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理论研究 | 姚爱斌:生命之“骨”的特殊位置与刘勰“风骨”论的特殊内涵(下)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点击上方可以订阅哦!


《文艺理论研究》邮箱:tsla@vip.126.com

本文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生命之的特殊位置与刘

风骨论的特殊内涵(下)




【本文刊于《文艺理论研究》2016年第1期,此系未编排稿,成稿请查阅本刊。】


三、脚踏实地,慎选明辨

——寻找走出风骨论迷宫的金线

 

从人物品评携带而来的多以心会的直觉与妙赏,给风骨二字罩上了一层模糊笼统而又意味丰富的神秘光晕。这层光晕对接触风骨一词并试图理解其义的研究者有一种近乎催眠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阐释者从直觉品味转换到逻辑分析,从笼统感受上升至学理思辨。也许正是受这种印象和心态的影响,有的学者觉得风骨之意难以捉摸”(目加田诚王元化 235),有的学者认为风骨是文章中各种因素的浑化(李旭 61-67),甚至有的学者干脆主张风骨之意不可说,不可说(陈耀南 58)。

我们大概都有过走迷宫的经历。迷宫游戏最吸引人也最为难人的地方就在于游戏者要脚踏实地地找到那条通向迷宫出口的道路。如何才能正确的脚踏实地地走出迷宫?有效的方法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不断尝试,包括试对和试错,一点一点摸索,排除干扰的歧路,记住正确的线路,最后依靠耐心、记忆力和判断力走通那条通向迷宫出口的路径。另一个效率更高的方法是首先站到一个较高较远的地方,对迷宫内部的路线和布局获得一个整体的、通盘的了解,再绘成一张迷宫路线图,然后循着这个路线图曲折而又无误地走出来。但无论用哪种方法,都需要弄清迷宫自身内部的路线,也就是说,需要找到那条导出迷宫的金线

走过迷宫的人还会知道:一旦认清并熟悉了迷宫中那条正确的线路,记住了那些容易迷失的岔口,一座迷宫便不复是真正的迷宫,而是被简化为一条(或几条)比较曲折、岔路较多的道路。由此我们也就能够想到一种相反的情况:一条比较曲折、岔口较多的道路,其实也很容易被一些缺乏整体感和方向感、缺少分析力和判断力的人走成一座迷宫的。

《风骨》篇研究中存在的诸多困惑和迷失更像是这后一种情况。研究者在风骨释义过程中常常迷路,可能并非主要缘于《风骨》篇自身的复杂性、多义性和模糊性,而是主要由于研究者在几个比较重要的岔口迷失了正确的方向。

第一个岔口风骨究竟是应该合解还是应该分解?选择风骨合解者往往会将刘勰的风骨论与此前的人物品评中的风骨概念以及此后的陈子昂风骨说一概而论。倾向于”“分解的,则会进而将”“分别与有关文章构成因素联系起来,并寻求界定两个概念的不同内涵。不过,具体会将”“分别与哪个文章构成因素相联系,不同研究者又会有不同选择。如解释一词,有人会联系情志理解,有人会联系事义理解,有人则会联系文辞理解。

从《风骨》篇的具体论述来看,刘勰分用”“之意甚明,而且很明显是分别联系这两个文章基本构成要素来说明的。受六朝盛行的文章观念的影响,刘勰在具体论文时也习惯于将文章基本构成要素二分为等,并以此为框架描述不同类型或不同作者文章的特征,总结文章写作的普遍规律或不同类型文章写作的特殊规范。比较而言,《文心雕龙》上篇论文叙笔主要体现了刘勰分论各种文体时所贯穿的二分式结构意识。如《诠赋》篇论赋体: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136)。《颂赞》篇论赞体:约举以尽情,昭灼以送文,此其体也”(159)。《杂文》篇论连珠体:足使义明而词净,事圆而音泽,磊磊自转,可称珠耳”(256)。《论说》篇谈论体:故其义贵圆通,辞忌枝碎”(328)。下篇综论文术又从更一般的层面体现了刘勰对二分式文章结构的理解。如谓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神思》),拙辞或孕于巧义,庸事或萌于新意(《神思》),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体性》),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风骨》)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情采》),理资配主,辞忌失明(《章句》),或义华而声悴,或理拙而文泽(《总术》),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色》)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知音》)等。

正是以这种二分式文章结构和论文框架为依据,或者说正是受六朝论文者普遍遵循的这种二分式文章结构的主导,刘勰在选择以风骨论文时,便很自然地将曾经混言的风骨分而用之,分别与情、辞对应起来,赋予风骨一词新的内涵。风骨的这种用法和用义是刘勰首创,是刘勰在特定的论文语境和文章结构观念中对风骨一词的创造性使用。因此,《风骨》篇中风骨一词的用法首先是遵循着刘勰论文的一贯思路和基本框架的,其内涵也应该首先根据刘勰论文的一贯思路和基本框架进行具体分析,而不应直接附会于人物品评中混言的风骨,也不能混同于其后陈子昂的风骨说。将结构与二分联系起来理解,尽管看起来似乎少了一点期望中的精妙和深刻,但其实质性内涵实际上一点也不单薄。盖因情辞二物本为一切篇章的基本构成,无论多么丰富的作者人格思想,多么复杂的文化意蕴,多么微妙的读者感受,都必然要表现于情辞,凝聚于情辞,作用于情辞。反之,如果离情辞而言风骨,则一切丰富、复杂和微妙皆无处着落,无从谈起。风骨之说固然有其妙用,但不可因玩赏其妙用而遗落其本体。

第二个岔口之间是否存在譬喻关系?如果能肯定这两组概念间存在譬喻关系,便会将”“分别落实到”“这两个文章构成要素的范围内作进一步考察。反之,如果无视或否定它们之间的譬喻关系,就往往会将风骨引申至风貌”“体貌等比较虚化笼统的概念上去。

黄侃与刘勰一样都是作文与论文兼擅之人,因此他很能领会刘勰文论修辞中所蕴涵的着眼于实践的为文之道。他之所以一再强调风骨情辞之间的紧密对应关系,正是要提醒后世之习文者和论文者不要被风骨这一(组)概念的譬喻形式所迷惑:综览刘氏之论,风骨与意辞,初非有二。然则察前文者,欲求其风骨,不能舍意与辞也;自为文者,欲健其风骨,不能无注意于命意与修辞也。风骨之名,比也,意辞之实,所比也。今舍其实而求其名,则适令人迷罔而不得所归宿,海气之楼台,可以践历乎?病眼之空花,可以把玩乎?彼舍意与辞而别求风骨者,其亦海气、空花之类也”(102)。遗憾的是,黄侃先生的担忧在后来的风骨说研究中却一再成为事实,后世学人提出的很多高妙之解,恰恰是将本为一般文章之士都能够践历的作文之道,一次又一次虚化为海气之楼台病眼之空花

范文澜先生曾在《文心雕龙注》中对黄侃先生的风骨释义作了颇为详切的推阐:风即文意,骨即文辞,黄先生论之详矣。窃复推明其义曰,此篇所云风情气意,其实一也,而四名之间,又有虚实之分。风虚而气实,风气虚而情意实,可于篇中体会得之。辞之于骨,则辞实而骨虚”(516)。黄侃先生通过喻体与本体之辨,明确了风骨的本体是文意文辞。范文澜先生又通过虚实之辨,由实见虚,还虚为实,进一步坐实了风气与情意、与辞之间的对应关系,而且用更清晰的逻辑分析区分了两个概念外延之间的大小包涵关系。

第三个岔口是否即分别等于?如果认识到对应于但不等于一般之对应于但不等于一般之,便会进一步分析”“与一般”“相比还具有哪些特殊性质,从而更完整地把握黄侃所揭示的风骨概念的两层内涵。反之,如果认为即等于即等于,就会怀疑黄侃风骨释义的合理性和理论意义,并进而放弃这个正确的思考方向。

这个路口甚为关键。很多研究者正是由于只看到黄侃所说的风即文意,骨即文辞这句一般性说明,而未能注意到他接下来对”“的特殊性质的解析,而背离了这条合理的阐释路线。

第四个岔口:《风骨》篇中的骏爽”“端直”“”“”“等词是表示风骨的特征还是风骨的具体所指?如果认识到这些形容词表示的是风骨的特征,是对风骨特征的具体描述和规定,就不至于混淆这些概念与风骨之间的层次关系,也不会混淆这些概念与”“之间的层次关系。反之,如果认为这些概念即为风骨的具体所指,则往往会得出风骨是某种特殊风格的结论。

在《风骨》篇中,风骨骏爽”“端直”“”“”“等概念的区别本来十分清楚。譬喻的是文章中的两种实体性结构因素,而骏爽”“端直”“”“”“等词则是对风骨特征的描述,是对”“及其所譬喻的”“的具体规定。我们可以说风骨具有骏爽”“端直等特征,但不能说这些特征就等于风骨风骨与其特征显然属于两个不同的层次。很多阐释者之所以将风骨理解为风格风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风骨的这些特征当成了风骨本身。在这些研究者看来,因为骏爽”“端直”“”“”“属于风格范畴,所以风骨也自然就是指风格

第五个岔口风骨是一回事还是两回事?认为风骨是一回事的,一般就不太注意相互有别的特殊内涵;而留心到风骨间差异的,则会细致辨析风骨之间存在的虚与实、本与末之别。

风骨的关系的确非常密切。清黄叔琳认为气是风骨之本,而纪昀干脆视二者为一物,认为气即风骨,更无本末262)。不过,像纪昀这样不分彼此,实无助于增进对二者关系的理解,而黄叔琳之评既反映了风骨的相通(不等于相同)之处,又点明了风骨的区别,显得更为精确。正如风骨与其具体特征不在同一层次,风骨也不在同一层次:隐而风骨显,虚而风骨实,风骨在文体中的具体表现。

第六个岔口风骨是一回事还是两回事?认为二者是一回事的,往往把风骨解释为艺术感染力艺术表现力,或解释为情感的力逻辑之力。如果认为二者不是一回事,就需要作更精细的辨析。

无论是在读者的感受中还是研究者的分析中,风骨的确都比较容易混淆,但若能细致辨析,其间区别仍然不难发现。风骨是文章的构成因素,则是风骨这种文章构成因素对读者所产生的作用。因此,风骨有刚健、遒劲之,但风骨并不就等于。不过,由于人们往往是通过风骨(即读者所受到的感发、激动或震撼等)而感受到文章中风骨的存在,所以就很容易产生一种心理印象,觉得就是风骨风骨就是。这也应该是不少研究者将风骨理解为一种艺术感染力艺术表现力的原因。由此也可知,像这样在感受层面将作为本体的风骨与本体作用的合为一体是有其心理基础的,也自然有其合理性。而且在实际上,风力合成一词早已在人物品评中出现,刘勰同时代的钟嵘也在《诗品》中以风力评诗。

总之,风骨释义过程中的这六个岔口,既提示了解读风骨内涵的正确路线,也使得对风骨概念的理解可能并在实际上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偏离。正是通过在每一个释义岔口的审慎选择和细致辨析,我们逐步接近了一个关于刘勰风骨概念内涵的更加准确、完整的说明:

刘勰所说的风骨,分别指文章中以作者主体之气为根源、具有刚健之力的骏爽之情和端直之辞。风骨是理想文章的内在基本构成要素,而理想文章还应该是风骨的结合。

 

【本文刊于《文艺理论研究》2016年第1期,此系未编排稿,成稿请查阅本刊。】




注 解[Notes]

 

如《辨骚》:观其骨鲠所树,肌肤所附,虽取熔经旨,亦自铸伟辞。引自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47。本文所引《文心雕龙》原文,均出自于此,个别地方参考其他版本调整。

如《附会》: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650

参看舒直:《略谈刘勰的风骨论》,《光明日报》(1959816日)6;朱恕之:《文心雕龙研究》(一九四四年南郑县立民生工厂印,1945年)34-37;黄海章:论刘勰的文学主张——文心雕龙研究之一,《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 (1956):120-34

严格说来,神明与骨在性质上并非同类,日常生活中一般也不把神明与骨视为一类。不过,《文心雕龙》将神明与骨归入生命结构的内层,而将肌肤与毛发归入生命结构的外层,主要从生命结构相对性的内外关系着眼,并借助生命结构的内外关系譬喻文章结构的内外关系。至于性质是否同类,这并非刘勰在《文心雕龙》这部文论著作中划分生命结构内外层次的主要依据。刘勰注重的是生命结构与文章结构之间的异质同构关系。

如陆侃如先生所说:所谓极文章之骨髓,就是充分理解或彻底掌握了写作的最根本的东西;所谓有移檄之骨焉,就是说司马相如的《难蜀父老》一篇具有檄文最主要的特征。陆侃如:《文心雕龙》术语用法举例——书《释风骨》后,《文学评论》2 1962):17-25

[]目加田诚认为:“‘在文艺理论中可以说指文辞的结构,同时也与事义即内容、思想有关,因此当然是通过内容、精神以及文辞的组合来表现的。所谓有骨,就是把确凿的事义用适切简练的言辞表达出来。辞中有骨来源于相当充实的思想内容,所以这两者决非截然不同的两回事。”[]目加田诚:刘勰的《风骨》论1966年,《九州大学文学部创立四十周年论文集》,彭恩华译,《日本研究<文心雕龙>论文集》,王元化编选,济南:齐鲁书社出版社,1983年,241

前面已有锋颖譬喻陆机《晋书限断议》中提出的鲜明尖锐的观点。

《风骨》篇也提到了骨采若骨采未圆,风辞未练,而跨略旧规,驰骛新作,虽获巧意,危败亦多,岂空结奇字,纰缪而成经矣?但是这里所说的骨采未圆,风辞未练更像是一句互文,应该合为风骨辞采未能圆练。如果单独理解,骨采自然可以成词,但风辞则缺少具体所指。

因为中,中,为文之形体,与同义,故可合并为情风事义体辞三层,其特殊之处在于把文意分为情风事义两层。

(南朝梁)萧绎《金楼子》卷四《立言篇》:至于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其中绮縠纷披指辞藻繁盛,宫徵靡曼即指音节华美。(梁)萧绎:《金楼子校笺》,许逸民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966

刘勰风骨论与陈子昂风骨说的联系和区别,笔者将另文论述。

邓仕樑对《文心雕龙》中二分式文章结构有详细梳理。邓仕梁:“‘能研诸虑,何远之有哉’——《文心雕龙风骨》九虑,《中国文哲研究集刊》,12 1998):125-62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陈耀南:《文心》风骨群说辨疑,《求索》3 1988):89-97

[Chen,Yaonan.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Commentaries on ‘Wind and Bone’ in The Literary Mind and the Carving of Dragons.”Qiusuo 3 (1988):89-97. ]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Fan,Wenlan. Annotations to The Literary Mind and the Carving of Dragons.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1958.]

黄叔琳纪昀:《纪晓岚评文心雕龙》。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

[Huang,Shulin and Ji Yun. Ji Xiaolan's Commentson The Literary Mind and the Carving of Dragons. Yangzhou: Jiangsu Guangling Ancient Books, 1958. ]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Huang,Kan. Reading Notes of The Literary Mind and the Carving of Dragons. Shanghai: Shanghai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2000. ]

黄海章:论刘勰的文学主张——文心雕龙研究之一,《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 1956):120-34

[Huang,Haizhang. “A Discussion on Liu Xie’s Literary Claims.” 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3(1956):120-34.]

李旭:高度成熟的中国诗学范畴:风骨,《文艺研究》6 2000: 61-67

[Li,Xu. “A Matured Category of Chinese Poetics: ‘Wind and Bone’.” Literature & Art Studies 62000: 61-67.]

刘永济:“‘风骨释义,《文心雕龙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Liu,Yongji. “Explaining ‘Wind and Bone’.” Collations and Annotations to The Literary Mind and the Carving of Dragons.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2007.]

郁沅:《文心雕龙》风骨说诸家辩正,《文艺理论研究》6 1998: 86—91

[Yu,Yuan.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Various Viewpoints of ‘Wind and Bone’.”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6(1998):86-91. ]

童庆炳:《文心雕龙》风清骨峻,《文艺研究》6 1999):31-41

[Tong,Qingbing. “On ‘Clear Wind and Lofty Bone' in The Literary Mind and the Carving of Dragons." Literature & Art Studies 6(1999):31-41.]

张少康:《文心雕龙》的风骨论——论文学的精神风貌与物质形式美,《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研究》第五章剖情析采第三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39-41

[Zhang,Shaokang. “The Concept of ‘Wind and Bone’ in The Literary Mind and the Carving of Dragons.” A Study of Liu Xie and his Literary Mind and the Carving of Dragons.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10: 139-41.]



 欢迎个人转载,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如有媒体或其他机构转载,请发送微信留言,或联系《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TSLA@vip.126.com,取得授权。

本文配图均来源于网络,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微信号不对图片的原始来源负责。

      欢迎赐稿,来稿请邮寄一份纸质稿到:上海中山北路3663号《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邮编:200062)。并另发送电子版本到:TSLA@vip.126.com。      

      《文艺理论研究》是全国一级学会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刊,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创立于1979年5月,是新时期以来成立最早也是影响最大的全国性学术团体之一。《文艺理论研究》创刊于1980年6月,杂志挂靠华东师范大学。刊物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0-2011年)来源期刊目录》(CSSCI)(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8年版)》(中国社科院)来源期刊。

      《文艺理论研究》系“国家社科基金首批资助学术期刊”,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学术期刊2013年度23家考核优秀期刊之一。2012年,刊物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刊物文种为汉英文,每期刊发英文文章,并与以下国际刊物签有交换出版文章协议:

      1)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2) Neohelicon

      欢迎关注本刊主页:

      http://wyll.cbpt.cnki.net
回复数字“1”可查看《文艺理论研究》投稿指南;回复数字“2”可查看期刊2014年总目录;回复数字“3”可查看期刊2015年总目录。

加关注方法:1. 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tsla101” 或“文艺理论研究杂志”并关注;
2. 扫描下方二维码并关注。
欢迎订阅
国内发行:     国内邮发代号:4-323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31—1152/I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100044)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0257-0254  
国外邮发代号:BM375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