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学许昌、远学扬州”系列评论之十:学什么?以人为本,民生为先!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以人为本 民生为先

——“近学许昌、远学扬州”系列评论之十

作者:本报评论员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民众,是城市的主体;民生,是稳定的基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只有生活质量提高了、生活环境改善了,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才能得到提升。


“许昌、扬州、南通三地都特别注重民生导向,始终把解决好老百姓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放在突出位置,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大幅提升。”在我市召开的“近学许昌、远学扬州”动员大会上,市委书记王小平深情地叮嘱广大党员干部:“我们要学习三地‘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先’的好做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人民的美好期待,就是我们奋斗追求的目标;我们的目标,就是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扬州市城市建设处处体现以人为本,连续5年开展“不淹不涝”城市建设,整治了68个积水点,暴雨过后积水排净仅需1小时,高于江苏省标准,许多城市暴雨后“看海现象”在扬州市区不可能看到;同时实施了“清水活水”综合整治工程,实现了主城区主干河道活水全覆盖;还投入170多亿元,实施老城区、老小区、老厂区、老街巷、老校舍、老庄台、老宿舍、老宅子等“八老”改造。南通市政府不仅持之以恒,以更高的战略眼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群众造就了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南通,而且以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为主要手段,深挖治污减排潜力,建立健全总量减排政策管理体系,确保人民群众生活环境美、饮用水质高。


发展,不能游离于民生之外;发展,不能单纯追求效益。离开民生谈发展,顶层设计就会出现偏差,确立的目标就会成为无本之木,前进的道路上就会出现羁绊。许昌、扬州、南通三地之所以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城市环境之所以天蓝、地绿、水清,首要的是做到了“以人为本、民生为先”。


以人为本,民生为先,有助于确立正确发展的导向。城市发展、项目建设等,都需要精心设计规划,如果在设计规划过程中,做到了以人为本、民生为先,设计规划的蓝图就会受到人民的拥护支持,发展就会提速。


以人为本,民生为先,有助于增强党群干群的感情。人民期待什么?需要解决什么?如果各级领导干部都能从群众角度想问题、想办法,把解决好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放在突出位置,群众自然就会和领导干部建立深厚的感情。


以人为本,民生为先,有助于凝聚团结奋进的力量。干部与群众是鱼水关系,工作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群众的支持。领导干部在抓工作中,如果能多听听群众的意见,发展理念中能融入群众的想法期盼,干部群众就会拧成一股绳,形成前进道路上强大的动力。


以人为本,民生为先,有助于夯实和谐稳定的基础。国以民为本,民以生为先。如果能顺应群众意愿、把握社会关切,认真解决好人民群众关注反映的各种问题矛盾,保障和改善好民生,进一步增强人们的安全感、幸福感,社会就会和谐稳定,为干事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要做到以人为本、民生为先,必须忧人民之所忧,急人民之所急,乐人民之所乐;必须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必须襟怀坦白,光明磊落,行事公正;必须时刻心中装着人民,脑子想着人民,行动为了人民;必须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首先考虑人民的意愿和期盼;必须做到工作成效能经受住历史的检验、人民的评价。


干群齐心,其利断金。只要与人民同甘共苦、勠力同心,就会无往而不胜。

许昌南通扬州样板解读之八
情系民生工程 凝聚发展力量





▲《焦作日报》今日二版



民者,国之根也。在对许昌、南通、扬州的观摩考察中,我市各级领导干部无不为三地优美舒适的环境、安居乐业的民众、心系民生的情怀所折服。


许昌市区过去的3条河流均为季节性河流,污染问题突出,清潩河、运粮河被人们戏称为污水横流的“龙须沟”,“水问题”是制约许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正是许昌坚持从人民热切期盼解决的“水问题”抓起,才有了现在“许昌水城”的城市形象。南通在城建中,践行协调发展理念,以人为本,围绕“人文、生态、宜居”目标,由打基础、拉框架向重细节、提品质转变,将南通打造成了生态宜居城市,百姓的幸福指数有了显著提升。历史名城扬州,多年来持续发力治水,终使海绵城市、生态扬州成为现实。


城市品质提升、百姓生活幸福,不仅体现了三地领导浓浓的为民情怀,也体现了党群干群合力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




扬州东关街。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耀东 摄


许昌:

为百姓发放丰厚民生红利


为解决许昌的“水问题”,在通过多渠道改善城市缺水状况和市民饮水条件的基础上,许昌坚持民生为先,治水先治污、点面相结合,投入10多亿元用于污水治理。在点源治理上,淘汰、调整重污染行业产能,关停造纸、制革等重污染企业,严格控制高耗水产业,积极引导企业转型发展,累计淘汰61条造纸生产线,压缩造纸产能22万吨,调整转型制革企业60余家。在面源治理上,加快实施管网改造、雨污分流、排污口截流等工程,累计截流排污口600余个,新建雨污管网70余公里。


同时,许昌市不断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规划区和长葛市区建成投用污水处理厂7个,配建人工湿地7处,设计污水处理能力为每日35.5万吨,2015年污水处理率达97%。通过生态修复措施和治污截污措施相结合,该市河湖水系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实现了“一泓清水润莲城”的治理目标。


为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许昌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坚持软件和硬件环境建设两手抓,交通环境持续改善,经过努力,该市境内现有7条高速公路、1条高速铁路,在建的郑万、郑合高速铁路纵贯全境,未来还要实现县县通高铁。



许昌市东湖 许昌日报记者 徐鼎烨 摄


 南通:

魅力城镇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十二五”期间,南通完成重点民生项目215项,市财政用于民生支出比重由70.5%提高到75%。2015年,该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36291元和17267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超5000亿元,居江苏省第三位;高速公路实现县县通,农村客运实现村村通;初步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全民社保、社会养老、基本医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为打造清洁优美的城市环境,南通实施了环保执法“亮剑行动”,严惩污染环境行为,去年立案查处污染环境行为858件,处罚金额达3991余万元。该市以企业环保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企业环保信用信息公开与共享、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为主要内容的“环保信用体系南通模式”,被环境保护部和中国法学会评为“生态环境法治保障最佳事例”。


近年来,南通建成了江海大道高架、东快速路高架、通沪大道高架、长江路快速化改造、通京大道快速化改造、老通启路高架等工程。


近年来,南通围绕疏通交通“毛细血管”,改善交通“微循环”,不断加大支路建设力度,将支路建设与片区改造、小游园、公共停车场等有机结合、整体考虑,一批重要的城区“堵点”交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南通多措并举打造公园绿地10分钟服务圈,满足市民出门游园赏绿的现实需要。去年,南通相关部门通过规划建绿、见缝插绿、拆违补绿,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了增绿、扩绿,中心城区新增10处小游园,市区公园绿地的可达性进一步提高。




南通市民的社区生活。(南通日报供图)


扬州:

华丽“蝶变”塑造现代文化名城


扬州是历史名城,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如何将历史文化元素与现代生态、经济等元素有机融合,进而打造高品质城市,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扬州市委、市政府一直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近年来,扬州迎来了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市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黄金发展期,主要经济指标跻身江苏“第一方阵”。“十二五”期间,该市经济总量连续跨上3000亿元、4000亿元两大台阶,GDP在全国百强城市中的排名比5年前提升了14位,增幅居江苏第一位。


此外,扬州紧紧抓住国家发展“大交通”体系的战略机遇,掀起了交通建设浪潮,先后建成宁启铁路、启扬高速、江六高速等,扬州泰州机场顺利通航,拉近了扬州与世界的距离。


为让百姓喝上干净水,该市先后投入近45亿元,完成敷设供水主干管网1500公里、支管网1.5万公里,“健康之水”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饮用水实现了“同源、同网、同质”。


为让百姓吃上放心菜,该市实施了“1161菜篮子”工程,确保城区100万人口每人每天能吃到0.5公斤蔬菜,蔬菜城市自给率达60%,在江都区、广陵区建设蔬菜基地1万亩,在各社区设立近百家平价蔬菜店,并开通了农产品配送车辆进城绿色通道。


为让百姓呼吸上新鲜空气,去年以来,扬州打响了整治雾霾攻坚战,治企、管车、限煤、禁烧、抑尘,实施“共保蓝天”专项行动;关停一批生产线,压缩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淘汰黄标车和老旧机动车14772辆;出台了“史上最严”的渣土车管理办法,强力抑尘。


为让百姓住得安心,扬州启动了总投资173亿元的老小区、老街巷、老庄台、老宿舍等“八老”改造工程,整治城中村99个,完成了1996年以前建成的329个老小区的整治任务,市区建成各类保障房43933套。




扬州护城河。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耀东 摄




扬州长乐客栈。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耀东 摄



编辑:常  莉

来源:焦作日报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