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环和杨玉环居然是这样的关系了!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在浙江,有一个美丽的海岛县—玉环。来到玉环的友人,大多会追问玉环与杨玉环的关系。由安史之乱引发,唐朝绝代佳丽杨玉环是否绝命马嵬坡,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论。本文着重讨论,无论杨玉环死否,都与玉环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玉环概述




     玉环地处东海之滨,为长江入海口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暖夏凉,常年湿润,是避暑度假的理想之地。良好的人居条件,吸引了很多名人造访。东晋王羲之探亲访友,南齐陶弘景结庐炼丹,南梁谢灵运登岛寻仙……

     玉环由楚门半岛和本岛及周边50多个岛屿组成,本岛因地形像石榴花,古时候称为榴岛,又称木榴山、地肺山、玉溜山等,是道教七十二福地的第七福地,为中界山。唐会昌二年(842年)在玉溜山设玉瑠镇;日本《安祥寺惠运传》记载,842年,唐朝商人李处人在日本造好船,经六个昼夜,把船开回了温州乐城县玉留镇府前头(这里“乐成”和“玉瑠”都误写了,引用日本史书记载,主要是证明“玉瑠镇”的存在)。至南梁开平二年(908年),因避钱镠(852—932,音liu)讳,改名玉环。宋《太平寰宇记》这样描述玉环晨雾绕岛,形状如环;上有流水,洁白如玉。  

     玉环县行政管辖与周边县市多有交集。东晋时县境属乐成县地(今乐清市);明洪武年间因本岛迁弃,楚门半岛划归太平县(今温岭市),而本岛则被游民私种;至雍正六年,建玉环厅,始有独立行政建制,隶属温州府(今温州市);民国元年(1912年),行道县制,玉环厅改为玉环县;解放后,玉环县属台州管辖;洞头区(今属温州市)在清雍正年间以及1958年至1959年期间,曾划归玉环县。



杨玉环的故事



    

     杨贵妃的名字在《旧唐书》与《新唐书》里没有写,《资治通鉴》里也没有明确记载,《长恨歌传》只说她是“杨玄琰女”。唐大中九年(855年),也就是杨贵妃“死”后大约100年,在郑处诲编撰的《明皇杂录》里才第一次提及:“杨贵妃小字玉环”。后人沿用至今。对此,有一种不同的说法,郑嵎的《津阳门诗注》里说:“玉奴,太真小字也”。郑处诲和郑嵎都是唐人,生活年代也差不多,而且都是进士出身,所以他们的说法都有可信的理由。当然,也这两个名字可能都属杨贵妃,一个是真名,一个是昵称。也有人认为,杨玉环本名叫“杨玉”,至于被称为玉奴、玉娘、玉环的,都是唐朝时的称谓习俗,玉奴是小玉儿的意思,玉娘是叫玉的少女,环是指肥胖,“杨玉环”就是对“杨家胖妞玉儿”的爱称。


     杨玉环,于唐开元七年(719年)农历六月初一降生于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的官宦之家。开元十七年(729年)。因父亲去世,被寄养在洛阳的三叔杨玄珪家。杨玉环天生丽质,悟性很强,加上接受优越的教育培养,性格婉顺,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白居易《长恨歌》)就成了必然。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七月,在一场婚礼上寿王李瑁对杨玉环一见钟情,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在武惠妃的要求下,下诏册立杨玉环为寿王妃。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唐玄宗因武惠妃去世郁郁寡欢,高力士进言杨玉环“姿质天挺、宜充掖廷”,遂将22岁的杨玉环召入后宫之中,并随后敕书杨玉环到太真宫修道,道号“太真”。次年正月,唐玄宗“授金钗钿、戴步摇、垂金珰”(陈鸿《长恨歌传》),与杨玉环定情。宋人乐史在《杨太真外传》中记载:唐玄宗初得玉环,抑止不住内心喜悦,对宫人说“联得贵妃,如得至宝也。”天宝四年(745年)唐玄宗把韦昭训的女儿册立为寿王妃后,遂册立杨玉环为贵妃。唐玄宗自废掉王皇后就再未立后,因此杨贵妃就相当于皇后。此后,“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白居易《长恨歌》)。


     天宝十四年(755年),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反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兵锋直指长安。次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与杨国忠等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时,以陈玄礼为首的随驾禁军将士斩杀了杨国忠,同时认为安史之乱乃因贵妃而起,是祸国红颜,奏请“贼本尚在”,要求再杀杨贵妃以绝后患,与杨贵妃关系很好的太监高力士也向唐玄宗劝杀,杨贵妃才香消马嵬坡,时年三十八岁,这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之典故。唐玄宗在平定安史之乱后,曾派人去寻找杨贵妃的遗体,其结果史料记载有两个版本,《旧唐书》(唐编)记载为“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而《新唐书》(宋编)却只有“香囊犹在”,宋人刻意把“肌肤已坏”这么重要的四个字删除,这是否因时间流逝,心存还历史事实的意愿?




杨玉环出逃路径探秘



     

     杨玉环死与没死之争,不仅在新旧唐书中显现,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里也是充满矛盾,在诗里同样描写着“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虽然说“不见玉颜”并不代表没死,但存疑的成分很重。值得注意的是,陈鸿作《长恨歌传》时,唯恐后人不明,特意点出:“世所不闻者,予非开元遗民,不得知。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今但传《长恨歌》云耳。”这分明暗示杨贵妃并未死去。根据史料分析当时情形,杨玉环存活的基础是有的,因为杨玉环生性厚道并无结怨,要求连坐再杀杨玉环的是陈玄礼统领的官兵,高力士、陈玄礼本人等与杨玉环关系都非常好,内侍在执行死刑过程中,能否稍稍有意,就可致杨玉环气绝而未毙命?这种玄机发生应该不是没有可能的。日本史书记载说:“高力士将贵妃从寝室中叫出,于庙堂前树下缢死,着六军代表陈玄礼验看,确认贵妃已死。”《旧唐书》这样记载,说“四军将士闻杨贵妃死讯,即欢呼,陈玄礼免甲胄而拜。”是指陈玄礼把自己军装内的甲胄脱了,向皇上请罪,在这种情况下,他可能就根本没有再去验看杨贵妃的遗体了。著名“红学家”俞平伯、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孙次舟等,都倾向于杨玉环存世出逃。当然也有替包说的,但可能性不大,否则就不能解释“不见玉颜空死处”了。至于《高力士外传》中记载的,高力士叙说杨玉环在马嵬坡已死,那是必然的,因为此时李隆基已经退位太上皇,如果高力士说出当时真相,那不是自找麻烦吗?所以,即使后来李隆基隐约感到杨玉环没死,派人挖墓再葬或许就是为了寻找杨玉环,最后得到只是香囊,除了思念又能怎样?如果按《旧唐书》所言,杨玉环“肌肤已烂”,那么香囊应该也开始霉烂并非常脏的了,使者不可能把这个带有腐尸病菌的香囊呈送给李隆基,送给李隆基的香囊或许来自于空坟,或许就根本不是来自于坟墓里的,这点李隆基心里明白但只能默默接受。这种生离的揪心和无奈,才是《长恨歌》里真正长恨的原因。所以在诗中,叙说李隆基请了临邛道士来相助,即便找到杨玉环也没能把她带回来,也是情理之中的,因为历经生死劫的杨玉环必然看淡人生,不可能再踏入皇宫了。

     如果杨玉环没死,那她是从哪条路出逃的呢?据古代交通史记载,当时因东边安史兵乱,唐玄宗往西折南逃往四川。东边与西边杨玉环是肯定不能去的,北边是回纥国,唯一一条生路就是往南,俞平伯先生认为杨玉环走的是傥骆道。傥骆道得名于其南口位于汉中洋县傥水河口,北口位于盩厔(周至)县骆峪,长约240公里。傥骆道遇山翻山,遇水过河,直上直下,是穿越秦岭,连通关中与汉中最近捷也最险峻的古道。杨玉环最有可能到盩厔后,沿着傥骆道从骆驿口进来,洋县出去,沿着汉江南下,到长江,沿途经襄阳、江夏(今属武汉)、当涂,再往东海边去的。

     有人认为杨玉环后来去了扬州、或苏州、或明州(今宁波),可能在这3个地方登船,最后到达日本的山口县久津村(有无去日本本文不予讨论,但假如乘官船出去,凭杨玉环的影响力不会隐居在这偏僻小村落中)。

     从这个分析看,经长江顺流而下是能够避开官兵最为安全的通道。扬州、苏州为大陆还未出海,尚不安全,杨玉环理应继续往长江入海口逃,出长江口后向南漂往明州方向,这是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查阅洋流流向,临近我国大陆架,洋流是从北往南流向台湾海峡的。所以,长江水出上海后,因为洋流关系,是往南漂移的,这也就是受长江水养分滋养,我国最大渔场不在苏北沿海,而在长江出海口南侧浙江舟山的原因。所以,杨玉环出长江口后,因为洋流作用,最大可能是漂往南侧。至于漂搁在明州,还是继续漂往南方,来到玉环,正是需要探讨的。




白居易《长恨歌》以及其它诗篇的影射




     白居易(772—846)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的作品内容可以演绎但不会杜撰。元和元年(806年)《长恨歌》面世,此时距离马嵬坡事件足足50个年头,《长恨歌》里最值得探求的诗句,应该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马嵬坡是西北内陆地区,距离沿海不止千里之遥,作者把杨玉环后来生活描写在海上仙山,我们有理由大胆推测,当时杨玉环在海上仙山出现过的情节,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几十年后被传至时任盩厔县尉的白居易,与友人陈鸿等郊游时有感而发,作诗纪念。

     如果说这个虚无缥缈的海上仙山就是玉环的话,在玉环一定能够有杨玉环出现的蛛丝马迹。

     

     唐会昌二年(842年),在玉溜山设玉瑠镇(该时的“镇”是军队建制)这是值得注意的,把“溜”改为“瑠”,尽管读音一致,但是“瑠”似乎有将“玉”(“王”作偏旁通“玉”)留下来的意思,不正是暗指杨玉环在玉环岛上?“瑠”还通“琉”字,琉璃是珠子的意思,所以一千多年来,玉环也因此被称之为珠城。玉环的名称出现是在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梁太祖朱温封钱镠为吴越国国王,翌年,按照传统避讳习惯,钱镠为避梁太祖朱温其父朱诚的名讳,主动奏请改“乐成县”为“乐清县”。同样道理,身为吴越国内衙都指挥使的钱传瓘,为了讨好父亲,将乐清县辖区内的“玉瑠”改成了“玉环”,这就是玉环的由来。因避讳,还将石榴叫做了“金樱”,等等。这时,距杨玉环被害已有146年,唐也改朝换代了。玉环县一直是东南沿海的军事要地,如果说“玉瑠镇”是驻军为纪念杨玉环并祈求她神灵庇佑而来,那么,因避讳将“玉瑠”改成“玉环”,就是还其本意,是自然而然的事了。这个改名因忌官兵曾杀杨玉环一事,不可能由正统史料纪实,民间也就不知出处了,所以,宋朝状元王十鹏(1112—1171,乐清县人)也发出感叹:“榴屿何时改玉环,望中犹是旧青山;遗民不知往年事,惟有潮声日往还。”

     杨玉环在官兵心目中有矛盾视觉,在文人眼里也是如此。南宋曾觌(1109—1180,音dí)认为,杨玉环是“红颜祸水”,应该深恶痛绝。他在《玉环山》的七绝诗中写道:“天宝风尘暗两京,祸从妃子笑中生。玉环两字正堪恨,好与青山改别名。”曾觌是元老级御用应制文人,诗人从唐朝天宝年末叛军攻陷长安和洛阳变故的感慨中,联想到“祸从妃子笑中生”,把地名与人名巧妙地连在一起,一并恨上,甚至建议把玉环地名改作别的名称,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地名被玷污的惋惜,对杨贵妃憎恨有加。

     然而,在王十朋心目中,又是一种荣耀。他在担任夔州太守任上,写过的一首题为《静晖楼前有荔子一株……》的诗,不仅牵挂家乡特产“瑶柱”(海中扇贝的干制品,味很鲜美)的美味,而且暗示与杨贵妃有关,常常撩动他的乡愁。“木老生迟六月丹,明珠百颗照朱颜。因渠风味思瑶柱,撩我乡心念玉环。……”在诗后,王十朋“自注”道:“玉环,妃子名也,吾邑有玉环乡。”




杨玉环在玉环的踪迹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白居易在这里暗示杨贵妃既未仙去,也未命归黄泉,仍在人间。在人间,一种是人活着,一种是魂魄驻留。

      

     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孔令宏教授认为,杨玉环最后来到了玉环,极有可能在大雷山清虚宫修行。

     

     大雷山,属于雁荡山脉,“其势自雁荡东北太安山,奔腾起伏,曲折而来,上有龙湫,常带云雾,积石千通,水穴万变,环涛毂转,常若雷鸣。”大雷山由此而得名。元朝进士陈高有诗云大雷山:“入山惊道险,上岭觉天低。日碍危峰过,云依翠壁栖。幽花如血染,怪鸟学儿啼。避世须来此,桃源路已迷。”

     其实,不止避世,大雷山更是修行的好地方,而清虚宫无疑是最理想的道场。清虚宫俗称下台堂,位于大雷山西支,半山丛林深处,径直往下不足一里的山脚,就设有位于乐清湾海边的“上园埠头”。三国时期,被道教界尊称为四大天师之一的葛玄(164—244),就曾在清虚宫旁炼丹修行,至今还有“葛玄丹室”遗址。南朝梁年间,人称“山中宰相”的道学家陶弘景(456—536),就曾隐居在清虚宫修行静养。据说,陶弘景来玉环大雷山的路上,还收留了生性喜好神仙之道的周子良为徒。陶弘景与周子良在清虚宫修道时,还为当地村民治病,其中一种治病方法,就是将干草点燃放进竹筒,然后把竹筒覆在病人穴位等部位,拔出竹筒后会冒出一股白气,村民戏称为“陶气筒”,类似于拔火罐。现在玉环当地还将“陶气筒”演化为“淘气筒”,指小孩调皮捣蛋(犯小毛病)要受家长教导(治理)的意思。

     从葛玄、陶弘景等前来修行看,清虚宫在当时的影响力和地位是非常高的。杨玉环因洋流关系,漂至玉环,急避世乱亦为修道,都有足够的理由前往清虚宫。“楼殿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名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这就是杨玉环在清虚宫的生活写照。避世的杨玉环在玉环抛头露面与世人相见,应该是很有限的,所以时人将杨玉环在玉环出现,或疑为魂魄显现,慢慢流传开来,直至都城长安等地。当马嵬坡事件过去86年后,因为有杨玉环在玉环,将玉溜山的驻军命名为“玉瑠镇”,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杨玉环生死传闻争论不休,一是史料记载粗略并矛盾,二是文人墨客描述浪漫,虽然很多传说无法考证,但杨贵妃三个字已经成为大唐盛世的代名词,她的死生之谜值得人们探索。由此,玉环县名与杨贵妃的关系,也就不由得不“撩我乡心念玉环”了。清代光绪进士、近代著名政治家王咏霓(1839—1916)曾写下名句:“蓬莱清浅在人间,海上千春住玉环”,让人认真琢磨起来,这不正是暗指杨玉环住在海上仙岛已有千年了吗?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