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徐单单:又到烟花三月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点击上方“扬州文艺创作研究”可订阅哦!




       遣怀 / 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上学那会,古代文学课上,郑老师给我们详细讲解了这首有关扬州的诗,她还曾开玩笑似的结合我们这些来扬州上学的学生稍稍给改了一下这首诗。匆匆那年,青春美好的记忆里,郑老师那么满具才情。从硕士到博士的艰苦奋斗,可是郑老师说出来竟是那么轻松。记得2009年去扬州,赶上郑老师宴请她的导师等众多贵客,她跟我说一个玩笑,说她现在是“副教授”,但是大家都叫她“郑教授”,然后是爽朗的笑声。而如今,已是教授多年。有次课上她给我们讲到古人的名字,然后拿起座次表说到,你看这香香,芬芬,婷婷,单单,多具时代特征的名字,尤其是这个“单单”,而不是“丹丹”,很有个性……似乎关于跟郑老师接触的每件事我都仍然清晰得记着。如今又到烟花三月,这种思念愈加强烈。

       毕业已经多年,一次次计划总被打破,很难得的机会,真的很难得,虽然距现在也已经一年之久,能够故地重游,难掩喜悦之情。一直认为,一直魂牵梦绕的就是扬州的古色古香, 扬州的妩媚妖娆,扬州的杨柳依依,邵伯湖的水声潺潺,大明寺深沉厚重的钟声,平山堂的粉艳桃花,个园的沙沙竹声,大虹桥路的明月细柳……最最难忘的当然要属瘦西湖,犹如一位多年不见的故友,亲切自然,美景百看不厌。我想,应该是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待久了感情就会越深,继而觉得它什么都好,扬州到处都是干干净净,一草一木,一街一巷,一屋一瓦,哪里都好。喜欢一座城,是因为钟情于城里的人。 

       温和,诗意,真实,乐观,热情,幽默。这是郑老师给我的所有印象。更多的,得益于郑老师也是老公的老师,我才有机会了解得更多,走得更近一点。就如郑老师说的,一个是她中文系的学生,一个是教育系的学生,竟然走到了一起,真的很有意思。到扬州的第二天,见到郑老师,根本没有我预想的自己会紧张之类的,与郑老师和她的女儿共进午餐。一顿饭持续了两个多小时,郑老师仍是那么健谈,和郑老师聊天很舒服,亲切自然。只是,因为某些原因,郑老师略带些许无奈,但没有忧伤。 

        短暂的聊天,之后与郑老师告别,我们开始下午的行程。在去茱萸湾的一个多小时的路上,我趴在公交车前排座位的靠背上,回忆与郑老师的聊天,所有的情愫全溶解在简简单单的聊天里…… 我原以为,我看到自己曾待过的校园会,看到熟悉而又陌生的曾走过无数遍的街道会激动抑或是会伤感,实际上都没有太大的感觉,都只是一些物是人非,感慨时光匆匆的稍稍失落罢了。其实,很多时候,用现在一个比较时尚的词来形容,我都把郑老师作为我的一位女神:一位对待生活始终乐观向上的女神,一位诗词女神。 

       返回故里,一切重归于平静。教师的时间是按学年计算的,新的学期即将开始,一年又一年,愿我关心的所有的人和事都如今天一样平静,保护好这份平静,珍惜这份平静,认真生活,好好生活。白岩松说, 走到生命的哪一个阶段,都该喜欢那一段时光,完成那一阶段该完成的职责,顺生而行,不沉迷过去,不狂热地期待着未来,生命这样就好。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古代文学课上,郑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节课《诗经》,当年她读给我们听时的那种声音,那种神情我都还记得,而且似乎很清晰。

       又到烟花三月,整个扬州应该又是杨柳如烟似雾,愿郑老师一切都好。 

       人生若只如初见。



征稿

欢迎各艺术门类的

创作作品和研究

成果文章




扬州文艺创作研究


主    管:扬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    办:扬州市文艺创作研究会

邮    箱:yzwyczyjh@163.com

小    编:13328126511(大松)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