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正确使用姿势(一)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有一个小朋友的作文这样写到:“我的家有爸爸妈妈和我三个人,每天早上一出门,我们三人就分道扬镳,各奔前程,晚上又殊途同归。爸爸是建筑师,每天在工地上指手画脚;妈妈是售货员,每天在商店里来者不拒;我是学生,每天在教室里呆若木鸡。我的家三个成员臭气相投,家中一团和气。但我成绩不好的时候,爸爸也同室操戈,心狠手辣地揍得我五体投地,妈妈在一旁袖手旁观,从不见义勇为。”


估计读者一定会哑然失笑,作文中尽管用了许多成语,但基本属于乱用和误用。



成语是汉语的一大特色,它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其来源往往是古代的经典诗文、历史故事等。成语一共有5万多条,其中大半是四字格式。成语的意思精辟,极富表达力,在日常行文中,适当地运用成语,能让人觉得文采斐然。但如果对成语的意思一知半解,导致错用,则又会显得学养不够。现在,大雄就为大家梳理一下日常行文中常见的一些成语误用的现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豆蔻年华


这个成语来自于唐代诗人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意思是十三四岁的少女,娉娉袅袅的,正象农历二月初的豆蔻,含苞待放。


例句1:


“正值豆蔻年华的少年学子,坐在教室里摇头晃脑地背诵《论语》。”


上述例句,对性别用错,本成语只能用于对少女的描写,不能用于少男,也不能男女合称,可以改用“风华正茂”。


例句2:


“小茜和小丽一样是冰壶队的主力,正值28岁的豆蔻年华。”


上述例句年龄用错,28岁还用豆蔻年华,令人啼笑皆非,或许可以说“正值28岁的当打之年。”




粉墨登场


这个成语初意是化妆后登台表演,语出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期间粉墨登场,丹青变相,铜琶铁板,大江东高调凌云。”后来更多比喻坏人登上政治舞台,含贬义。其重点在“粉墨”二字,即演员要化妆成戏中人物,因而引申为坏人乔装成好人登上政治舞台,它与简单的登台有着截然不同的感情色彩。


例句1:


“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群星璀璨,政界、商界、艺术界的大师级人物穿着礼服,粉墨登场。”


上述例句到底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对这些大师是贬还是褒?不如改为“隆重登场”。


例句2:


“在万众翘首期盼中,,大部制粉墨登场。”


看来写这句话的人是反对大部制的。应该说“大部制顺利出台”。





耳濡目染


此成语源自韩愈的《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后多作“耳濡目染”。其本意是耳朵听得多了,眼睛看得多了,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影响。这个成语有三个义素,一是耳朵听到,二是眼睛看到,三是因此而受到影响,三者缺一不可。


例句1:


“一损俱损的裙带风,在反腐败斗争中历来被称为拔出萝卜带出泥的现象,对老百姓来说,是早已耳濡目染的,也是深恶痛绝的。”


老百姓既然深恶痛觉,又怎会深受其影响呢?改用“耳闻目睹”是合适的。


例句2:


“这台戏呈现了一部人物群像:从耳濡目染的才旦卓玛,到默默无闻的新兵,从铮铮铁骨的豪情男儿,到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


与默默无闻相对应的应该是“鼎鼎大名”,和“濡染”毫不相干。

我们来看一句正确运用的例句:


“曾经看过许多旧书,是的确的,为了教书,至今也还在看。因此耳濡目染,影响到所做的白话上,常不免流露出它的字句、体格来。”(鲁迅《坟》)





济济一堂


语出清代归庄《静观楼讲义序》:“今也名贤秀士济济一堂,大义正言洋洋盈耳。”“济济”是人多气势大的意思,此成语表示许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也可形容人很多的样子,但不能用于形容事物很多,不恰当地扩大成语的使用范围。


例句1:


“元宵节庙会上,各地的奇瓜异果、特色小吃济济一堂,市民大饱口福。”


例句2:


“在扬州举办的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上,来自世界四大洲13条运河的40多个运河城市,济济一堂。”


上述例句均将仅限用于人群的语义不当扩大为形容事物,前一句可改为“玲琅满目”,后一句可改用“齐聚一处”。




投稿作者

陈立雄


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

现担任秦汉胡同学术事业部经理。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