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子女教育投入最缺什么?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子女教育投入最缺啥






父母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最关键的老师,但是,不少家长并没有意识到作为子女教师的角色,而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一味寄予孩子很高的期望。


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的重要性,但是,究竟如何把握好期望与教育督促之间的关系,让子女在父母合理的期望下能够茁壮成长?这对于很多家长来说,依然是个不好回答的问题。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对自己的孩子寄予不同程度的期望,这种教育期望直接影响着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行为和培养方向,但是,并不是有期望就一定会有收获。


父母除了有合理的期望之外,还要有恰当的教育督促,才能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家长光有很高的期望,但是缺乏必要的行动,那么,这样的家庭教育势必会存在一些问题,会阻碍子女的成长。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中,通过设计相关问题,调查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以及学业督促情况,从期望和行动两方面来研究当前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为国家制定相应的引导政策提供依据,也为广大家长提供子女教育方面的决策支持。


这次调查,收集了2012年全国8627份儿童数据,覆盖了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样本涉及的儿童年龄从出生到15岁。 

    

    几个案例 

    

2012年8月2日,安徽宣城市N社区。 

    

刘大姐是高中语文老师,今年39岁,先生是银行职员,小孩现在15岁,今年初三。刘大姐说,自己的文化水平不是很高,只是大专毕业,学校也不是很有名,希望自己的小孩能超过自己读到博士,并且希望自己的小孩读好的学校,能考上北大、清华当然是最好的了。


为此,平时很注重小孩的家庭教育,每天会严格要求小孩完成作业,基本不让他看电视,刘大姐说她看过一些研究报告,说看电视对于小孩来说是被动接受,不利于小孩的智力开发,所以平时家里的电视都很少开,自己也控制不看电视。


为了了解小孩在学校的表现,刘大姐和丈夫每天都会与小孩聊有关学校的事情,并且自己也会定期跟班主任打电话询问小孩在学校的情况。刘大姐说去年一年有3000-4000元的教育支出,没有很具体地算过。家里会定期带小孩去旅游开阔视野。 

    

2012年7月19日,江苏无锡市N工厂。 

    

张大哥本来是扬州的样本户,由于在无锡打工,所以我们跑到无锡张大哥打工的地方对张大哥进行追访。


张大哥的女儿今年已经14岁,在扬州的一所重点中学读书,今年初二,自己没有什么文化,初中毕业,不知道怎么给予孩子指导,希望孩子书读得越多越好,脱离农村,未来做一些脑力工作而不是体力活。


当问起具体的家庭教育时,张大哥说,自己只是每周定期和孩子联系,询问有关学习和生活方面的事情,每次都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听老师话,偶尔也会和班主任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


当问起小孩去年一年的教育支出时,张大哥说有4000-5000元,每个月会给家里打钱,让父亲每星期给女儿生活费,学习用品方面的东西也都会无条件支持。 

    

2012年7月24日,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L镇。 

  

冯大哥今年29岁,2007年本科毕业之后在北京工作了一段时间发现北京不太适合自己,就回到老家开了旅馆,育有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女儿,今年5岁了,在幼儿园读大班。冯大哥希望她们至少读到本科,学校当然是重点大学最好。


冯大哥说,他们平时还是很注意自己的言行,冯大哥说这对小孩的影响还是很大,平时也尽量控制小孩看动画片的次数,尽可能地跟他们一起做一些手工,给他们讲故事,带他们去动物园、植物园,去外面逛一下。


另外,自己也会经常和幼儿园的老师沟通小孩的情况。冯大哥说小孩去年的支出每人有2万元左右,因为他们把小孩送去大理比较好的幼儿园,每年的学费要1.5万元,平时还有一些开支,所以有2万元左右。 

    

      家庭环境因素分析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从个案的角度来看,可能会出现期望过高或者期望过低的现象。


但是,从整体的角度来看,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并非是空穴来风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这种合理性体现在,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受到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父母会根据自己家庭的具体情况,来做出对于子女的教育期望。


这里,从家庭经济情况、父母教育程度和家庭教育支出三个方面来考察其合理性。在调查数据的分析上,用1-8来代表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不同的教育程度。分数越高,表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越高。 

    

(一)家庭经济情况对子女受教育程度期望的影响 

    

通过对2012年家庭人均收入数据的整理,然后按分位数法分为6个区间,其中10%、25%、50%、75%和90%分位点对应的收入分别为:700元、2216元、5650元、10870元和18240元。调查数据显示(图1),相应上述六个人均收入区间的家庭,父母对子女受教育程度的期望均值分别为:5.954、5.870、6.013、6.205、6.347和6.534。


可见,随着家庭人均收入的增加,父母对子女受教育程度的期望值也相应地提高,家庭人均收入与父母对子女受教育程度的期望值成正相关关系。


按照常理来说,对于越是贫困的家庭,父母对于子女受教育程度的期望应该越高才是,因为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来提高子女的人力资本是摆脱贫困的最好方式,但为什么调查的结果却是相反呢?


有两个可能的原因:


其一是教育投入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对于贫困家庭,这种开支给家庭带来的压力更大,家庭无力承担这种经济压力;


其二是对于贫困家庭的方面来说,孩子越早参与社会工作能越快地缓解家庭的经济困难,增加家庭收入,所以父母在无力承担教育开支的情况下越是希望子女能参加工作,增加家庭收入。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发现,由于风险规避和信贷约束,即使教育的收益率很高,低收入家庭的教育支出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其对于子女受教育程度的期望并不高。


而高收入的家庭一方面更能意识到教育对子女成才的意义,另一方面也能在经济上给予更多的支持,所以他们对于子女受教育程度的期望值更高。 

    

(二)家长教育程度对子女受教育程度期望的影响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整理,得到了不同学历的父母对子女的受教育程度的期望均值;其中最高学历为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专、本科和硕士的父母对子女受教育程度的期望均值分别为:6.053、5.985、6.229、6.394、6.668、6.644和6.769(图2)。


可以看出,随着父母学历的提高,其对于子女受教育程度的期望值也逐渐提高,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与对子女受教育程度的期望成正相关关系。


一方面由于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个人的人力资本相应提高,进而影响个人的就业与收入,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父母很清楚教育的收益,所以对子女在教育方面的要求也更高;


另一方面,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学历越高的父母在子女教育方面更有经验,能给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提供更多的指导与建议,父母对于子女接受高等教育也更有信心。


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约翰·杰瑞姆博士研究了24个国家中包括英国25岁到59岁的4万男士的工资和家庭背景,发现父母教育程度对英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男性的收入影响特别大。


所以,不同学历的父母一方面能影响到子女的受教育情况,另一方面,随着父母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其对子女的受教育程度的期望也越高。 

    

(三)教育支出对子女受教育程度期望的影响 

  

通过对2012年各家庭教育支出数据的整理,然后按分位数法分为6个区间,其中10%、25%、50%、75%和90%分位点对应的教育支出分别为:200元、500元、1500元、3575元和7000元。相应教育支出区间的家庭对子女受教育程度的期望均值分别为:5.772、5.934、6.016、6.251、6.383和6.583。


可见,随着教育支出的增加,父母对子女受教育程度的期望也逐渐增加,教育支出与子女的受教育程度的期望值成正相关关系。


教育投入实际上是一项人力资本投资,要想获得更多的人力资本相应地需要更多的投入,父母越是期望子女受教育的程度越高,那么愿意投入的资金就越多。所以,随着父母对子女教育投入的增加,父母对于子女受教育程度的期望也相应地提高。 

    

      学业监督因素分析 

    

父母对于子女教育的关心程度,除了期望之外,还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上。例如,父母会督促子女放学回家后要认真完成家庭作业,在和子女的对话中会主动去了解子女在学校里的情况。


父母的这些举动,会让子女真真切切感受到父母的关心,能提高父母与子女的互动质量,激发子女的学习主动性。


我在访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时,和韩立文(Henry M. Levin)教授讨论过这个问题,他认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沟通质量,会影响到子女的学习成绩。


但是,多数家长会忽略平时对子女的互动,直到子女学习成绩不理想时,才会想到要和子女去沟通。


这种沟通方式,是一种被动的沟通方式,不利于子女的学习和成长。这里,我们从两方面来研究中国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互动。 

    

(一)要求完成作业的频率与子女受教育程度的期望值 

    

在问卷设计中,用“从不”、“很少”、“偶尔”、“经常”和“很经常”来代表父母要求子女完成作业的频率,进而来调查父母对督促子女学习的密集程度。


数据分析得出,对应上述的情况,父母对于子女受教育程度的期望值分别是:6.163、5.980、5.620、5.958和6.129。


可以看出,随着父母督促子女完成作业的频率的提高,父母对子女受教育程度的期望值是先降低后升高,并且从来不要求子女完成作业的父母对子女受教育程度的期望值比很经常督促子女完成作业的父母对子女受教育程度的期望值还要高。


另外,调查数据显示,“从不”、“很少”、“偶尔”、“经常”和“很经常”要求子女完成作业的父母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3.85%、63.33%、5.07%、3.38%和4.37%。


可以看出,“从不”以及“很少”要求孩子完成作业的家长在受访者中占的比例为87%,“很经常”要求孩子完成作业的家长的比例只有4.37%,这说明,虽然很多家长对于子女受教育程度的期望很高,但是在具体行动中,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把这种期望付诸实践。


在日常的子女学习中,绝大多数父母并没有实际去督促子女去完成学习。 

    

(二)谈学校事情的频率与子女受教育程度的期望值 

  

在问卷中,用“从不”、“很少”、“偶尔”、“经常”和“很经常”来代表父母与子女沟通学校事情的频率,来调查父母与子女沟通情况。


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上述类型的父母对子女受教育程度的期望值分别是:5.561、5.887、6.102、6.109和6.256。


可以看出,随着父母与子女沟通学校事情频率的增加,相应的父母对子女受教育程度的期望也逐渐提高,父母与子女谈学校事情的频率与子女受教育程度的期望成正相关关系。


相应频率的家长在所有受访者中的比例分别为:7.88%、42.33%、21.73%、14.50%和13.56%,可以看出,虽然随着与子女谈论学校频率的增加,父母对于子女受教育程度的期望值也相应地提高,但是从相关的人群比例来看,70%以上的家长“从不”、“很少”或“偶尔”与子女谈论学校的事情,“很经常”与子女谈论学校事情的比例只有13.56%。


可以看出,虽然大多数家长对于子女接受教育程度的期望值都很高,至少是本科以上,但是在实际的学业督促中,大多数家长对于子女的学业关心并不够。 

    

    结论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潮流,可谓流传千年,家长父母耳熟能详。天下没有一位家长,不期望自己的子女将来能成才,能够有出息。 

    

在现代社会中,不少批判教育的声音是谴责家长对于子女的过高期望,这种批判恐怕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不是家长的期望出现了问题,而是家长的行动出现了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从家长对子女日常的学业督促的情况来看,“从不”和“很少”要求孩子完成作业的家长在受访者中占的比例为87%,“很经常”要求孩子完成作业的家长的比例只有4.37%。另外,70%以上的家长“从不”、“很少”或“偶尔”与子女谈论学校的事情,“很经常”与子女谈论学校事情的比例只有13.56%。


这说明我们的家长,绝大多数属于“言语的巨人,行动的小人”,认为只要给子女提供足够的学费、让子女参加各种学习班等,那么,子女就自然会成才,父母的期望自然就能够实现。


但是,孩子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更需要的是家长的投入以及与家长的交流和沟通。 

    

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上,只有少数的父母能够做到合格,即与孩子平等而经常性地交流、沟通,形成一种朋友关系,和孩子亲密无间,和孩子一起来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


这样的父母和孩子关系,才是一种享受、一种双赢的亲子关系,也是最有利于子女学习和成长的关系。 

       

(作者系北京大学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副研究员)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