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早:《长江图》重写长江记忆与长江想象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本文首发于 腾讯大家 Ipress

谢绝一切非授权转载。


当下中国对长江的集体记忆,并不算多。谁都想得起来的自然是李白,“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上游到中游;“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中游到下游。

其余相关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但都没有前两首绝句名气大,传播广,选入各种教材,是必背篇目。

▲ 《长江图》剧照

刘白羽的散文《长江三日》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故广为人知。这篇散文辞藻极为华丽,可称为“当代汉赋”。还记得吧?文章末尾的抒情描写:

夜间,九时余从前面漆黑的夜幕中,看见很小很小几点亮光。人们指给我那就是长江大桥,“江津”号稳稳地向武汉驶近。

从这以后,我一直站在船上眺望,渐渐的渐渐的看出那整整齐齐的一排象横串起来的珍珠,在熠熠闪亮。

我看着,我觉得在这辽阔无边的大江之上,这正是我们献给我们母亲河流的一顶珍珠冠呀!……再前进,江上无数蓝的、白的、红的、绿的灯光,拖着长长倒影在浮动,那是无数船只在航行,而那由一颗颗珍珠画出的大桥的轮廓,完全象升在云端里一样,高耸空中,而桥那面,灯光稠密的简直象是灿烂的金河,那是什么?仔细分辨,原来是武汉两岸的亿万灯光。

当我们的“江津”号,嘹亮地向武汉市发出致敬欢呼的声音时,我心中升起一种庄严的情感,看一看!我们创造的新世界有多么灿烂吧!……

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评价道:

“作品的抒情主体无例外都是一个‘我’,但这个‘我’最后都不是个人,而是‘历史’、‘现实’、‘时代’的化身,当个人毫无保留地参与到时代共鸣的宣传之中,个人事实上已经不再是个人了,所以这个‘我’的抒情才能有那么大的豪情与气魄。”

刘白羽文章写于1960年,,所以作者不断强调战胜阻碍、向前航行的意义。

另一段长江记忆,无疑是1983年播出的纪录片《话说长江》,迄今仍保持着中国纪录片的收视率纪录。

《话说长江》从青海的长江源头一直讲到出海口。当时能出门旅游的人不多,大家全拿《话说长江》当旅游风光片看得津津有味,电视大部分还是黑白的,而九英寸或十二英寸的黑白山水仍然能满足刚过上安稳日子的中国社会。

跟日后的另一部描写河流的系列片相比,《话说长江》没有什么思想框架,讲究以情动人。制作人陈汉元后来回忆说:

“这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地理教科书,但任何人写稿子都不许出现爱国和爱国主义这些词,而是让观众看完以后自然而然生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人们第一次看到那么大的节目从头到尾不训斥人,不居高临下,而是发自内心带着情感给观众做导游。我当时说劳驾各位注意,我们不能把观众当做上帝,也不能当做父母,一定要把观众当做恋人,而且是热恋中的恋人。跟恋人该说什么话?”

杨超导演的电影《长江图》与上述这些长江记忆明面没什么瓜葛,但在我看来,却有着隐隐的牵连。《长江图》是一颗洋葱,一层层地剥,能剥出至少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像是会被新闻APP推送到锁屏的那种:社会青年高淳丧父未久,继承了父亲的广德039号货船。船工武胜为他拉到了一桩买卖,从江阴运货到宜宾。货船溯江而上,武胜因为分成与忌讳跟高淳发生争吵,不慎掉入水中身亡。老船工祥叔发现货物是“一条鱼”后放走了它,自己也失了踪。高淳独自一人驾船到了宜宾,被货主派来的人刺伤在船头。

▲ 《长江图》角色安陆

第二个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女人安陆。高淳溯江而上,总会在一些地点与她不期而遇。僧贯休有诗云“尽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有人嘲笑说这是在描写猫咪,其实猫就是一种很有灵性莫名其妙的动物。

安陆很有这种风格。高淳在船上发现了一本诗集,每首诗末尾都标明了写作地点。而这些地点都与变化莫测的安陆息息相关。看到最后我们才发现,这个故事好像是在倒叙安陆的出走史。

1989年冬,“我”(诗集的作者)第一次见到安陆。然后她就顺江而下,直到上海吴淞口。有观众把安陆各种出现的片断,居然也串起了一条“迷恋文艺——出世修行——入世成家——家破流离——求之不得——肉身布施”的人生轨迹。

如果说这个故事笼罩在第六代叙事的阴影之下,也不为过。少女安陆让人想起杨超同级校友贾樟柯镜头下的尹瑞娟(《站台》),正巧两位姑娘嫁过的丈夫都由“小武”王宏伟饰演。而后半段,有影评说直接将安陆替换成余虹(娄烨《颐和园》),整个故事就明白了,甚至有人说安陆这个角色该由郝蕾来演。

事实上,为什么80年代会成为这一代导演反复言说的记忆,不仅仅在于他们的年龄,还在于这个时代集聚了太多又掩盖了太多。

有人说整部电影与21世纪无关,我想由于某些时代的断裂与记忆的抽空,21世纪的故事确实有如“写在水上”(意思是非常靠不住),历史从未远离,繁华长三角码头的破败瑟缩辣了眼睛。从上海倒溯至长江源头,明显也是一个隐喻。

真正反映并实现了杨超野心的,当然是第三个故事,以长江为主角的故事。从访谈来看,杨超很不喜欢别人将《长江图》称为“影像诗”,虽然十首诗歌串起全片,但或许在杨超看来,用“诗”来形容《长江图》,似乎是太小太浅了一点。

▲《长江图》剧照

诗人廖伟棠在评论《长江图》时引用智利诗人劳尔·朱利塔的诗句“如果水有记忆,水将述说多少冤魂?”长江有记忆,但它总是无语东流。如何用影像去捕捉它的记忆,并代之说出那些深藏水底的过往?杨超的野望确实非同一般,这一点《长江图》远远超越了《路边野餐》的格局。

《长江图》的三个故事当然是交织纠缠在一起的。不论是将之视为一部大时代的凡人传奇,还是后新时期的悲情小令,这一阕阳关的鼓点,终归是落在长江身上。第二次看这部影片时,我逐一记下了影像与文字指明的时间地点,在我看来这便是整部影片的节奏与结构。

第一天,上海,吴淞

第二天,江阴,锡澄运河

南京,小洲

第八天,荻港

铜陵,和悦洲

彭泽,小孤山

鄂州,观音阁

宜昌,三游洞

第二十二天,三峡大坝

第二十三天,三峡水库

第二十四天,秭归

第二十五天,巴东

第二十六天,巫山

第二十八天,云阳

丰都,鬼城

涪陵,点易洞

江安,涩岗

第三十二天,宜宾

第九十八天,楚玛尔河

上海与江阴是通篇的序章,却是故事的结局。高淳的世界猛然缩小到了一艘破旧的货船上。伴着父亲灵魂寄生的黑鱼,开启这一趟记忆之旅。

花船上安陆的凝视,淡然又意味深长,似乎与高淳隔着时空相望。结合下文和悦洲那个商人互换身体的传说,似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就是这对男女的宿命。

很多人不喜欢中下游这段故事。漫漫江水仿佛永无止尽脉脉东流。欲留不留,欲避难避,佛塔中的辩难,沙滩上画出的《天问》,水淹的沙洲,孤悬的江阁,似乎都让观众一头雾水无从指归。

或者可以把这一段看作对观众的测试,看多少人能掉入轻舟两岸的日常生活之中?绽放之前终须蓄势,而这段平缓,又像对浮躁时代的一声嘲讽。

你也可以把《长江图》看作一篇八股。八股的最高旨趣不是奇巧绝妙,而是一个“稳”字,没有上海江阴的“起”,铜陵彭泽的“承”,就没有三峡大坝的“转”。当三峡大坝以地下黑暗城的气势出来在高淳眼前,价值判断或许就让位给视觉震撼了,这也是我1992年初经葛洲坝时的感受。

如果说前面的篇章都在说长江的“渐”而让人感觉与当下无关,三峡大坝则是长江亘古未有之新变。

当高淳父亲当年沿江而上,当安陆当年顺流而下,那些年月,三峡不是这样,长江不是这样。然而我生其后,只能承受这种巨大的变化。

所以这一段节奏骤然加快,时间变得清晰,配乐也从黑暗史诗交响乐转成了《走进新时代》,叙事者在震惊之后,表现出了敷衍与无奈,似乎长江也在催促着故事的结局。

高淳再也无法触碰安陆,他甚至看到了一个前世的自己,在前方的游轮上与安陆言笑晏晏。撕碎的诗集,大鱼的身影,显得有些笨拙,但更多的是不安。

罗先生派来的杀手那一刀,将长江之旅定格在宜宾二码头的晴空下抽搐的躯体。六十多天后高淳才出现在长江的北源楚玛尔河。

安陆在那里为母亲立下的墓碑,是谓通篇的“合”。这是真实还是幻觉,甚至要不要这一段,见仁见智吧。

每次看到黄河源,长江源,总觉得不可思议,像看到巨象的受精卵,当然也可以拟为历史的青萍之末。只是这些意象近年被滥用太过,也就一起感到疲劳,远不如长江下游的杂花生树,鲜血淋漓。

▲ 资料图:《长江图》片场照

杨超在访谈里掰扯《长江图》当然不是类型片,但也不是“文艺片”,或许他心目中的文艺片更偏向小资情调的内心夹磨而不是叩问历史与时代的大叙事。

杨超给《长江图》的定位是“艺术片”,而且是“挑观众的那种”。一部电影,何德何能要记录长江?我谈过“私语江山”,用个人命运与生活的离合去接近庞然的地理与历史,在山河岁月中浮雕出无常和荒谬,快与慢,轻与重,到处是留白与歧义。这原是重载记忆重写想象的不二法门。

就像《男人四十》中张学友饰演的香港中学国文教师,教了一辈子关于长江的诗文,却从来没能目睹似远实近的日夜大江,“虽不曾看见长江美,梦里常神游长江水”,共同体的想象实植根于斯。

从这个意义上说,《长江图》重写的长江记忆与长江想象,留下了《话说长江》的“恋人絮语”,留下了《长江三日》的壮美与渺小,却跳过他们,上接中古诗人们的卑微与自矜,最能合得上这微茫一曲,大概是宋人谢驿的七绝:

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

梁羽生在《萍踪侠影录》里,把末句改成“牵动长江万古愁”,从前觉得更妙,更大气。但当灯光亮起,回顾从楚玛尔河到吴淞口的一帧帧画面,还是从心底有酸楚的自豪:那不仅是万古长存的长江,还是我们的长江,泥沙俱下的这个时代的长江。

本文首发于 腾讯大家 Ipress

谢绝一切非授权转载。


附记

今天,我送领导去亦庄唐阁影城看《长江图》,自己去西红门宜家退货。退完货,接到领导电话:电影没看成,一肚子气。

电影本该10点40开演,全场只有一个人。等到10点46分还没动静,就去询问工作人员。工作人员一边支吾一边用对讲机呼叫领导。中年领导赶来,把工作人员叫到一边训斥她“为什么不……”听不清。

过一会来,“因为机器故障,这场电影我们放不了……我们给您退票吧……要是再排《长江图》,请您免费看……没办法,真不好意思……”

结论:艺术电影别去小影院看。没艺术院线,这种戏外戏会反复上演。

  观影

微信:mingguole


杨早讲史

一三五看“杨早”

二四六听杨早讲史

长按二维码关注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