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起五落“死不悔改”:唐太宗写诗夸他“疾风知劲草”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


有句妇孺皆知的话叫“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意思是只有经过严酷的考验,才能真正了解一个人。不过,如同很多价廉物美的东西都是盗版一样,这句名言也是山寨版,后半句被篡改了。这首唐诗正确的打开方式应当是:“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诗作者是唐太宗李世民,他热情讴歌的对象是凌烟阁功臣榜上排名老九的宋国公萧瑀。


“板荡”一词出自《诗经》中两篇抹黑周厉王的诗,题目分别叫《板》和《荡》,后世有“厉王无道,天下荡荡”之说,后来两个题目被捏到一起,用来形容天下大乱、局势动荡。


从这句赞美诗来看,唐太宗对萧瑀的基本看法是立场鲜明、意志坚定,有仁有义,“乱云飞渡仍从容”。但有意思的是,在萧瑀死后,唐太宗为他定的谥号却是“贞褊”。“贞”自然是坚定不贰,“褊”却是狭隘偏执的意思,说白了,说萧瑀是个立场坚定的偏执狂。



瑀画像


一般来说,盖棺定论的悼词只说“过五关斩六将”之类的光辉业绩和美好品行,尽量回避“走麦城”那些不愉快和个人毛病。能让唐太宗耿耿于怀,把褒贬两种意思同时放在谥号中,萧瑀的性格缺陷看来挺严重。


事实上,萧瑀在贞观年间曾五任宰相五度罢免,仕途之旅如同迪斯尼乐园的过山车,一会儿跃上云端, 一会儿跌入谷底。若不是得益于一颗超级强大的心脏,老萧早就当场挂了。


令人无语的是,他屡次罢相并不是受贿、结党弄权,原因简单而且一致:脾气不好,爱骂架。



秉性刚烈刻板,从隋朝一路骂进唐朝


,他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后人。梁朝灭亡后,西魏扶植萧衍之孙、昭明太子萧统之子萧詧建立西梁,都城设在江陵(今湖北荆州),与陈霸先建立的陈朝并存,立国三世,归于隋朝。萧瑀是西梁世宗萧岿之子,隋炀帝杨广皇后萧氏的同母弟。


从小是皇亲,长大后成为国戚,蜜罐里泡大的萧瑀遗传了琅琊萧氏的文学基因,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再加上隋炀帝对萧后异常恩宠,爱屋及乌,于是这个有才干的小舅子很快便担任中书侍郎,年纪轻轻就入阁中枢,负责帝国的机要事务。


可是萧瑀性格太拗,学问大脾气更大。杨广继位后一改低调俭仆的行事风格,变得穷奢极欲,开河修殿、征伐四邻,搅得天下动荡不安。萧瑀屡次劝谏,刚开始时还心平气和讲道理,眼见没有效果,便耐不住性子,变得义愤填膺,嘴里不免挟枪带棒,荤的素的喷薄而出。杨广哪里受得了这个气?看在萧后的面子上饶了他一命,但将他贬到河池(陕西凤县)当太守,诏令马上搬铺盖滚蛋,一天也不许耽搁。


这一滚,姐夫跟小舅子就再没机会见面,隋朝说话间就亡了,萧瑀所在的河池很快成了唐朝的盘中菜。但改朝换代这件大事在萧瑀眼里,就是“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儿”。因为萧梁也罢,杨隋也罢,李唐也罢,对他来说反正都特么是一家人。


萧瑀老婆是隋文帝杨坚皇后独孤氏的亲侄女,唐高祖李渊是独孤皇后的亲外甥,也就是说李渊跟杨广是表兄弟,跟萧瑀老婆是表兄妹,而且萧瑀与李渊二人在隋朝时交情就特别好。


有了这层关系,当表侄儿李世民攻打薛举路过河池时,萧瑀夫妇当即出城迎接,家宴相待,然后把手下兵马交给李世民,两口子扛起铺盖又回到长安。李渊看到萧瑀十分高兴,当即封他为宋国公、民部(后来避李世民的讳,改称户部)尚书。


可来到新社会的萧瑀还是改不了一身的旧毛病,脾气还那么冲,没几天又跟李渊杠上了。


一日,李渊草拟了份政令,交给萧瑀办理。萧瑀觉得里面有几处考虑不周,就压下来没发布。李渊等了好几天不见动静,生气地追查这件事。萧瑀不仅不认错,反而慷慨陈词,以隋政紊乱为反面教材,教育李渊要尊重臣僚的纠错作用,确保政令前后一致,避免下面无所适从。最后萧瑀理直气壮地说:您老随手一道命令,我就得翻箱倒柜找出以前的政令,看看有无冲突和矛盾,因此才耽误这几天功夫,这有什么可责怪的?!


李渊闹了个大窝脖儿,愣了半天,讪讪地说:好吧我错了,你能操心到这个份儿上,我还有啥可忧虑的?


在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的皇储之争中,李渊心向太子,一度想除掉李世民。萧瑀不顾跟李渊翻脸的危险,极力替李世民争夺话语权,争论到激动处,竟吹胡子瞪眼,跟李渊吵得面红耳赤,最终让他打消了这个念头。


李渊是个重感情的人,也很有涵养,武德年间的萧瑀虽然跟皇帝经常吵闹,但始终高居相位,未曾离开权力中心半步,这也进一步助长了萧瑀畅述胸臆无所顾忌的个性,他认为只要自己够忠诚,够公正,沟通技巧什么的并没有什么卵用。


但这段肆无忌惮的快活日子,很快就随着贞观朝代的来临告一段落,虽然萧瑀面临的新君是史上以善于纳谏而著称的唐太宗李世民。


满腹才学,浑身是刺


平心而论,李世民对萧瑀还是相当认可和尊重的。别的不说,他上位后重用原来秦王府那班文武,将老爹的班底逐一扫除,武德年间的老臣唯独萧瑀直到贞观二十年还活跃在权力中枢。


但这二十年间,老萧五次为相,五次被罢,甚至被削去爵位,贬出京城。

头一回罢相,是因为他与另一位宰相陈叔达在朝堂上意见不合,争论起来。这本来很正常,摆事实讲道理让大家评判就是了,但这二位都是火药筒,先是争吵,后是谩骂,竟然动起手来,满朝文武乱作一团。唐太宗刚登上帝位,正愁压不住场面,见状气得一脚踢翻御案拂袖而去。一会儿太监传出圣旨:萧、陈身居相位,言语失态,对上不恭,二人都罢免职务回家面壁思过去吧!


心高气傲的萧瑀觉得自己一心为公,竟落得如此下场,竟悲伤愤怒一病不起。唐太宗听说后于心不忍,给他一个安慰性职务:太子少师,并把女儿许配给他儿子萧锐,老萧才慢慢活过来。


不久,萧瑀再次出任尚书左仆射,但他的脾气丝毫没有长进,不断地得罪人,以至于有人专门盯着他挑毛病。他姐姐隋炀帝萧后自后,,后被可敦(可汗夫人)隋义成公主接到。唐朝在向派出使臣时,萧瑀托使臣给姐姐带了封家书,这件事被嫉恨他的大臣告发,说他私通书信给前隋皇后,意欲不轨,导致他第二次罢相。


所幸,这件事没过多久就查清,还了老萧的清白,他又兴冲冲第三次走马上任。


但这次任期内,老萧留下了可能是他人生唯一的一大污点。李靖带兵灭了东,杀死了颉利可汗的妻子——隋义成公主,并接回了萧后。由于萧后受到义成公主多方照料,对公主的死悲痛不止。萧瑀跟姐姐感情很深,正巧接到密报说李靖纵容士兵抢劫,军纪不严,于是他上书弹劾李靖。


这一举动让满朝大臣相当不爽,灭了东这是天大的喜事,怎么能刻薄对待李靖这样的大英雄呢?本来老萧人缘就不好,许多大臣因此上书,说他弹劾不当,有挟私之嫌。唐太宗也觉得他多事,后来又查明李靖纯属冤枉,于是让萧瑀担任太子少傅,不许他再参与朝政,第三次罢了他的相位。



唐太宗昭陵六骏之一


太上皇李渊去逝后,唐太宗念及萧瑀是他爹的旧交和宠臣,再次起用他为“特进”,参与政事。仅仅一年后,老萧又一次发扬“舌战群儒”的骂架风采,众望所归地实现了第四次罢相。为了让他长点记性,唐太宗这次把他贬出京城,外放他为歧州刺史。


但萧瑀这个人见识、才干真是没说的,就像一把利刃,用起来特别爽,也容易割了手,一旦长时间搁置一旁,又会让人想起他的种种好处。再加上他行事公允、、不越法度,虽然屡次被贬,却总能神奇地复活。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谋反。这件事处理起来特别棘手,牵扯面相当广,唐太宗特地把萧瑀请回来,让他与长孙无忌、李绩等人共同审理此案。由于处置得当,朝野好评,他再次咸鱼翻身,第五次拜相。


这时的萧瑀已经年近七旬,在官场摸爬滚打了一辈子,但棱角非但没磨平,反而愈老弥坚,眼里嘴里更不容人。勉强混到贞观二十年,他与一些朝臣之间的关系已经势如水火,而且屡次让唐太宗当众下不了台。本来唐太宗念他忠诚耿直,已经废黜了四次,实在不忍心再收拾他,希望他能自动辞职,彼此留个面子。但老萧毫不买账,继续喧嚣朝堂,指桑骂槐。唐太宗终于忍无可忍,亲自动笔写诏书罢免了他的相位和全部爵位、封邑,再一次将他撵出京城。


与萧后姐弟情深接踵离世


萧瑀这次被贬出京,虽然已不是什么新闻,但他那风烛残年的老姐姐却经不住又一次的刺激了,年近八旬的萧后为此一病不起,驾鹤西去。得知此讯,74岁的萧瑀如同变了个人,一改如小公鸡般的好斗性格,变得沉默寡言,整天一言不发。


唐太宗最终又一次恢复了萧瑀的宋国公爵位,第N次加授他金紫光禄大夫,加封“特进”,但仍然提不起他的精神头。此时的唐太宗身体也日薄西山,住在远郊的玉华宫调养,特意让人把萧瑀接来一起休养。没过几天,萧瑀病情突然加重,在他姐姐去世三个月后,也终于相随而去。



萧后画像


说起隋萧皇后,在此做个小澄清。近年有不少记载,说她自江都兵变后,先后委身于宇文化及、窦建德和颉利可汗,甚至还有人说最后成了李世民的宠妃,这是相当无厘头的。炀帝遇害后,萧后已经50多岁,在东时跟随其孙杨政道定居定襄,统领隋朝遗民,南归唐朝后,居于长安兴道里,以八十高龄谢世后被唐朝以皇后礼节与隋炀帝合葬于扬州。


,,并不是小说或野史中所说,萧后有什么独门的美颜术和迷魂术,让众多英雄一一拜倒在石榴裙下。


而且,今年在扬州刚刚发掘的隋炀帝墓里,一具据说是萧后的骨骸经专家认定,身高只有一米五,也很难说如何倾国倾城。所以说一定要多读点历史,少看些演义,垃圾信息接收多了,会烧坏智商。




草上风语好看又好玩的历史故事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