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之死与名曲《广陵散》中暗藏的玄机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说到嵇康之死,人们多半会想到那句“《广陵散》于今绝矣”的壮语。殊不知,《广陵散》被称为“曲之师长”,它长达四十五段,若按一段一分钟来算,怎么着也得弹上一节课光景。嵇康临终前弹什么不好,非要弹这漫长的《广陵散》,难道是想拖延行刑时间,等司马氏回心转意?

        非也!若要这么想,可真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嵇康是何等清高,好友山涛想要举荐他为官,他都要写封绝交书,以示拒不与司马氏合作之意,此时又怎会摇尾乞怜?

        其实,《广陵散》这首曲子大有玄机。古琴有七弦,按照宫、商、角、徵、羽定音,有正弄、侧弄之分。《广陵散》却属外调式,需将二弦调低,使其与一弦同声,方可弹奏。在古琴中,一弦代表“君”,二弦代表“臣”,二弦与一弦同声,即是“君臣不分”、“以下犯上”,在王权至尊时代,弹此曲岂不是大逆不道!



        

       令人费解的是,。“广陵”即扬州,自古为烟柳繁华之地,但《广陵散》却与扬州旖旎风光八竿子打不着,它时而悲壮,时而哀婉,怫郁慷慨,有如矛戈纵横,诉说的竟是一个惊世骇俗的复仇故事。

        原来,《广陵散》本名《聂政刺韩王曲》。聂政刺韩王的故事在《史记》中有载,但后人判断这两首曲子本是同曲,却源于蔡邕的《琴操》,所记与《史记》略有不同:聂政的父亲为韩王治剑,因为过期不成而被韩王杀掉。聂政长大后立志复仇,偶遇仙人授以琴艺,他七年学成,又苦练三年,甫一出山便在韩国引起轰动。韩王召他于殿前演奏,聂政将刀藏于琴腹内,琴声绝而匕首见,于是刺杀成功,自己也慷慨赴死。因《广陵散》曲谱每段前有小标题,连起来看,恰与蔡邕书中所记暗合。比如在曲子的“正声”部分,就有“取韩”、“亡身”、“作气”、“沉思”、“冲冠”等极富情节性的章节名,俨然一部小歌剧。且将一二弦同声,正好契合了刺杀君王的主题,而蔡邕记载的这曲子的作者,正是聂政本人。也许由于这曲子背后杀气太重,若以此名传世,恐遭禁锢,故更名为意思含糊的《广陵散》。史书记载嵇康此曲学自一个深夜突然造访,不肯言其姓名的鬼,且要求其“誓不传人”。大概曲中玄机,只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嵇康临终前说,曾有人多次要跟他学此曲,他都不肯,遵守了对老师的承诺。既然这是首“臣凌君”之曲,所以嵇康一直到生命尽头,还在用最后一股气表达对司马氏的反抗。这真是一场华丽的反抗。



      

       由于古代记琴谱只记指法不记节拍,同样的谱子到了不同人手里,就有不同的解读,弹出的味道也会千差万别。嵇康虽云“《广陵散》绝”,绝的恐怕只是嵇氏版本,我们如今还可看到完整的谱子。据说此谱出于隋宫,后被明初的朱权收于《神奇秘谱》中。曲谱虽在,却因

        实在太长,如今能将其完整弹出的已鲜有人见。目前的最长版本是管平湖先生的演奏,然而也只有二十几分钟,比古时减去一半。大概一来人力不够,二来若无真正知音,谁能坐得住听它半个多小时?

        金庸小说中有一个江湖人人垂涎的《笑傲江湖》曲谱,作曲者乃是刘正风和曲洋,但细看其说法,其中有一大段是依据《广陵散》改编的。原因是曲洋对嵇康“《广陵散》从今绝矣”很不服气,“便去发掘西汉、东汉两朝皇帝和大臣的坟墓,一连掘二十九座古墓,终于在蔡邕的墓中,觅到了

《广陵散》的曲谱。”且不说曲洋自负当世失传,便大喇喇地抄袭古人,若真是掘自蔡邕墓中,这曲子该是叫《聂政刺韩王曲》了。既然传说《广陵散》本是刺客聂政所作,所写的又是他刺杀韩王之事,何不设想,《广陵散》即是聂政所创的一套刺韩王剑谱,为了掩人耳目,故意按琴谱的样子传世,须得百年之后,再有如他一样懂琴又懂剑的人方能解开其中玄机,岂不有趣?

 


声明: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