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 NO.11 | 第三期 洪子诚《材料与注释》 | 嘉宾发言之二 杨剑龙:一部回到历史原点求真之著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2016年9月30日,由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国际学者中心联合北大培文,在上海师范大学西部外宾楼101会议室举办第三期“光启读书会”,对著名文学史家洪子诚教授最近出版的著作《材料与注释》进行主题研讨。20余名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各大高校和学术机构的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读书会。与会学者阅读《材料与注释》一书的感受与思考出发,围绕该书研究方式与学术意义、当代文学史材料的处理与叙述、当代文学的历史语境与还原、当代文学前三十年的历史复杂性、周扬集团的历史位置及其评价等重大议题展开了热烈探讨。



第三期“光启读书会” 洪子诚《材料与注释》

在上海师范大学外宾楼101会议室举行


一部回到历史原点求真之著


洪老师是我尊敬的学术大家,洪老师学术研究我特别关注,我觉得他的学术研究大气而不霸气、平实而又真诚、宏阔而又细致,他对文学的热诚和对历史的真诚可以从他的研究成果中看出。细节是历史的真实,洪先生的学术研究博大而细致,他关注诸多细节。


这本书我都读完了,我去北京开会坐高铁,路上五个小时,我把这本书在路上读完了。我想研究中国当代史,书中的史料有的以前看过,有的以前没有看过,读过这本书,觉得整个当代文学史更加丰富了。这是一部回到历史原点求真的著作。很多年前我陪钱谷融先生去扬州师范学院,我的导师曾华鹏先生请我和殷国明先生给研究生讲课,钱先生主动提出他也要讲。钱先生当时没有稿子,我让扬州师范学院学报主编录音。钱先生讲文学研究的创新,他提出学术研究不要刻意创新,首先求真,其次求深,有了真和深,新也就在其中了。洪先生的这部著作是一部求真之作,这是我阅读的第一个感受。这部著作的重要价值首先在于对一个历史时期文艺运动、文学论争、文学批判过程的梳理,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丰富与补充。我觉得学术研究回到历史原点特别重要,注重论从史出,而非持先入只见去寻找资料。有一些学者在学术研究中刻意追求某些结论忽视了过程的梳理,只有将某些过程梳理清楚,有的结论就水到渠成了。在这本书里并没有看到洪老师努力去得出什么结论,洪老师将这些文艺运动、文学论争、文学批判的过程和脉络梳理得很清楚。这本著作里也表现了当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在那样的背景中,历史是复杂的、曲折的,我们不能主观武断地追求某些结论,不能将复杂的历史简单化。这部著作里的文学论争、文学批判过程的梳理,也构成了文学发展历史的某些真相,读这部著作可以看到很多被遮蔽的历史真相,这大概是这部著作主要的意义和价值。


我很多年前参加武汉大学关于文学史写作的国际会议,我当时提供的论文是,我的主要观点是,,中国当代文学史是不可能真正讲清楚的,?,这个问题肯定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的要做的。,




这部著作采取回到历史原点梳理的思路,似乎看到的只是诸多史料的梳理,但是洪先生是一种精心的梳理,其中涉及日记、书信、检讨书、交待材料等,经过洪先生的细致梳理,可以见出论从史出的思路与方法。洪先生在这部著作中也谈到,很多人是先有概念再找史料,他觉得这个显然是有问题的,洪先生的这部著作采取的是回到历史原点的研究方法。


在洪先生的梳理与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文艺运动背景中一些人的文品与人品,在那个时代,有的文人一会儿左、一会儿右,打小报告、落井下石,如林默涵、康濯、郭小川等,我们对某些文人的文品和人品有了更深的了解。


如钱谷融先生所言,只有求真求深才有创新,洪先生的这部著作的创新大概也是如此,不仅仅是史料新,也是研究方法的新。这部著作书名很平实,洪先生是文学史家,他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十分清楚,他对史料精心研读,在注释中,在诸多史料的归类中,可以见出洪先生的阐释,可以见出洪先生的学术视野与学术功力。借用叙事学的概念,这部著作里其实有一个隐含的作者,始终不出现也始终在场,这是一种高屋建瓴的视阈,这是一种文学史家的观照。阅读这部著作也有一点不够尽兴之处,我的想法是,如果洪先生在这部著作中有一篇论文,从宏观上理论上对著作中的史料做总体的评价和分析,可以对于这部著作中涉及的问题看得更加清楚、有更为深入的把握。就目前情况看,这部著作已经很了不起了,提供很多第一手资料,为后来研究者提供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的学者,也可以从中找到某些可以用的史料。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回到历史原点求真的著作,我始终觉得学术研究不一定要急于求成得出某些结论,将文学发展的过程梳理清楚,在求真求深中进行细致梳理,新也就在其中了,这大致是我对于洪子诚先生这部著作的阅读感受。




-----完-----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