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夜话〗吏治清 国运兴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快,关注这个公众号,一起涨姿势~
古称为官有三事,曰清、慎、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这是千古不易之理。

然而,为官者最容易犯的毛病即是贪赃。“临财当事,不能自克,常自以为不必败,持不必败之意,则无所不为矣,然事常至于败而不能自已。”为官者一萌贪念,其品行不可问矣;居官唯贪是务,则世事不可问矣。

明朝末年,民族内忧外患,朝廷风雨飘摇。崇祯谕晓群臣:“朕闻岳飞说‘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怕死’,则天下太平。而当今之世,文臣爱钱不怕死,武臣怕死又爱钱,两者兼之,自致覆灭,安望太平!”痛彻心扉之一语,道破明朝灭亡的原因和教训。最后,他眼睁睁地看着大明江山土崩瓦解,手指群臣,愤愤曰“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无奈地吊死在煤山上。

对明末那种疯狂的敛财卖官,明代遗民和史学家张岱,用四个“不得”作概括:阃外一将,非请赂不得也,非贿权门不得也。文臣与之处,非厚遗赠不得也,非厚酬谢不得也。未至边陲,已成债帅,及其受事,遂取偿于饥寒老弱之卒。、上下关系,“则兵可望其强、饷可望其足乎”?所以,当金瓯残破、日蚀月削之际,只能徒唤奈何了。

乱政败俗,莫如贪墨;正风肃纪,莫如惩贪。纵观历史,,莫过于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了。明太祖的惩贪,后世颇有讥其严苛者。史学家赵翼《二十二史札记》云:“明祖亲见元末贪黩懈弛,生民受害,故其驭下常以严厉为主,虽不无矫枉过正,然以挽颓俗而立纪纲,固不可无此振作也。”

明祖严刑峻法,使吏治澄清者百余年。英宗、武宗之际,虽内外多故,但民心无土崩之虞,原因就在于官吏很少有贪残者。嘉靖、隆庆以后,吏部考察之法徒为具文,而人皆不自顾惜,选人用人惟贿是视,而人皆贪墨以奉上司,于是吏治日偷,民生日蹙。发展到末期,恰如崇祯所痛斥的那样,国亦随之灭亡而不可救。

朱元璋只能看到他的生前,而不能看到他的身后。假如历史可以倒转,他能够看到后来嗜贪如狂的情形,他只会为自己的严厉惩贪而加码,决不会为此而感到后悔。

只需抄一点史料,权奸富、国家贫的情形即此可见。

江彬以武臣得幸,籍没时黄金七十柜,白金二千三百柜。严嵩为相二十年,积黄金三万余两,白金二百万两,其他珍宝不可数计。他的儿子严世蕃与其妻窖金于地,每百万为一窖,凡十数窖……

弹劾严嵩的奏折有云:文武将吏,率由贿进。迁擢不论可否,但问贿之多寡。将弁贿赂严嵩,则不得不削剥士卒;有司贿赂严嵩,则不得不掊克百姓。国库帑藏不足支边一年,而严嵩所积可支数年。户部发饷,朝出度支之门,暮入奸嵩之府。输边者四,馈嵩者六,边军岁饷数百万,半入嵩家。良田美宅于南京、扬州,无虑数十所。

贿随权集、官因贿进,不仅使民病国虚,而且使权柄倒持、政令不行,就像王夫之说的:“贿行于中涓,而天子慑;贿行于宰相,而百官不能争;贿行于省寺台谏,而天子宰相亦不能胜。”想想看,这后果是多么可怕。

“贿赂之败人国家,如鸩之必死,未有能生之者也。”“乱政不一,至于卖官而未有不亡者也。国纪尽,民之生理亦尽矣。”铁的规律,各代皆然,于明之一朝是不会有什么例外的。

国家兴替、,无不与吏治息息相关。吏治清,国运兴。现在,社会发展已进入民主时代,腐败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与历史上有根本不同,,对今天同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yp_9121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