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名老军医相聚扬州友好医院追忆40年前的流光岁月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40年前,75名军医集体转业到江苏油田邵伯总医院;今朝,60位老战友相聚扬州友好医院追忆流光岁月。







两张照片讲述“时间都去哪了”

时间都去哪了!一张照片记录的是40年前身穿军装的飒爽英姿,另一张是40年后重新聚首时的白发苍苍。两张照片讲述的是1976年7月江苏省军区独立二师医院75名医护人员及后勤工作人员整体转业邵伯油田的故事。

1

一段历史

75名军医转业江苏油田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随着以江苏为重点的石油勘探工作的不断进展,国家决定在苏北地区启动油田开发大会战。为保障来自四面八方的石油大军及家属的健康,石油勘探指挥部决定筹建一所职工医院。

1976年7月,江苏省军区独立二师医院75名医护人员及后勤工作人员整体转业江苏油田,在江苏油田机关驻地邵伯镇扎下根来。“我们看到的是一排木板房,简陋的桌椅,大片的荒地……”友好医院大外科主任,64岁的张业华回忆。4月,部队下了独立二师医院整体转业的命令,6月底医院所有人员及设备全部整装待发。7月1日,部队以最快的速度赶到邵伯油田机关驻地医院。可到达目的地,却看到如此荒芜的场景。





2

艰苦岁月

在木板房里接诊、开药

没有退路,只有坚持。

医护人员开始往木板房里搬运医疗设备,整理门诊桌椅,清洗消毒周围环境。张业华说:“刚到邵伯时,让当时在省城南京生活惯了的我们,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都有诸多不适应。”

当时正值盛夏,高温潮湿,蚊虫肆虐,病人也很多。医护人员却无暇顾及,就在木板房里接诊、开药,甚至做一台又一台的手术。除此,医护人员还要经常组织小分队,到油田开采前线为职工进行医疗服务。

“看到前线为国家开采石油的工人,不畏艰难,不怕辛苦,我们也深受鼓舞,也勇敢地在与恶劣环境斗争。”61岁的夏思华说,他是转业部队中最年轻的后勤工作人员。他以及医院里的男医生除了在医院里工作,有时还和油田职工,一起扛水泥、修路。“经常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冬天水杯底有点水,早上一提杯子,把子就掉了。”


3

条件改善

周围居民也慕名前来求医

一直到1978年,邵伯镇的江苏油田总医院才拆掉木板房,盖起了当时第一座门诊及住院部大楼。除了油田的职工,当地及周围居民,也慕名前来求医,当年省军区来的医护人员,有了新的工作阵地,技术水平也开始显现。

眼科主任陈维高也是当时的医护人员。他说,我们除了组织医疗队到一线井队为工人送医送药,在日常门诊,我们也认真钻研医疗技术。仅眼科,从40年前设立门诊,至今已接诊30万人次,开展眼科手术万余例。

1997年,眼科引进白内障小切口人工晶体植入技术。“当时做的第一例病人,是我的母亲。她特别信任我,想给我信心和力量。”最后,手术十分成功,这让陈维高坚定了不断提高自身及科室医疗技术的决心。后来,眼科又引进了先进的设备,至今已让数千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



4

战友相聚

40周年聚会来了60位战友

从1975年油田会战初期,独立师医院整体转业到油田,当年从部队转到油田的医护人员及后勤工作人员,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经历了二级甲等医院创建、整体改制等发展阶段,跨越了石油人辗转邵伯、洪泽和扬州三地的变迁。特别是2009年,因油田机关大本营已迁到扬州,江苏油田医院也从邵伯镇走进扬州市区,新开业扬州友好医院新院。

40年过去了,当年英姿勃发的军人,如今大都是白发苍苍、皱纹满面的老人。他们因为工作及家庭的变迁,有的离开扬州,去往全国各地。年纪最小的夏思华,刚刚从医院退休,他也才学会微信,为了40周年的相聚,他开始一个个寻找老战友。

经过几个月的寻找,除了5位去世的战友,有60位老战友昨天相聚在一起。他们在当年木板房医院的原址、如今的邵伯油田总医院追忆40年前的流光岁月。












图文提供:友好医院 戚红祥 蒋敏

编辑:潘月斌


小编每天也很辛苦哒,若是觉得不错,点个赞呗↓↓↓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