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四大宰相系列之姚崇篇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文/历史崔


上一集历史崔讲了,唐睿宗的第三个儿子李隆基,,结交了一些在官场上不如意的士子,其中最有名,也是对他帮助最大的,是刘幽求。


这是一位来自河北武强的读书人,却因为没有背景,在做官的路上,辗转了三十年,遇到李隆基之前,依旧只是一位县尉。


刘幽求是有才华的,他接手李隆基的烂摊子后,梳理了整个情报网络,把拉拢的对象,圈定在两个范围,一个是皇帝的贴身侍卫万骑,一个是出入皇宫的官吏。


最重要的有五个人,他们分别是万骑将领葛福顺、陈玄礼和李仙凫,皇宫方面,招募的是钟绍京和王崇晔。


刘幽求的一生,,一次是由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合发动,,剩下的是一次不成功的预谋,被太平公主知道后,刘幽求被贬往广东。


等到再回京城,李隆基已经打败太平公主,幽禁父亲李旦,掌握了最高权力。


从武则天后期到唐玄宗前期,因为领导人经常更换,甚至闹矛盾,动手打架更是家常便饭,严重打击了官吏们的工作积极性,现在整个国家都是李隆基的了,他要整顿官场,首先需要找一批好帮手。


第一个被李隆基认可的,是今天历史崔故事的主角,名字叫姚崇。


聊下面的话题前,先熟悉下前面的章节:


1、李隆基得到皇位最倚重的参谋刘幽求


2、李隆基排行老三,为什么能成为皇帝


喝,哈,嘿


在河南的硖石县,有一个与世隔绝的小村庄,这里有农田有庄家,在村庄的外面,有一道城墙,围着村子,整个绕了一圈,东南西北,还有几个放哨的据点,在村头,立着一块碑牌,上面三个大字:姚家庄。


在村口,有一个练武的广场,刚才听到的喊叫声,就来自那里。




姚家人世代习武,打从姚老太爷的祖辈起,就是朝廷中的武将,有的做过南朝的征东将军,有的在隋朝还是刺史。


村庄的创立者姚老太爷,他的本名叫姚懿。


隋朝的时候,曾经是硖州的将军,公元617年,李渊占领了长安,由李世民亲自出面,说服姚懿,投靠了李家军,从此随着李世民,打过刘武周、征讨过王世充和窦建德,也算是战功赫赫。


可惜,李家内乱,李渊的几个儿子,谁都看不惯,都想自己做老大,,带着亲信部下,回到了硖州,在这一片小山谷内,安定了下来。


姚老太爷总共有三个媳妇,一个张氏,一个李氏,生了九个儿子,到了六十岁左右,两个老婆都去世了,无奈又娶了一个刘氏。


老太爷一生戎马,早起练功,晚上看书,一天没落下过,身体保持的很好,六十岁娶的媳妇,怀了两个孩子,第一个出生的,取名为元崇,字元之,老二叫元景。


姚崇是后来改的名。


老来得子,老爷子应该很宝贝这个小家伙,但是姚崇的童年,父亲陪伴自己的时间,却很少。


在姚懿与世隔绝,享受人生的这段日子里,天下已经大变样了,李渊建立唐朝后,李世民得到皇位,经过二十年的建设,老的生活,已经能吃饱饭,有房子住了,李世民死后,李治接替了皇帝的工作。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姚懿被征召,重新进入官场。


先是封为忠武将军,后来是硖州刺史,直到公元661年,从河南来到四川,担任嶲州都督,崔下面一堵城墙的这个字,读xi,用在地名里比较多,嶲州,大概的位置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区。


去了一年,就死了,当时姚崇十岁。


姚崇继承家族传统,从小练武,直到二十岁,才开始请私塾老师,学习文化课,因为是开国功臣的子女,可以享受特殊照顾,姚崇没几年就高考,进入了官场,此后更是通过武举人考试,进入军界。


姚崇是军人世家,老爷子近乎变态的作息规律,帮助姚崇很快适应了军人生活,并且一步步,走到了兵部郎中的位置。


这是一个有前途的年轻人。


真正被当时的老板,武则天看中,并且欣赏他的能力,还是在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的叛乱。


这场叛乱,由武则天亲自过问,每天都要了解,来自战区的情报,而负责收集情报,并加以整理的,就是这位四十五的姚崇。


姚崇在情报之外,还加上了自己的战况分析。




你是月薪2000,还是20000,打开你的文案,一看就可以明白,而姚崇上交的文案,就是两万的总监做的,武则天很欣赏姚崇的报告,事后,就顶替他的上司,做了兵部的侍郎。


契丹叛乱结束后,武则天亲自邀请姚崇,进入政事堂,担任宰相,官位是中书侍郎,同时兼任相王李旦的长史。


这是公元700年前后,发生的事情。


但是大环境不好,朝廷内外,各种势力的斗争很复杂,武家的,李家的,宰相老臣等等。


姚崇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于是以母亲年老,需要回家照顾的理由,向武则天提交了辞呈。


官不想当了,回老家做一个土皇帝,还能享几年清福。


武则天退回了他的辞职信,皇帝年纪虽然大了,外面的环境凶险,她还是清楚的,所以更需要这帮老臣,。


既然不想在京城待,那去就边境,一可以避风头,二呢也能防着吐蕃、,入侵中原。


姚崇的新工作,是灵武道行军大总管,办公室在宁夏,走之前,推荐刑部尚书张柬之,担任宰相。


老姚是武则天一手提拔的,据说在张柬之的神龙革命后,武则天从迎仙宫,搬到了上阳宫,所有人都在为新皇登基,改朝换代,努力高兴的时候,只有姚崇是哭的。


他是神龙革命最初的参与者,得到了一个永久的爵位,梁县侯,有长期饭票了,,继续在地方,担任刺史。


这是一个聪明的做法,武则天退位了,长安的斗争,却更加激烈,退出来,看清楚形势再说。


五十来岁的姚崇,也是老谋深算。


之后,在亳州、宋州、常州、越州、许州,五个地方,担任刺史,每年上班,都和赶集似的,屁股还没坐热,又要换地方了。


到了公元710年,,姚崇又一次回到了长安,而这一次,安排给他的工作,很重要:中书令兼兵部尚书。


这是中书省的最高长官,在这段时间里,姚崇和李隆基接上了头。


因为建议太平公主移居洛阳,在中书令上,只待了一年,就被贬到河南的申州,做刺史。




姚崇和李隆基的关系不错,太平公主四处打压李隆基,两边都在寻找盟友,而姚崇的办公室,从河南的申州,到江苏的扬州,再到安徽的淮南,最后回到陕西,在同州,做刺史。


公元713年,太平公主,李旦被囚禁,唐朝几个老大轮流做庄的年代,结束了,现在的统治者,只有一个,那就是李隆基。


,搞对抗,近十年了,李隆基一直在阴谋中生活,现在忽然要自己治理江山了,心里也没底,于是打算招募一批老臣,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姚崇。


在同州,两人见面了,这是大老板对于CEO的一次面试,老姚的回答很出色,面试材料记载到了史书上,概括起来,是十点,简称“十事要说”。


主要分成三个部分,改善现金流,让老过好日子;裁员,整顿吏治,让的重拾积极性,混吃混合的就不要了;既往不咎,原先投靠太平公主的,只要没犯大错误,就不追究了,稳定局势。


建议里面,让老过上好日子,是关键,水能载舟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边关上的战争,能不打,尽量就不要打了,防御为主,减少赋税,重新选拔一批官员,帮助老,搞好生产。


之后,姚崇正式上任总经理,官拜兵部尚书、中书令,封梁国公。


当上大官了,而且还是百官之首,那就要做个榜样,姚崇榜样作用的地方,在三个字:不信邪。


公元716年,在山东爆发连续干旱,比干旱更可怕的,是蝗灾。


祖辈相传的谚语里,有“旱极而蝗”的说法。


一个蝗虫不可怕,蝗灾能够形成,都是铺天盖地,个人根本没办法阻止,在古代,蝗虫,也叫蝗神,认为这是上天给大家的惩罚。


老天给的灾难,第一个受到冲击的,当然是自称上天儿子的皇帝。


灾难越大,皇帝的德行就越差,老子看不惯儿子,才发了这么大的灾难,来惩罚大家。


皇帝着急,作为二把手的姚崇,当然需要想办法,解决在山东的蝗灾。


姚崇在姚家庄,待过好几年,灭蝗虫的方法,也知道,就是烧,晚上放火,烧完就地掩埋。


这方法,老也知道,但是他们不敢,这是神仙,蝗神么,老天给的惩罚,忍忍就过去了,万一越烧越多咋办。




我们对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了恐惧,不仅老怕,的也怕,命令下达一个星期了,还是没动静,,皇帝也觉得不妥:姚老,要不这事就算了,让他吃,吃完或许就好了。


姚崇不乐意,他很坚持,还立了军令状,如果上天有惩罚,自己以死谢罪。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只能继续烧,姚崇还把御史,全派出去了,督导治理蝗灾。


有的,就是不愿意,反抗咋办?


好办,给最后通知,不烧,丢官。


可能是姚崇的官,实在太忙了,和狄仁杰一样,后院起火,老子英雄,儿不一定是好汉,因为姚崇的职位很高,许多来求官的,求办事的,都找到了他的儿子,久而久之,儿子贪污的名声,就传出去了。


姚崇是个大地主,钱财看的很淡,估计儿子享受的,是被人捧的感觉,所以也没怪他,甚至为了他,还向皇帝求情。


不过儿子出来后,姚崇就打算辞官了,走之前,又推荐了个宰相,他的名字,叫宋璟。


公元721年,姚崇病逝。


-------------完---------------


谢谢转载、分享


我的私人微信:289950983


关注“中国历史名人”公众号:lishi_cui


【中国历史名人】系头条号签约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