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阴好迹有《初月》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传世的王羲之书迹,只有三件写有“山阴”。一件是人称“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第二件是行书尺牍《快雪时晴帖》,第三件是草书尺牍《初月帖》。

草书尺牍《初月帖》名款前署有山阴

王羲之尺牍书迹中这是仅见的一例。



东晋永和七年(351年),厌烦都市繁华生活的王羲之如愿外放,出任会稽内史,带有“右军将军”军号。这一年,他四十九岁。会稽有佳山水,一时名士多居此地,羲之一到会稽“便有终焉之志”,在这里度过人生最后十一年。


王羲之有五年住在会稽首府山阴,这段日子过得舒畅适意。他是地方长官,琐屑事务一概打发属吏处置。王羲之也是遐迩皆知的名士,朝野追捧的书家,书法成了他显示倜傥风流的道具,召集兰亭雅集写《兰亭序》,抄经换群鹅,为老妪题扇,到门生家里几上戏书,这些开心事,后来都被史家写进《晋书》,传为千古佳话。但开心的日子不长,永和十年(355),他的顶头上司扬州刺史易人,原是他的好友殷浩,北伐失败废为庶人,接任者是王述。羲之一向看不起王述,耻居其下,次年称病辞职,归隐山阴以南的剡县,直至五十九岁去世。剡县现在改为嵊州市,王羲之墓就在该市金庭乡金庭山下。


王羲之的书迹,大多写于会稽时期。那时的王羲之,对自己的书法充满自信,每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会稽时期的“王书”,南朝鉴定家陶弘景非常推崇:“逸少自吴兴以前诸书,犹未为称;凡厥好迹,皆是向在会稽时永和十许年中者”。唐朝书论家孙过庭更加发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平和,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这样说来,羲之到会稽是他书法人生的拐点。


人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


传世的王羲之书迹,有三件写着“山阴”字样。一件是人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这篇文稿提到宴集地点在“山阴之兰亭”。清末李文田、当代郭沫若曾怀疑《兰亭》是南朝人所为,而且认为《兰亭序》本于《世说》注引的王羲之《临河叙》,但《临河叙》亦有“山阴”二字。第二件是行书尺牍《快雪时晴帖》,最后一行下端写有“山阴张侯”,“张侯”是收信人,“山阴”是他的住地或籍贯。第三件是草书尺牍《初月帖》,第一行的名款前署有写信地点“山阴”,王羲之尺牍书迹中,这是仅见的一例。


这三件书迹都是王羲之的书法名品,但成名有先后,名气有大小。《兰亭序》是唐太宗最喜好的两件“王书”之一,此后声名鹊起,北宋以来,成为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标志性作品,中国书法的著名符号。《快雪时晴帖》曾入藏宋、元、清三朝御府,乾隆皇帝得到后,把它供奉到“三希堂”上,由此名声大噪。《初月帖》也有入宫的经历,先后藏于唐朝、宋朝、清朝御府,知名度却不及《兰亭序》和《快雪时晴帖》。这也不奇怪,《初月帖》一直与王氏其他人的书迹合装一卷,唐朝武则天时统称《宝章集》,合有王氏一门三十九人的书帖。宋朝改称《万岁通天帖》,只存七人十帖(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明朝嘉靖元年(1522年),无锡华夏将这卷书迹刻入《真赏斋帖》,各帖分别命名,《初月帖》才有自己的正式名称,那时叫《山阴帖》。

行书尺牍《快雪时晴帖》

最后一行下端写有“山阴张侯”


《初月帖》是王羲之在山阴写给友人的书信,八行六十字,内容完整:“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停(济)/行无人,不办遣信。昨/至此,且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吾诸患殊劣劣,方/涉道,忧悴,力不具。/羲之报。”这件尺牍的格式很正规,首句所署写信日期和地点,还有名款和习语,一应俱全,帖文末署“羲之报”;两个“羲之报”之间,是尺牍的正文部分。


“初月”是指正月,晋人避讳甚严,王羲之祖父名“正”,为避讳而改,属帖学常识。“山阴”出现在首句的书式,按魏晋尺牍的通例,是点明写信的地点。正文里,羲之将自己的行踪告诉收信人,说自己“昨至此”——而非表示回到家里惯用的“昨还”、“顷东游还”。联系着看,当时“山阴”是王羲之的旅次之地。这个情节,过去的帖学家一直没有提及,前些年被日本学者杉村邦彦“发明”出来,他进而推断《初月帖》是王羲之任会稽内史之前游览山阴时所写,则失之无据了。如此说来,《初月帖》写于王羲之辞官迁居剡县之后,某年正月出游途中到达山阴的第二天。


羲之和东晋那些名士一样,喜好郊游远足,辞官后自由自在,兴致不减。他写给好友谢万的信中提到“东游山海”,“与亲知时共欢宴”,“顷东游还”云云。出游的情况,《晋书·王羲之传》有生动的记载:“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王羲之说的“东中诸郡”,指扬州境内的吴兴、会稽、东阳、新安、临海五郡,那里有天目、天台、四明、括苍等名山,吴兴、会稽、临海三郡濒海,羲之所谓“穷诸名山,泛沧海”的范围,大致如此。那一带的城镇村邑,依山傍水,水路交通便利,估计羲之晚年远游多是乘舟走水路。


王羲之是遐迩皆知的名士,朝野追捧的书家

书法成了他显示倜傥风流的道具


他远游是为了“采药石”,以供服食之需。服食是魏晋官僚名士圈的时尚,吃一种“五石散”的药,药力发作,须外出行走,获得“身轻如飞”、飘飘欲仙的快感。“五石散”毒性很强,服食类似今天的吸毒,伤害身体。魏晋名士并无今人的科学观,相信服食是祛病养生之法,久服可以延年。羲之写《初月帖》的这次出游,不知道为采药石还是探访亲友。


《初月帖》是典型的今草体式,虽然羲之写于旅途,却保持着自己的书法风范,笔画浑厚,运笔迅捷流畅。开篇的“初月”二字,一笔而成。第二行的八个字,都是一笔写两字。这样钩锁连环的形态,行行都有,造成字与字之间的奇形离合,充分展示了“纵引”的笔势魅力。唐朝书论家张怀说,汉末张芝的草书已经采用这样的写法,但是张芝的草书唐朝业已失传,不知他从何说起。我们看到,出土的汉晋草书,东吴草书,还有刻帖所存的晋人草书,都没有一笔连贯几个字的写法。而王羲之草书里,还有他的行草书,却屡屡见到连笔形态。这样的形态——现在称为“字群结构”,大概最早出现在王羲之笔下,是羲之草书的一个重要特点。


结字紧敛欹侧是《初月帖》的另一个显著特点,也是王羲之书法的共通特征。我们今天看惯羲之的书法,不觉得有什么新奇,比起唐宋书家的书作,反而显得古雅。而东晋南朝人眼里,紧敛欹侧是一种新的结体姿态,王洽夸为“变古形”,虞标为“妍媚”,颇得时誉,大受欢迎。


《初月帖》是王羲之五十四岁之后的晚年手笔,年当黄昏,书作犹如夕阳晚照无限好。中国古代的书家,晚年是辉煌的阶段,不独羲之,初唐三家,宋四家,以及明清书家,莫不如此。书不贱老,人们评论书法常用“人书俱老”、“衰年变法”、“老辣”之辞,书家的化境似乎与老年有着格外的缘分。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及《三联·节气》所有

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专注传统文化 倡导生活美学

下载阅读IPAD电子杂志
请移步App Store或安卓商城
搜索“三联生活节气”

长按二维码 即可关注我们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