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会客厅 | 铁匠——这可能是扬州现存最古老的手工匠人,谁还记得有这些?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打铁是一门古老的手工技艺,并产生了以此为职业的铁匠。但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制作,铁匠的角色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去。


扬州德胜桥街曾有12家铁匠铺,还因此被称为“铁器一条街”。如今变成了销售扬州三把刀的一条街。


最古老的行当

 每逢阴历初五是高邮送桥镇赶集的日子。

   

70岁的张铁匠带着自己制作的锄、镐、菜刀、锅铲、门环和门插等,在路边临时摆个摊子做点小生意。作为所剩不多的老铁匠,很多人还习惯拿来用坏的农具,找他修理。在人们眼中,张铁匠是个性格沉闷甚至是有些刁钻怪异的人。

    

他的铺子距离镇上不远,只是一间破房子,屋子正中放个大火炉,炉边架一风箱,风箱一拉,风进火炉,炉膛内火苗直蹿。要锻打的铁器先在火炉中烧红,然后移到大铁墩上,用锤进行锻打,当当作响,火星四溅。

    

在锻打过程中,上手要凭目测不断翻动铁料,使之能将方铁打成圆铁棒或将粗铁棍打成细长铁棍。在这位老铁匠手中,坚硬的铁块能灵活地变成方、圆、长、扁、尖等各种形状。有时需要,还要把铁器放入水槽内,随着“吱啦”一声,一阵白烟倏然飘起,淬火完成。

    

张铁匠就这样一天到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张铁匠和他的铁匠铺。如今这个铁匠铺的设施也算是简易版本了。


而在扬州德胜桥街,每到旅游旺季,姜振华和妻子经营的姜记铁匠店常常要很晚才收工。

    

已是花甲之年的姜振华也曾是一名铁匠。“清朝末年时,我曾祖父就是一名铁匠。到了我爷爷这辈,便在得胜桥街上创办了‘姜记铁匠铺’,到现在我还保存着清乾隆年间的房契。”

    

“铁匠是市井生活中最古老的行当。”扬州非遗专家管世俊认为,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已经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上广泛使用铁器,并随着铁器的广泛运用,由青铜器时代逐渐进入铁器时代。千百年来,农村的铁匠都以制造农业生产工具为主,而城市的铁匠则以制作生活用具为主。铁匠的本事不仅是铸造铁器,还能将废铁融化、锤炼,制作出新的铁器用具。


姜记铁匠店经过改造,早已不复旧貌,妻子邱菊萍说这里曾是铁匠铺风箱的所在位置。以前,姜振华负责打铁,她负责拉风箱控制火候。

姜振华家至今还保存着过去打铁用的风箱


姜振华的妻子邱菊萍示范打铁的动作,铁墩子也是以前的旧物。


打铁的艰辛


人生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

    

打铁:日夜在炼炉旁忍受炎热,活着就如入地狱。撑船:船行风浪间,随时都有翻船丧命的危险。磨豆腐:三更睡五更起,做驴子的工作,得仅能糊口的小钱。三者中打铁位居第一位,可见其难度。所以打铁还用来表示和自己一起受过苦的人,形容关系紧密。

    

姜振华说,如果不是有亲身感受,真的很难想象铁匠的艰辛。


姜振华的铁匠店里还保存着以前的旧报纸,上面有对他们的报道。

    

铁匠一般都有一个自己的铁匠铺,有一座用来煅烧铁坯的火炉,在火炉的连接处有一个大的用手拉的风箱,主要用来控制火的温度和力度,一般称为掌控火候。火炉所用的燃料有木炭和煤炭,对木炭和煤炭的要求比较高,一百公斤煤炭中大约只有十来公斤煤可以用来打铁,能够打铁的炭叫铁炭,一个铁匠一般会带一到两个学徒,学徒的主要工作是用一把比自己师傅大出五六倍的大铁锤,帮助师傅把用来制作工具的被炉火烧熟了的铁毛坯打成所需的形状,在最后工具成形阶段就没有学徒的活了。

    

因为父亲去世早,12岁的姜振华便跟在爷爷后面学打铁。“过去以木建筑为主。其中木头的连接离不开铁质的枣核钉,而这也是我的第一件作品。”姜振华说,虽然枣核钉的长度仅10厘米左右,但却至少需要80锤才能锻造成型。对于一个十多岁的孩子而言,每天挥舞4斤重的锤子和15斤的大棒并非易事。“刚开始的一两年里,我手上的水泡就没断过。后来水泡倒是没了,可掌心的老茧硬得只能用牙咬。”

    

除了要付出重体力劳动外,热和脏更是姜振华对打铁的全部印象。姜振华说,收来的废铁要先在炉火中烧得通红,至少要达到上千度的温度才能取出来锻打,所以作坊里简直热得难以形容。“不光每年夏天是我们最难熬的时候,就连冬天也浑身湿透,甚至站的地面都会被汗水浇湿。”

    

“打铁时火星四溅,不是烫伤皮肤,就是烫坏衣服。”因为耳濡目染的缘故,妻子邱菊萍也学会了打铁。对此,她印象很深。


姜振华家四代都是专业铁匠


铁匠手艺面临失传


“在过去,打铁的收入还可以,就是太辛苦。后来出现了机器生产,同样的东西,价格差不多,但是机器生产的比手工做的更美观,一定程度上对我们造成了影响。”邱菊萍介绍,陪着丈夫打了十几年的铁之后,他们开始把重心放在开店上。

    

在他们转型的同时,扬州城区的铁匠铺也在慢慢地发生变迁。



因为太辛苦,姜振华的铁匠店早已转型,不再打铁。


旧时扬城的铁匠很多,遍布于老城区教场街的南牌楼、北牌楼、大东门和小东门等地。其中又以得胜桥一带最为集中,同在一条街上的铁匠铺就有12家之多,每家擅长打造的铁器品类各不相同。得胜桥街还因此被称为“铁器一条街”。

    

据了解,当时,得胜桥这条街上,每天,从早到晚,“但闻风箱呼啦哗啦响,铁锤叮当叮当敲。”每家店里火光熊熊,烟雾浓浓。

    

而今的得胜桥街,已经难觅铁匠的身影。在得胜桥巷尾不足数十米的地方,包括了姜记铁匠店,有刀剪店逾十家,经营着扬州最著名的“三把刀”。


姜振华家的老店旧貌


“离开了打铁生意我不知还能干点什么?”打铁是门比较费精力的手艺活儿,仅是打造一把菜刀,就需要十几道工序。随着年纪逐渐增大,精力越来越有限,而且打铁所取得的收入仅够维持基本的生活。张铁匠也曾考虑关闭了铁匠铺,但是担心生活会变的很单调而无味;其次年轻后生无人来学习这又脏又累的打铁手艺,张铁匠很担心打铁的手艺会在他这辈失传……

    

姜家四代都是专业铁匠 ,可到了姜振华儿子这一代,也没有人愿意再继承“姜记铁匠店”。对此夫妻俩有些无奈和惋惜,“我们年纪越来越大,也许铁匠这个技术就在我们这终止了。”(壹周刊记者/龙娟)


原创稿件,转载请联系壹周君授权。


本期编辑:龙娟


怡景花园房价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