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祁县】修善行(王玉明)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修善行

文/王玉明


立冬日,寒风凛冽,让人感到冬的诚意。和朋友相约拜访了慕名已久的昭馀大地上的修善村。

修善村位于祁县近郊距县城仅5公里处,交通便利。修善村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初年,汉光武建武二年,爱国重臣东汉护羌校尉温序,司徒王允,汉人成佛第一人田善友都是修善人。因此人称“三贤故里”。唐王李世民巡游探访田善友,因其成佛未谋面,因而御批修空望佛庙,以祭之。

修善村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原名青箱村,到了唐代因田善友善行成佛,而改名修善村。修善村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全村逢街有庙,遇巷有祠,共有庙宇祠堂十二座,但由于种种原因,横遭破坏,年久失修,大部分荡然无存,古民居也所剩无几。绕村一周,新庭院,新房舍,整洁的路面,展现出了一派新农村风貌。


在村长段续斌的带领下,我们朝拜了王允墓、温序墓。游览了新建《百善壁》、《二十四孝墙》,聆听了《英雄儿女》电影中老赵的原型,英雄王五牛的故事。其历史之厚重,事迹之感人,另我唏嘘不已。村中有三棵四人合围的千年老槐,老枝斑斑,新枝青青,仿佛诉说着修善村的古往今来。

修善村地肥水美,三河汇聚(汾河、昌源河、乌马河)九龙口相会。2000口人,5000亩耕地,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主客观条件。他既继承传统,又有新的思路。几年间修复了温序墓、王允墓,新建了《百善壁》、《二十四孝墙》和王五牛纪念馆。集中开发了当地名优特产,修善酥梨、西瓜形成规模化经营,做到了粮果1:1的比例,人均收入达到13000元成了昭馀大地上远近闻明的行善之乡。


修善村人杰地灵、民风淳朴,以善立德、以善为魂、以善为荣,是群众信仰理念。文明、友善、诚信、忠孝是修善的村风。善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历史积淀,百善孝为先也是优秀传统忠孝文化的重要内涵。做善人、说善话、行善举已成为村民的行为规范。敬老爱幼、孝敬长辈,在修善村蔚然成风。好媳妇闫俊青十年如一日侍候多病的公公。小学生杨晓燕维护公益的事迹传为美谈。七十岁以上的孤寡老人在  “托老院”享受生活、娱乐全方位的照顾。真是善其心、善其身、善其终。

段村长告诉我们,近年来修善村没有发生过各类刑事、打架斗殴事件。民风正、人和谐,再现了路不拾遗、门不闭户的其乐融融的太平世界。这就是“善”的真谛吧!

走进村委办公小楼,简朴的陈设,半身像威然耸立,“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金光闪闪。善为本、善行事、善待人、“为人民服务”也就是善在其中了,村长的农果林、善文化、观光加旅游的新思路,让我们看到了修善的美好前景。

站在村口:“修大善而立德,行大善而立身”的名言让人油然而生敬意。三贤圣馆的一副楹联:“修其美德千家善,善此懿行万姓修”,点破了“修善”的真实含义。

离开修善村,修善让“善”的美走进千家万户,走进每个人的心灵。。美哉:修善,千家善,万姓修,善行天下,愿修善的明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丰、人更美。


二零一六年十一月十日

(作者:王玉明,山西省晋中市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

特别声明:本文已经王玉明老师授权,由于原文在其他平台已原创发布,本平台被系统限制转载,故而编者编辑以下“祁县修善村简介”以增加文字而系统获得原创发布特权。

相关链接:祁县修善村简介

 修善村位于祁县西北部,距县城十里许,紧靠汾河、昌源河、乌马河,三河并流之处,地肥水美、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交通便利。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地理优势。全村现有耕地面积5300亩,总人口1900人。是一块田园景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风水宝地。既有天位之利,又有善缘之福、千百年来名流辈出,百姓安乐、和谐、文明延绵不断。历史悠久,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修善村原名青箱村,到了唐代因有田善友(志超)在村神坛庙修缮修行成佛,青箱村改为修善村。村内修建有《三贤善馆》《百善壁》《二十四孝墙》以及九龙口生态广场,是一个多文化并存之地,称之为中国善文化发源地、三贤故里。

历史名人:

温何,西汉景帝时期太原祁人,中华温氏宗祠最著名的堂号太原堂始祖。祖父温疥,史书上最早记载的温姓著名人物。汉初人,因随刘邦征战有功,被封为惸侯。汉王四年,在成皋之战中,破曹咎军。后担任燕相。公元前144年,由河南温县携全家落居祁县,世代以太原堂为号。据史料记载温何到祁县后先居住任当时古县之东南某村.后迁至祁县现在的修善村。《汉书》载:温疥,汉王四年,在成皋之战中,以燕将军从,破曹咎军。为燕相,告燕王荼反,封惸侯。温何之后望族,后裔遂以太原为郡号。逐渐以祁县形成望族,成为中国古代十大名门望族。

温序(?-30),字次房,太原祁人,东汉将领,曾任州从事。 据《后汉书·独行传·温序》载,温序为隗嚣将所拘劫,令使从己,序不从,嚣将赐之剑,使自裁。"序受剑,衔须于口,顾左右曰:'既为贼所迫杀,无令须污土。'遂伏剑而死。"后以"温序须"为慷慨就义的典实。

温寿,东汉初期太原祁人,邹平侯相,护羌校尉温序长子,在父亲去世后汉光武帝刘秀任命为“邹平侯相”。正在任职期间的温寿一天夜里突然梦见父亲温序来到身边告他说“久客思故乡”,他想回到自已的家乡。温序托梦给温寿“久客思故乡”的故事,后世人缩为成语“温序思归”流传千古,成为人们思念故乡魂牵梦绕的典故

温恕,东汉太原祁人,官至涿郡太守。其祖温序,汉光武帝时待御史,护羌校尉,当巡视至襄武时被劫持,拒绝劝降衔须自刎。温恕年岁不太大,就病故于他任职的官府,当时他的儿子温恢刚刚十五岁,护送他的灵柩回祁县老家安葬。《三国志·卷十五·魏书十五》:“温恢字曼基,太原祁人也。父恕,为涿郡太守,卒。”

王殷,太原王霸长子。东汉时任中山太守(一说云中太守),食邑祁县而居焉,其后裔称太原王氏祁县分支。娶沈氏。王殷落居祁县后生亥,亥生岱,岱生卓,卓生述,述生允、隗、懋三子。王懋东汉时官至恃中,幽州剌史。王殷四世孙之王述的长子王允最早定居祁县修善村。祁县王氏陆续又分支乌丸支、文中子支、河东支等,后代子孙遍布大江南北。其二十六世孙为中华三槐堂王氏始祖王言,是我国当今王姓各堂中子孙繁衍最大的一支。

王亥,字子渊。东汉时期太原祁人(今祁县),文人学者,教育家,抱经不仕,征召不就,躬耕居于祁县,著书立,教授乡里,深为当世(地)所推敬。娶令狐氏之女。

王卓(?—137年),字仲远,东汉太原祁人,拜汉顺帝首辅宰相司空,尝封邑猗氏并著籍于河东郡。曾祖殷,中山太守,始居祁邑。据《太原王氏通谱》可见为太原王氏中祁县王氏世系第四世。

王述,东汉,文人学者,克播前列,著《春秋义疏》,府辟不就,《宰相世系表》为文中子世家。生三子:隗、懋、允,后世列代历朝出宰相将军,深影响中国历史,尤其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

王允(137-192)字子师,东汉太原祁人,拜汉献帝首辅宰相司徒、尚书令,录尚书事、总朝政。以与吕布合谋杀董卓而名著史册。董卓死后,王允主持朝政,颇自独断,未能及时采取妥善措施,分化瓦解或安抚董卓的旧部。结果被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率兵全围,在长安遇害。两个儿子及宗室十余人也被诛杀。汉献帝迁都许县后,念及王允忠节,予以改葬,派虎贲中郎将奉策吊祭,赠本官印绶,封王允孙王黑为安乐亭侯,食三百户。

温恢(178年—223年),字曼基,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拜魏文帝首辅宰相侍中,追封关内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中曹操所属的重要谋臣和地方官。举荐贤能,招揽人才,出谋献策,为曹操统一北方的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生。魏文帝时官至侍中,魏晋侍中直接参与朝政,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文帝黄初四年(223年),凉州刺史张既病卒,温恢被任为凉州刺史, 持节领护羌校尉,于上任道中病卒。文帝为之深为惋惜,特下诏悼念他。

王凌(172一251),字彦云,三国魏太原祁人,拜魏齐王首辅宰相司空、太尉,封南乡侯。东汉司徒王允从子。正治初年,任征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正始二年(241年),在芍陂大战击败吴将全琮,全琮撤退。进封南乡侯,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又于正始九年(248年)升任司空。嘉平元年(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大将军曹爽被处死,司马氏掌握魏国大权。王凌则升任太尉,假节钺。

王广(?—251),字公渊,三国时魏国太原祁人,文人学者,哲学家,东汉司徒王允侄孙,魏宰相太尉王凌之子。王广有志尚学,曾官至尚书。有才学,名重当时。与傅嘏等论才性同异,认为“才”(才能)与“性”(操行)是不一致的。在才性“四本论”中,主张(才性离),和李丰同为离异派。《魏志》曰:会论才性同异,传于世。四本者,言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也。尚书傅嘏论同,中书令李丰论异,侍郎钟会论合,屯骑校尉王广论离。 

王明山(?—251),名王金虎,明山为字。三国时魏国太原祁人,书法家。魏太尉王凌少子也。东汉司徒王允侄孙,魏宰相太尉王凌幼子。曹魏时很有名,擅长书法,多才多艺。时人得到他的书法作品,都作为书写的效法范本。据《三国志魏书王凌传注》:“最知名,善书,多技艺,人得其书,皆以为法。”据清朝倪涛《六艺之一录》、唐朝张彦远《法书要录》和《中华书法家篆刻大词典》统计,其中三国时期书法家约47人,其中魏国有26位。王明山是魏国书法家河东地区(概指今山西省)仅有两位书法家之一,另一位是卫觊(河东安邑人,今山西夏县)。

注:祁县修善村历史名人武殿旺整理。


点击以下阅读全文查看更多祁县文化信息。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