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可移动文物普查这件事江苏省委省政府很重视,张敬华副省长亲自给他们开了总结表彰会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去年年底,江苏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圆满划上句号。作为全国文物大省,江苏除了乾隆转心瓶之外,还有哪些惊艳世人的国宝?历时5年,全省3000余名普查工作人员库房默默坚守、耕耘,普查取得丰硕成果,调查国有单位43602家,反馈文物收藏771家,经认定有文物收藏的单位613家,共认定有文物收藏并在国家普查平台注册登录的国有单位613家,登录文物总数2,812,571件,全国排名第六,实现了省政府领导提出的“使我省可移动文物普查同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一样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



  3月10日,江苏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在南京召开普查工作总结表彰会。会议总结交流普查工作情况,表彰先进,研究部署普查后续工作。副省长、省普查领导小组组长张敬华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徐耀新,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会上,对全省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74个单位、163名个人给予嘉奖通报并颁奖。



  张敬华副省长深刻阐述了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充分肯定了普查工作成绩,部署了普查成果转化及应用工作目标任务。他要求各地要加强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江苏省情、走在全国前列的文物保护路子;要加强可移动文物合理利用,健全规范有序的文物利用制度,多措并举让文物活起来,有效推动文物资源融入现代生产生活;要加强可移动文物的数据开发与应用,以翔实准确的数据为科学制定保护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


摸清文物家底“大数据


  事实上,几年以前,文物工作者很难对文物数据如此知根知底。如今,不仅是南京,从徐州到扬州,从南京博物院到六合区文物保管所,各市各级文博单位的相关负责人都能如数家珍地道出“自家宝贝”的明细,个个做到心中有“数”,这不得不说是“一普”的功劳。



  不仅国宝不胜枚举,“江湖”也有遗珠。此次可移动文物普查,首次在文博系统以外进行了摸底。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等各类国有单位法人所收藏保管珍品也是价值连城,新增文物的数量总计达757,157件套。此次普查工作中,清雍珐琅彩盘等南迁文物,宝应博物馆的清代翡翠立像,南京市博物馆的明沐斌墓狮面纹金镯等都让文物专家学者眼前一亮。


3000普查员5年奋斗


    江苏省是中国博物馆事业的重要发祥地,博物馆建设已有100多年历史,国有单位和文物数量众多,普查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这次普查中,除了全省一线普查人员3000多名以外,从南京大学等高校招募120名多名社会志愿者也参与其中,构成这次文物普查的生力军,壮大了文物保护工作的高素质队伍。


   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把文物一件件捧在手里,编号、测量、称重,再放到专业摄影灯下分不同角度照相。这一幕是全国众多文博单位中一项艰巨而浩大工程的缩影。 “一般而言,信息采集的顺序,首先是给文物进行编号,再分类装箱。然后开始测量文物的长度、重量等基本数据,最后进行文物照相,再不断重复这个流程。”一位南大的志愿者说。文物数据的获取,在精细和烦琐之外,看上去似乎并不困难。然而实际操作中,许多技术问题都构成一道道“关隘”,是个枯燥的技术活。

 

让文物发挥公共资源效益


  “一普”让文博单位对馆藏文物的分类和数据掌握得更加细致,能做到摸清家底,也为下一步工作如文物修复保护、江苏省可移动文物信息管理系统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说到对普查成果的后续利用,借由“一普”的数字化采集工作,运用互联网、新媒体等技术手段,如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的数字化展示,很多珍贵文物被“上传”到“云端”,打造出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许多博物馆也将由此渐渐走出“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孤立状态。通过推进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试点等举措,推进馆藏资源的利用与传播。文化遗产日期间将举办首届江苏文博单位文创产品联展,努力实现“让文物活起来 ,实现把博物馆带回家。


本期编辑:俊池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