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方言8级教材《红楼梦》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红楼梦》是一部世界级名著,也是“京味”小说的开山之作,为北京话赢得无限风光,让北京话正式登上了长篇小说舞台,文字多是用北京话来表述的,用北京方言生动的塑造了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


看过《红楼梦》的北京人对小说会有一种特殊的亲近感,浓浓的京味儿,京腔京韵,贴近北京人的生活。


虽然曹雪芹13岁前在南京和扬州生活过,但《红楼梦》整部小说的语言主体,却是道地的北京话。


北京话中特别讲究重音和轻声,轻重音不同,意义也不同。小说中贾珍称“大爷”、贾琏称“二爷”、贾宝玉称“小爷”,重音在“爷”字上,即表示他们的排行。


北京话的“儿化音”出现较多。《红楼梦》中从人物命名到日常用语大量运用“儿化音”。例如,四儿、五儿、金钏儿、玉钏儿、万儿、平儿、莺儿……又如,昨儿、今儿、念心儿、家生子儿、人牙儿……可以说不胜枚举。


北京话中吸收了少数民族语言。《红楼梦》里常见的“累掯”、“偏了”、“待见”、“丧谤”、“牙碜”、“作死”、“撺掇”、“送鲜”、“乜斜”、“撕掳”、“打旋磨儿”、“孤拐”、“嬷嬷”、“狼犺”……这些词语使北京话生动而鲜活。


曹雪芹大量接触普通和底层北京的生活,熟悉北京方言,所以在《红楼梦》中很容易找到很多北京口语词。


【猴】第十五回:宝玉听说,便凤姐身上立刻要牌,说:“好姐姐,给出牌子来,叫他们要东西去。”


北京人将名词的“猴”转化为动词或形容词,诸如常见的“猴儿巴踢”、“猴了巴叽”、“猴儿精”、“猴烦”、“猴儿手里抠不出一个枣来”等等。表现了宝玉急迫的心情。


【乜斜】第八回:黛玉因问宝玉道:“你走不走?”宝玉乜斜倦眼道:“你要走,我和你一同走”


“乜斜”意思是眼睛眯成缝,斜着看,可能是不尊重对方,可能是困倦。“斜”要轻读。



【偏了】第十四回:凤姐才吃饭,见他们来了,便笑道:“好长腿子,快上来罢。”宝玉道:“我们偏了。”


“偏了”是老北京客气话,意思是吃过了。

【揉搓】第十五回:凤姐道:“我乏的身子上生疼,还搁的住揉搓。你放心罢,今儿才领了纸裱糊去了,他们该要的还等叫去呢,可不傻了?”


“揉搓”本是洗衣物的动作,这里用来形容宝玉纠缠凤姐过多。


【有一搭没一搭】第十九回:黛玉也倒下,用手帕子盖上脸。宝玉有一搭没一搭的说些鬼话,黛玉只不理。


“有一搭没一搭 ”是有话无话无所谓,可有可无的意思。


【待见】第二十一回:平儿只装着看不见……“难道图你受用一回,叫他知道了,又不待见我。”


“待见”,招人喜欢。北京话“见”字要轻声。


【撺掇】第二十二回:凤姐自里间忙出来插口道:“你这个人,就该老爷每日令你寸步不离方好。适才我忘了,为什么不当着老爷,撺掇叫你也作诗迷儿。若果如此,怕不得这会子正出汗呢。”


“撺掇”是鼓动怂恿干坏事的意思。掇字轻声。


【蹭】第二十三回:宝玉只得前去,一步挪不了三寸,蹭到这边来。


“蹭”:是走的极慢的意思,脚不离地。


【摸挲】第二十三回:王夫人挲着宝玉脖项说道:“前儿的药丸都吃完了?”


“摸挲”:是轻微抚摸的意思。


【牙碜】第四十六回:平儿方欲说话,只听山石后哈哈的笑道:“好个没脸的丫头,亏你也不怕牙碜!”


“牙碜”本指食物中有泥土,无法咀嚼,这里是话难听,无法接受的意思。


【作死】第五十二回:麝月忙拉开坠儿,按晴雯睡下,笑道:“才出了汗,又作死。等你好了,要打多少打不的?这会子闹什么!”


“作死”是过分闹腾找死的意思。“作”在老北京话中要读阴平。


【搁得住】第五十三回:贾母笑道:“你这里供着祖宗,忙的什么似的,那里搁得住我闹。”


“搁得住”就是禁得住。


【搁不住】第十五回:凤姐笑道:“便是他们作,也得要东西,搁不住我不给对牌是难的。”


“搁不住”是禁得住。


【老脸】第五十六回:你们那时后悔也迟了,就连你们素日的老脸也都丢了。


“老脸”是多年的面子,多指老年人的情面。


【清水下杂面】第五十六回:“你不用和我花马掉嘴的,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得见。见提着影戏人子上场,好歹别戳破这层窗户纸儿。”


“杂面”是绿豆面或其他杂粮与面粉一起做成的面条。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家把话说清楚不必藏着掖着。


【对过】第七十四回:一面又拉了待书进来。周瑞家的等人劝了一番。凤姐直待伏待探春睡下,方带着人往对过暖香坞来。


“对过”就是对面。


除了这些词语外,比如“一大趸儿”(第五十一回)、“一个衣包里爬出来的”(第七十七回)、“一个稿子”(第二十九回)、“一嘟噜”(第六十七回)、“一叠声”(第二十九回)、“人牙子”(第四十六回)、“九国贩骆驼”(第四十六回)、“下作黄子”(第四十回)、“牛心”(第八十四回)、“牛黄狗宝”(第六十五回)、“毛脚鸭”(第二十五回)、“拆鱼头”(第六十八回)、“借势儿”(第三十五回)、“打个花胡哨”(第三十五回)、“溜湫着眼儿”(第七回)、“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第六回)都是北京话中的“土语”。


还有比如京味土语中有一类词汇,专门形容那些小人得志的嘴脸或是专门“调三窝四”的家伙。例如现实生活中有一种人好不容易“捞”了一顶小官帽,于是便“仗着腰眼子”到处“红脖子粗筋”地“吆喝”,一旦遇到个小上司不是“嚼舌头”就是“花马掉嘴儿”地说些“着三不着四”的浑话。更有一种“浑球儿”,只会四处“挑事儿”,可一见到上司就“狗颠屁股儿”似的跟人家拉近乎,套交情……以上凡是打了引号的词语在《红楼梦》中都可以找到,而且都是形容一种劣等人物的心理和情态。


著名学者李辰冬说:以《红楼梦》的文字论,“北京话”给他一种不灭的光荣;然“北京话”也因他而永传不朽了。


您如果有时间不妨读读《红楼梦》,学习一下其中的北京方言土语。


注:此篇文章转发自“四九城”公众号,文中所提及观点不属于“方言与文化”公众号,所以这些观点仅供各位看官参考以及讨论哦!



欢迎投稿:i49ch@qq.com

四九城微博:“北京-四九城”

四九城微信平台(sjcher)

QQ群号:159364583

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关注四九城,欢迎您回家!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