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3]陈凯峰.建筑文化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



公众号“乡村与城镇建设”欢迎大家踊跃投稿!文体不限,与村镇建设相关即可。投稿邮箱:xcyczjs@163.com。 


联系我们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2-8439

国内统一刊号:CN11-4418/TU 

邮发代号:2-556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19号

邮编:100044

电话:010-68340120/010-88362101

传真:010-68300819

投稿邮箱

1号邮箱:bj_xczjs@163.com

2号邮箱:xczjs@vip.sina.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