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良》3:清贫的家庭与艰辛的童年之艰辛童年| 民盟历史文献系列丛书连载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往期回顾


《史良》1:清贫的家庭与艰辛的童年之常州史家 


《史良》2:清贫的家庭与艰辛的童年之常州史家


史良在姊妹中排行第四,上有三个姐姐,下有三个妹妹和一个弟弟。由于全家生活只靠父亲教书的微薄薪俸供给,因此很贫困,经常吃不饱饭。


史良回忆说:“还记得幼年时,母亲常常用一口大缸腌上一缸咸菜,每天吃饭的时候,切它一点,营养很差,有时有病也无钱医治。”


在这种贫穷的情况下,史良的二姐史琦死于浮肿,三姐史开死于肺病,七妹史仲死于肿瘤。


史良记得,在她八九岁时,母亲生妹妹史叔织,想喝口米汤,家中却没有米了,且家徒四壁,比较值钱的衣物,大都早已进了当铺,她的父亲只得拉下床上的床单,叫她拿去典当。


“当铺的柜台特别高,我踮起双脚,两只胳膊举得高高的把床单送上去,只当了一块钱。”


由于家境清贫,史良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帮母亲做家务,再加上她生性泼辣倔强,体质也较好,因此许多家务事,都由她去做。


她很敬爱母亲,在她看来,家境清贫,人口又多,为母亲分担一部分繁重的家务,是做女儿应尽的义务。


由于经常干家务劳动,她有一双粗壮的手。,在机关经常做些清洁卫生工作,如拖地板、刷痰盂、擦桌椅、揩玻璃等,当时她已经是年近70的老人了,仍能应付自如,干起活来很麻利。


在人们的心目中,史良是一位言谈举止、衣食住行都讲求高雅的知名大人物,大家对此感到诧异,她伸出双手对一同劳动的一位妇女同志说:“我从小就有一双劳动的手。”


清贫的家庭生活,给史良幼小的心灵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使她因饱尝艰辛而早熟。


史良的童年时代,在家跟随父亲读书,除了学习正规的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之外,她的父亲还常常给她讲述一些民族英雄的故事,,为抗元复宋宁死不屈英勇就义的文天祥,督师守扬州抗清兵至死不屈的史可法等。


史良听得津津有味,对英雄人物肃然起敬。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在史良的幼小心灵中,深深地埋下根底,这为她后来参加革命,为广大人民谋求解放,为建设民主和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成为杰出的民主爱国人士,铺下了最初的石级。


史良对此曾说:“我的父亲历史知识很渊博,常给我们讲述历史故事。他给我们讲过屈原、文天祥、史可法等人的经历。这些民族英雄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深深地感染了我。我的父亲最反对曾国藩,说他助满反汉,是民族罪人。这些,对我日后的思想形成起了很大作用。”


史良或许遗传了她父亲反叛性格的基因,也或许是受父亲讲述的民族英雄人物的影响,从小就富于反抗精神。在她7岁时,母亲就想把她定亲给一个姓刘的有钱人家,她不愿意。当父母亲把她的庚帖送给刘家后,她就蒙头睡觉不吃饭,和父母赌气,以示抗婚。父母没有办法,只好把庚帖要回。她的这种倔强性格,在后来进入学校和社会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如前所述,史良的父亲对封建纲常具有一种叛逆性格,并受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影响,倾向反清革命,因而他摈弃了“三从四得”之类封建传统,对自己的孩子,男女平等,一视同仁,并没有不给女孩子受教育的机会,在他们家境贫困的情况下,家里最早入学读书的是史良的大姐史伯随。


1914年,史良14岁那年,她的大姐史伯随已开始工作,在武进女子师范教国文,家庭收入有所增加,经济状况略有好转,于是多年来一直渴望进入洋学堂读书的史良,得以进入武进县立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由于史良在父母的教诲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历史知识,所以一进校门就上了小学四年级。自此,史良从家庭进入学校,从封闭的传统封建主义教育开始接受新式学堂的教育。


【本文连载自群言出版社民盟历史文献系列丛书——《史良》】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