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品论 | 赵云与《周易》之二——博士郑玄和Boss郑玄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点击蓝色字关注 三国艺苑

 

首先对郑玄作一个简短的介绍。他是汉末经学泰斗,根据我的不完全统计,他有名有姓有记载的徒弟恐怕是两汉第一,比他的老师马融还要多。说到马融就不得不说马融的另外一个徒弟,也就是郑玄的师兄卢植。卢植有两个更出名的徒弟,分别是刘备和公孙瓒。所以可以说刘备是郑玄的师侄,而且据刘备所说郑玄还亲自指导过他。

说到刘备和公孙瓒,就不难发现赵云跟郑玄其实是一路人。这只是故事的一部分,而故事的另一半,很可能与赵云投奔公孙瓒有着直接关系。赵云放弃投奔冀州牧袁绍而投奔公孙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无论是袁绍取冀州的无耻行径,还是赵云所说的仁政所在,或许都是原因之一,但至少在郑玄看来,都不是最重要的原因。让赵云加入,从而扭转河北的局势,其实早在郑玄的计划当中。

赵云是在常山国的官吏的支持下率领义从吏兵投奔公孙瓒的,而根据严耕望的《两汉太守刺史表》,初平二年的时候的的常山相应该是孙瑾,同时还有两位常山掾,分别是张逸和张瓒。孙瑾和张瓒在历史上的记载只有一条,但张逸则是很不简单的一个人,关于张逸的记载,恐怕比赵云还要多。张逸是郑玄的得意门生,而且是非常活跃的门生,在《郑志》中,张逸的语录条目仅次于赵商。(《郑志》是记录郑玄和他的弟子语录的书,类似于《论语》,而《郑志》更偏向于学术讨论。)张逸在郑玄众多徒弟中还是很特殊的一位,郑玄很喜欢这个徒弟,甚至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这条线再次把赵云和郑玄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从第一部分我们得知,赵云熟悉《周易》,而张逸作为郑玄的高徒,在常山的学术地位是数一数二的,“出身望族”的赵云跟张逸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必然不少。人与人之间的认识是相互的,张逸也看出赵云正是那个可以克定祸乱的人,在郑玄的指示下,在张逸的主导下,常山国一致决定把义从吏兵交给赵云,让赵云投奔郑玄的师侄,也是当时河北唯一能对抗袁绍的公孙瓒。张逸这样做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因为公孙瓒的势力最南只到了安平,而常山已在袁绍的控制之下。所以张逸、孙瑾、张瓒不久就被袁绍解雇,这也就是《英雄纪》里面称他们为“故常山相、掾”的原因。

仅仅靠刘备、公孙瓒、张逸这几条线就把郑玄捧到Boss的地位还是稍显证据不足,我们不妨看看郑玄的朋友和弟子的情况。

在对抗袁绍和曹操的联盟中,袁术、公孙瓒和陶谦是最强大的诸侯,刘备和孔融则是准诸侯级别。其中袁术与郑玄的关系最疏远,非要找一条关系的话,只能说说袁术的叔父袁隗曾经征召过郑玄,并且被郑玄干脆地拒绝了。后来袁术因借粮事件与陶谦翻脸,之后再也没有合作过。剩下的陶谦、孔融、刘备和公孙瓒都是和郑玄很亲密的人。刘备和公孙瓒与郑玄的关系之前说了,这里简单说说陶谦和孔融。

北海是黄巾贼寇很严重的地方,北海相孔融也是董卓特意派来背锅的,孔融也因此一见郑玄误终身。就说一件事,孔融把北海的一个乡改名做郑公乡,这跟某位C罗脑残粉把自己名字改成C罗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了。可惜北海这个地方实在没法呆,郑玄先是跑到不其山,但山里的生活条件太差,还是没法呆,于是郑玄投奔了徐州刺史陶谦。(《后汉书》这里应该错了,陶谦比较可能还是徐州刺史。)

。徐州刺史陶谦、前杨州刺史周干、琅邪相阴德、东海相刘馗、彭城相汲廉、北海相孔融、沛相袁忠、泰山太守应劭、汝南太守徐璆、前九江太守服虔、博士郑玄联名写信给行车骑将军朱儁希望他能出任太师。当初陶谦上表推荐朱儁行车骑将军其实已经是对袁绍阵营的公开挑衅,因为袁绍当时正是自称的行车骑将军。这次陶谦和郑玄组织自己阵营中的各位同僚怂恿朱儁当太师,虽然没有取得实质性效果,但也是一次很好的站队测试。

首先说说在两大阵营斗争中一直扮演小角色的应劭,他也是个著名学者,跟郑玄应该有不少共同语言,现在站在陶谦、郑玄这一方,但在曹嵩死后反水,郑玄与他的故事还会继续,所以以后再说。

服虔在《后汉书》中也是一个小人物,只有一个很短的传记。但在《世说新语》里面,服虔有着很多的故事,其中就有与郑玄的佳话。某天郑玄和服虔不期而遇,很快就聊到了学术,服虔最熟《春秋》,郑玄已经开始了对《春秋》的注解,于是他们就聊起《春秋》。郑玄与服虔在这方面很多想法都是一样的,于是郑玄愿意把现有的注解交给服虔,让他完成余下的部分。。

看完了郑玄的朋友,再看看郑玄的弟子。郑玄的弟子后来部分投靠了袁绍,还有很多最终都在曹魏当官,但在郑玄被袁绍俘获之前,投靠袁绍或者曹操则是一个也没有。

,他们先后跟随刘备,这背后自然是郑玄操纵着。孙乾就是郑玄推荐给刘备的,而刘琰跟随刘备的时间,正是刘备“周旋陈元方、郑康成间”的时候。再举多两个例子。崔琰虽然后来效力袁绍,但这都发生在袁绍当上大将军,郑玄被袁绍控制的时候。在郑玄在徐州和青州期间,崔琰虽然没有紧随郑玄左右,但活动范围都在陶谦、刘备、袁术的势力范围内。另一位徒弟国渊则避乱辽东,国渊也不是盲目地到处逃,是因为邴原在辽东,而邴原是被孔融举的孝廉,孔融跟郑玄的关系之前说过了。

正在郑玄与他的弟子们为联盟不断奋斗的时候,一个悲剧发生了,初平四年,公孙瓒破擒刘虞,人心尽失。虽然军事力量的对比没有瞬间处于劣势,但决定河北局势的始终是仁政所在。赵云托以兄丧,暂时归隐常山。超级名将的离开产生了一石激起千层浪般的影响。全凭赵云等人奋战才守住平原的刘备离开了青州,投奔了陶谦。最激动的还不是他们,而是郑玄的徒弟张逸,张逸痛骂公孙瓒,然后。(《英雄纪》中看不出他是的,但我也找不到公孙瓒杀他们的理由。张逸不想死的话,完全可以不死的,离开公孙瓒即可。所以张逸应该是的。)

正如赵云、刘备、张逸所料,公孙瓒很快就丢失了冀州,袁绍的势力与青州仅一河之隔,于是派袁谭兵青州,准备揪出那个一直在幕后和他作对的人。搞学术、搞关系郑玄是老手,而搞军事郑玄也不能说是新手,相对师兄卢植,他应该说是一窍不通。但出于与孔融的同盟关系,郑玄还是出了老本,派出了儿子郑益恩帮助孔融抵御袁谭。结果郑益恩没帮上多大的忙,反而连性命也搭进去了。

建安元年是陶谦联盟几乎被完全摧毁的一年。此时陶谦早已去世,刘备在这年丢了徐州,在年底投奔了曹操。孔融在这年丢了青州,也进入了曹操操控的朝廷。郑玄则被袁绍掳回了河北。

在河北应劭再次出场。这里我们来做一段文言文解读。

《后汉书 郑玄传》:时汝南应劭亦归于绍,因自赞曰:“故泰山太守应中远.北面称弟子何如?”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回、赐之徒不称官阀。”劭有惭色。

首先这里科普一下为何《后汉书》写泰山郡的时候都写“太山郡”,原因是范晔父亲叫范泰,为了避讳才这样写,不能理解为泰山郡和太山郡都是正确的叫法,跟“扬州”和“杨州”,还有“丹阳”和“丹杨”不同。

毫无疑问郑玄是看不起投敌的应劭的,郑玄觉得谈学术,谈师徒关系的时候不应该称官名,但称官名的是袁绍,不是应劭,为何有惭色是应劭呢?我认为这与泰山太守这个官职有关。泰山郡地属兖州,在曹嵩事件发生的时候是曹操的管辖范围。但泰山郡是兖州伸出去的一部分,与徐州和青州的州治下邳和济南反而更近,这就让原本在陶谦阵营应劭处于两难的境地。在曹操与陶谦的战争中,应劭为了两边都不得罪,投奔了袁绍。

郑玄在河北的这几年,也是他人生最后的这几年,是十分苦闷的,但并不遗憾,因为他见到了最终改变天下格局的那个人,在张逸口中听了无数次却始终没能见到一面的那个人。赵云在回到常山办完兄长的丧事(丧兄只需服丧一年),不久之后就来到了邺城。赵云最熟悉的是《周易》,而郑玄在河北期间完成了他人生最后的一部经学著作,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周易>郑康成注》(这部著作流传至今,想要的可以找楼主要),我认为这绝非巧合,这部著作就像是郑玄送给这位年轻人最后的礼物,以后的事实证明赵云绝对没有辜负郑玄的期望。郑玄在建安元年六月病逝,赵云也在这年离开袁绍,跟随刘备投奔了刘表。郑玄这一生,至少在经学方面,恐怕是没有什么遗憾的。而赵云承载着张逸和郑玄的寄托,继续着他传奇的人生。


三国艺苑官方网站:www.sanguocn.com

三国艺苑微信公众号:sanguo-yiyuan

三国艺苑微博:@三国艺苑


观三国历史,品三国余韵,尽在三国艺苑


三国艺苑手机客户端

三国艺苑微信公众号

三国艺苑官方微博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