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玉的误区:说说“籽儿”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说“籽儿”

珠宝店的玉器柜台里:一个个雪白的玉件,在极具穿透力的灯光下,宣示着它们的高傲和华贵。它们身边价签上,那一串的“0”,足以让普通人眩目。如果有人怯怯地问:“怎么这么贵啊?”立刻会看到一张故作惊异的面孔。营业员会用带谋略感的语气,欲擒故纵似的回答:“这是籽儿啊!”瞬间,那些个“0”变得神气活现起来:一个个都颇具保镖气质,似乎在守护着这些“籽儿”玉的威严。而“名角儿”般的“籽儿”玉们,也更加地施然自得,帝王似的盯视着看它的人们。这是玉柜台边常见的一幕活剧,揭示着人们在媒体和专家们灌输下,接受的关于买玉的一个认识论:“唯籽儿”论。




在“唯籽儿”论下,一块玉只有贴上“籽儿”的标签才能跻身好玉之列。换句话说就是,一块玉只要不是“籽儿”,它的工艺价值、文化价值再高也不叫好玉。因此,只要被贴上“籽儿”的标签,一块玉就可以飞黄腾达,数倍价钱于侪辈。也因此,市场上关于“籽儿”的理论甚多,对“籽儿”进行神秘化包装的手法花样翻新,围绕“籽儿”的乱象也就丛生。其实关于“籽儿”的话题说来说去,也逃不出下面这几个问题。


什么是“籽儿”

说这个问题,要先做一下复读机,重复一下在各种关于和田玉的资料里,已经说烂了的概念,就是关于和田玉的三个种类。说是三个种类,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和田玉这种石头,因为不同的际遇而最后所处的三种形态,即:山料、山流水和籽料。




山体上的玉矿原石,看起来完全是大块的岩石,越往里面透闪石和阳起石的成分越突出,那就是包在石头里的玉石了。把它的玉石部分剥出来就叫做山料,它们在地球上已经形成了几千万年。某些山体上的玉矿石,由于一些自然原因,比如风化或者雷击,造成崩裂而滚落下山,掉入河中,后来又被河水冲到岸边。于是,像河滩上的鹅卵石一样,千万年被河水拍打,这种叫做山流水。还有一部分掉到河里后,直接沉底待在了河床上,日夜不停地被水流冲刷着,这就是籽料也就是“籽儿”了。


其实,这样的三种形态不唯和田玉独享,凡是奇石、名石类几乎都有。比如著名的寿山石,一样存在这三种形态,不过它们的名字分别叫:山坑、水坑和田坑。其中的田坑类里,就有价值可与羊脂玉相媲美的石中皇帝——田黄石。




为什么三种形态中籽料最为有名呢?因为它的总体品质最好。它的总体品质为什么最好呢?因为河水的无数次冲刷把玉石内部的杂质尽量地带走了,这样,籽料的内部就更为纯净,也就是通常说的密度和结构好。也因为这种无尽地与水接触,让它手感更为细腻和润泽,也就是通常说的油性好。实际上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好玉的标准并不是“籽儿”,而是“籽儿”最容易表现出来的密度、结构和油性并臻佳妙




其实至少在古玩行当里,看古玉通常只说“够籽儿”——“籽儿”实际上是指代一种标准。也就是说,玉质够得上一定的密度和油性就“够籽儿”,就是一块好玉。至于它的原料,是不是真的是从玉龙喀什河里捞出来的一块“籽儿”,只要不是你当场亲眼所见,恐怕就谁也无法验明正身。况且,只要它是一个“够籽儿”的好玉就够了,又何必纠缠它是不是从河里来的呢。要知道,即使是从那条河里捞出来的籽料,也不代表它一定是“够籽儿”的好料。



牛石玉雕 新疆和田籽料白玉洒金皮红皮摆件《莲花涅槃》 423g


“籽儿”和“山流水”的前身都是山料,如果它的前世只是一块很糙的山料,那它在河里待多少年也不见得能“够籽儿”,因为基础太差,尽管它真的是籽料。换个说法就是,山料里也未必没有那种本身就“够籽儿”的好料。当然,我们从概率上说,“够籽儿”的料还是河里出得更多。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籽儿”不是只有白玉,一样有青玉、青白玉或者黄玉。且不说本来就有“够籽儿”的以上颜色山料,就说河里出来的籽料:大自然让山料往河里掉的时候,绝不会认准了颜色,是白的才能掉,必然是一种随机事件。所以,山上有什么颜色的山料,水里就必然有什么颜色的籽料。



玉华源 新疆青玉籽料香插《知音》 99g


“籽儿”很稀有

能够在“唯籽儿”论下,支撑籽料天价的一个基础,就是籽料稀缺的说法,物以稀为贵嘛。那么籽料到底是不是稀缺呢?这个就要辩证地看了。首先就得看一看,你心里“玉”的概念有多广,是只指新玉还是也包括古玉。说得更通俗一点就是,你是最多只愿意买新玉呢,还是只要是好玉,新、老不拒?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稀缺性来说,新玉的“籽儿”肯定是稀缺了。都不要说是跟古代比,就是跟十几二十年前比,它也明显地稀缺了。从古至今,和田的玉河就在那里,它的河床上有多少籽料不会再增加。因为石头不会变成玉,而即使今天就从山上再崩下来一堆的山料掉进河里,没有数不清的岁月冲刷,它们也变不成籽料。所以,籽料的数量只能做减法,做不了加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是越来越稀缺



汉皇玉苑 新疆和田籽料白玉原皮玉梳《龙凤呈祥玉梳》


不过在古玉的领域里则并非如此,在新玉器里,籽料的使用越来越少,而在古玉里则正相反,籽料的使用是大量的。这个道理也很简单:在没有现代机械和的时代,在山上开大石头,远比在河里捡小石头要难得多。自古对于和田玉的采集便只见在河中捞拾的记载,而未见过大队人马上山开矿的记录。


在《天工开物》里就记载说:“玉璞不藏深土,源泉峻急激映而生……凡玉映月精光而生,故国人沿河取玉者,多于秋间明月夜,望河候视。玉璞堆积处,其月色倍明亮。凡璞随水流,仍错杂乱石浅流之中,提出辨认而后知也……其俗以女人赤身没水而取者,云阴气相召,则玉留不逝,易于捞取。此或夷人之愚也。”




当然,因为明朝和田玉的来源是由西域进贡或双方进行贸易,这个记载多少有中原王朝蔑视少数民族的味道。不过,它证明玉只采于河是千真万确。因为作为明代最权威科技作家的宋应星,居然认为璞玉就是河里长出来的,而与土无关。到了清代,新疆设了行省,于是玉料的取得就直接是由清兵看着当地的人民进河里捞拾。


因此,在古代,籽料的获得只需在水里摸。对于国家来说,最多也就是派一小支人马沿河岸步岗看着就行,算不得什么大事。但一旦采到一块大山料可是国之大事,就像“大禹治水图玉山子”:光是整块大玉料从新疆运到北京就历时三年多,在宫内先按玉山的前后左右位置,画了四张图样,随后又制成蜡样,送乾隆帝阅示批准,随即发送扬州。因担心扬州天热,恐日久蜡样熔化,又照蜡样再刻成木样,由苏扬匠师历六年时间琢成。




有皮才是“籽儿”

辨认玉器是不是“籽儿”制作的,据说有个“秘笈”,就是看是不是带皮,有皮就是“籽儿”,没皮就不是。于是带着皮的玉器就此价格高企,因为它们被背书为真“籽儿”了。而各种做假皮的工艺也就此出现,成为已经绵延千年的造“假”玉手艺里最新的技术发展。籽料确实带皮,但不等于没皮的就一定不是籽料。定理存在,逆定理不存在。因为所谓有没有皮,不是玉料带不带皮,而是留不留皮



和玉祥 新疆和田籽料白玉黄皮挂件《君子之交》 17.7g


任何玉料都是包在石头里的,所谓玉璞是也。制玉首先就要把外面的石头去掉,直到能称为玉的地方停止。河里出的籽料,刚掉进水里时也大多是一块包着石头的璞玉。但是,无数年水流冲刷,璞玉外面不如玉坚硬的石头,就一步步地被冲掉了。水作为一把温柔的刀锯,一点点地切去石头,直到已经达到半石半玉状的部分。玉裸露出来之后,作为河床上众多石头的一员,它就随着水流,加入了石头们互相你碰我、我碰你的快乐行列,快乐的结果就是给它的表面造成了很多微小的裂纹。然后,水里的矿物质,常年累月对籽料表面这些微小裂纹进行渗透,久而久之矿物质就在表面形成了一层颜色,这就是籽料的皮子来历



逸凡玉艺 新疆和田籽料白玉原皮把件《守护》 72.6g


于是,我们就知道了:一件籽料制作的玉器带皮,往往说明制作它的坯料,是靠近整块料的边缘。理论上一块玉料越靠中间玉性越好,越靠边玉性越差。也就是说,一块带皮(如果是真皮)的“籽儿”玉,它的坯料很可能是整块料最差部分开出来的(小独籽儿不在其列)。于是,新玉里的一个悖论就出现了:为了证明自己是最好的玉,就必须保留可能是最不好的那一部分玉料,这无疑是让人啼笑皆非的。


好在古玉里不存在这个悖论。古玉几乎都不带皮,但大部分是“籽儿”。因为我们上面说过,古代的玉料大部分是从河里捞出来的。也就是说,那个时候籽料有的是,既不需要刻意省料,也不需要用皮子来证明籽料身份。因此,玉工在开坯工序就把带皮的次料部分去掉了。这样,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大量的无皮之籽料制作的古玉。




关于“籽儿”的大实话,已详说于此。嗟乎,爱玉之人心自明之。

这里有态度、有深度、有广度,就等你来关注!



分享玉器百科   共赏美玉无暇

前瞻最新资讯   爱玉更爱生活

最大的玉器资源平台

微信ID:zgwmyz

新浪微博:@万盟玉栈
十全街地址:苏州市姑苏区十全街329号

诚品店地址:苏州市工业园区月廊街8号

绿岛店地址:苏州市高新区大同路17号

顺风港店地址:苏州市相城区生态园园中路777号

联系人:杨海宇  13771840179

万盟玉栈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