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规模最大的一仗?它是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和夷陵之战兵力总和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历史迷聚集地,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西汉

东汉

三国

晋朝

十六国


作者:我方专栏作家南门太守

《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字数:2594字,阅读时间:约6分钟



三国规模最大的是哪一仗?不是赤壁之战,也不是官渡或夷陵之战。


汉末三国有著名的三大战役,分别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这其实是根据结果的重要性来说的,如果只看战争的规模,这三场战役还远远比不上另外的一场。


首先,来分析一下三国的三大战役。


一:官渡之战,曹军约3万,袁军12万


公元200年袁绍率军南下,在官渡与曹操的军队相持。《三国志》认为官渡前线对阵的双方兵力,袁绍有10多万人,曹操不足1万,曹军且伤兵占到十分之二三,这显然是不准确的。


袁绍的南下军团总兵力有10多万,具体来说大约12万人左右。其中步兵10万,骑兵1万多,还有北方少数民族雇佣兵约8000多人。从兵种上看,除步兵、骑兵外还有射声校尉营即弓箭兵部队,长水校尉即水军。


从史料中可以查到,在袁绍手下此时担任“师长”(校尉)的一级高级将领有:马延(步兵校尉)、韩定(越骑校尉)、王摩(越骑校尉)、睦元进(步兵校尉)、韩莒(屯骑校尉)、赵叡(越骑校尉)、蒋奇(步兵校尉)、荀谌(长水校尉)、高览(步兵校尉)、张郃(屯骑校尉)、韩荀(越骑校尉)、吕旷(射声校尉)、张觊(步兵校尉)。


另沮授、郭图、逢纪、颜良、文丑、淳于琼、蒋义渠等人职务为监军或将军,类似于兵团司令或军长。辛评、许攸、苏由等人是总部的高级参谋。



曹军在官渡前线的主力部队包括步兵约3个军,屯骑和越骑各1个军,长水和射声各不足1个军。这里说的“军”,是指一个将军所统率的部队,每军约1万人。


曹军编制虽有5个军,但并不满员,其在官渡前线的大致部署是:


一:河南尹、建武将军夏侯惇率步兵5000守敖仓,并派其中一部分人,守黄河之上的渡口孟津;


二:平虏校尉于禁率步兵4000守原武,并派其中一部分人,守获嘉和黄河之上的另一个渡口延津;


三:东郡太守刘延率步兵千余人守白马,目前已撤退至官渡;


四:东平国相程昱率步兵700人守兖州刺史部目前的治所鄄城;


五:曹操亲自率领偏将军徐晃、裨将军张辽以及警卫部队指挥官许褚等,率步兵和骑兵混编部队1万多人守官渡,大本营的主要参谋人员有郭嘉、荀攸、贾诩、董昭、毛玠等;


六:扬武将军张绣率5000人守已吾县和陈留郡一带。



以上曹军约3万人,当然曹操和袁绍的全部兵力都不止这些,但他们不可能全部开到官渡前线来。


如曹军还有琅琊国相臧霸等人守徐州、青州,掩护右冀,兵力约有1万多人;厉锋将军曹洪率1万人左右屯守南阳郡的宛县,防备刘表来袭;为保证官渡左冀的安全,原来在官渡前线的越骑将军兼广阳郡太守曹仁,被调往颖川郡一带屯守,大约有数千人;讨虏校尉乐进、中郎将李典等率步骑数千人屯守许县;司隶校尉钟繇坐镇关中,并负责督运关中的粮草;颖川郡太守夏侯渊负责督运徐州、兖州、豫州三地的粮草。


综上分析,直接参与官渡之战的部队曹军应在3万左右,袁军约12万,双方兵力合计约15万人。


二:赤壁之战,曹军8万,孙刘联军5万


此处说的赤壁之战,指是的公元208年冬天发生长江上的那场遭遇战,而不是曹操于当年率兵南下取荆州的整个战役。


据《三国志》各人传记的记载,这年冬天,随曹操由江陵乘船东进的主力,包括曹纯、曹真、曹休统领的虎豹骑,许褚统率的宿卫军,以及徐晃、满宠、任峻各部。徐晃此时的军职是横野将军,满宠是奋威将军,任峻是长水校尉,也就是说曹操亲自带来的这一路大体上有2个军,再加上数千人的虎豹骑和一部分宿卫军,任峻的水军应该是曹操在北方训练出来的,人数不会太多,以上各部加在一起说5万都是高估。


除此之外就是原荆州的水军,大体上有2、3万人左右。有各式战船数千艘,基本上都参加了即将开始的江夏战役,,至多也就在5万上下。


也就是说,在江陵曹操手里有10人左右,曹操不能把这些人马都带走。他留曹仁守江陵,以监视长江上游的情况。他带走的人马应该在7、8万左右。


再说孙刘联军。孙权请周瑜任联军总指挥时,周瑜向孙权提出要5万人,孙权一下子拿不出来,只能先交给他3万人,刘备所部此时已不到1万人,刘琦所部约1万多人,三方相加约5万人左右。


所以,直接参加赤壁之战的双方兵力对比,应该是5万对8万,总兵力合计约13万。


三:夷陵之战,蜀军约8万,吴军5万


221年7月,刘备为给关羽报仇,整合人马出兵伐吴。



具体的部署是:刘备亲自率4万人马由成都出发东进,任命吴班、冯习为左右领军,相当于前敌正副总指挥,任命张南为前锋,偏将黄权以及赵融、廖淳、傅肜、杜路、刘宁、陈式等分别统领各部;车骑将军张飞率所部1万人马由巴西郡的阆中南下,两支人马相会于江州。


也就是说刘备只带了5万人。但是《三国志》称战后蜀军死了几万人,《傅子》说得更具体,说蜀军被杀的超过8万人。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刘备东进后,陆续还有其它人马加入,有从益州支援来的,也有马良、黄权开辟新战场后投奔蜀军的人马,这部分人马有多少不得而知。


另一个原因是,《傅子》记载有夸张之处,蜀军大败,损失惨重,但一下子死了8万人尚不至于。综合以上各种情况分析,在刘备指挥下,直接参加夷陵之战的人马比5万多、比10万少,应该在8万左右较合理。


孙权方面,为迎击蜀军,孙权任命38岁的镇西将军、右护军陆逊为总指挥,统一指挥集结于荆州各地的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诸葛瑾、步骘、鲜于丹、孙桓等部人马。其总兵力《三国志》说得很清楚,约5万人,陆逊把这些人马分成6部,从最西面的固陵郡,。


因此,夷陵之战,双方投入兵力之合约13万。


分析完这三大战役,下面说说,另一场规模大得多的战役。


四:第三次淮南之战,诸葛诞15万,司马昭26万


公元256年8月,曹魏傀儡皇帝曹髦下诏给大将军司马昭,加其号为大都督,奏事不名、假黄钺(即代表皇帝行使征伐权之意)。


司马昭的篡权野心,遭到一些仍忠心于曹魏的实力派反对。征东大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的诸葛诞就是其中一位。为解决诸葛诞,司马昭让曹髦下诏改任其为司空,诸葛诞惊恐,。



之前已经发生过王凌和毌丘俭的两次淮南之叛,诸葛诞汲取教训,派人去孙吴联手,之后整合所属各路人马,总兵力有10余万。诸葛诞担心这些人马还不够,又在控制区内紧急招兵,很快得到人马近5万人。


司马昭接到报告,立即整顿人马讨伐淮南。他由各地征召来的总兵力达到26万。孙吴则派名将朱异率3万人马推进到安丰,与寿春的诸葛诞遥相呼应,形成牵制。


这一仗诸葛诞失败了,最后兵败被杀。这一仗三个方面合计投入兵力近45万,如果只看总规模,它超过了官渡、赤壁和夷陵之战投入兵力的总和,是三国时代规模最大的一仗。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