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圆月耀天心 | 视频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视频:一轮明月  一生传奇


林语堂说:“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

张爱玲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赵朴初评他是“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俞平伯曾如是说:“李先生的确做一样像一样: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风流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

又岂止“像”,活脱脱就“是”。样样都能从一个“真”(真性情、真学识、真才具)字中抽绎出人之为人的神韵——

是真公子自翩翩、

是真名士自风流、

是真高僧自庄重。


年轻时的李叔同颇有些杜牧的风范,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亦正是他的写照。

由于出身富贵人家,他可谓少不更事,

与一帮诗友文朋吟风弄月,游山玩水,

混迹于烟花艺馆之地,留下几多风流韵事。

成家立业之后的李叔同心境为之一变,

大彻大悟,厌倦红尘。

38岁的他离开这繁华世界,

从此,

世间再无那个惊才绝艳,

会作诗、会填词、会书法、会作画、会篆刻、又会音乐、会戏剧、会话剧……的李叔同

……


他的生平有许多亮点,只待有心人去发掘,

在景仰中或有心如澡雪之感,

于惕历自省之余获得一份清明。


他的学生丰子恺曾经这样说:他怎么由艺术升华到宗教呢?

当时人都诧异,以为李先生受了什么刺激,忽然“遁入空门”了。我却能理解他的心,我认为他的出家是当然的。

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

物质生活就是衣食。

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

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


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尊荣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这也是一种人生观。抱这样的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

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里头。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他们把全力贡献于学问的研究,把全心寄托于文艺的创作和欣赏。这样的人,在世间也很多,即所谓“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

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很大,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上三层楼去。这就是宗教徒了。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他们以为财产子孙都是身外之物,学术文艺都是暂时的美景,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的存在。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这才能满足他们的“人生欲”。这就是宗教徒。

世间就不过这三种人。


虽用三层楼为比喻,但并非必须从第一层到第二层,然后得到第三层。有很多人,从第一层直上第三层,并不需要在第二层勾留。还有许多人连第一层也不住,一口气跑上三层楼。

不过我们的弘一法师,是一层一层的走上去的。弘一法师的“人生欲”非常之强!他的做人,一定要做得彻底。

他早年对母尽孝,对妻子尽爱,安住在第一层楼中。

中年专心研究艺术,发挥多方面的天才,便是迁居在二层楼了。

强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满足于二层楼,于是爬上三层楼去,做和尚,修净土,研戒律,这是当然的事,毫不足怪的。


做人好比喝酒;酒量小的,喝一杯花雕酒已经醉了,酒量大的,喝花雕嫌淡,必须喝高粱酒才能过瘾。文艺好比是花雕,宗教好比是高梁。

弘一法师酒量很大,喝花雕不能过瘾,必须喝高粱。我们酒量很小,只能喝花雕,难得喝一口高梁而已。但喝花雕的人,颇能理解喝高梁者的心。故我对于弘一法师的由艺术升华到宗教,一向认为当然,毫不足怪的。

艺术的最高点与宗教相接近。二层楼的扶梯的最后顶点就是三层楼,所以弘一法师由艺术升华到宗教,是必然的事。

我想,丰子恺应该是最了解他的老师的吧。


圆寂前夕写下的“悲欣交集”的帖子


圆寂前,

他嘱咐弟子在火化遗体之后,

记得在骨灰坛的架子下面放一钵清水,

以免将路过的虫蚁烫死。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