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陆宗润:“吾随物性”,装裱修复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中国传统装裱修复源远流长,自成体系。虽然没有完整的理论著作,但只要深入这个传统技术,就可体会到指导修复和装裱工作的理念是实际存在的。


当前通行的“维持现状的修理”“复原修复”以及“修旧如旧”的修复理念与方针都有其不足。考虑到书画艺术作品的复杂性,我更推崇“吾随物性”,以作品的需求为核心的修复思想,根据作品的属性、创作年代和保存状况及修复师的技术和综合素养制定符合书画艺术品个性的修复方法,以达到书画艺术品的历史与艺术的统一。修复工作往往是在科学和艺术之间寻求平衡点。


一件艺术品首先具有的是艺术价值,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信息,在传承过程中也承载历代的痕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保护传承历史痕迹与恢复艺术统一性,二者同等重要。修复时需要在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具体实践中,洗污、补色、接笔三道工序是调整书画艺术品历史与艺术统一的关键。



陆宗润先生正在修复古字画作品


修复书画
维持历史价值,保留艺术价值

书画修复工作的对象是书画艺术品。书画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一个独立的体系。笔墨是中国书画的主要表现语言,线条称“笔”,色彩统称“墨”。勾线施彩都用毛笔为工具,或勾皴、或点染等等,运用色彩的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等来表现对象。墨是最基本的颜料,除了墨以外,常用的颜料有石青、石绿、藤黄、赭石、花青、臙脂、硃砂、硃膘;究其来源,可归纳为矿物、金属、植物、动物性颜料几类。艺术的信息依靠色彩传递,显示色彩的颜料则要靠纸、绢来承载。植物韧皮纤维制造的纸张及天然蚕丝织成的绫绢,是中国书画最主要的材料。


纸绢和颜料是书画艺术品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纸绢残破缺损,色彩和线条必然残缺凋零,作品的整体美学价值就难以维持。失去了美学价值的书画艺术品,就可能退回到原来纸绢与颜料的材料价值——即只有历史价值而难存艺术价值,书画艺术品亦随之降格为书画材料的历史遗物。故修复时首先需要对纸、绢等材料进行修理加固,使之恢复机能,延缓劣化。



八大山人松鹤图修复前(局部)



八大山人松鹤图修复中(局部图揭取命纸)



八大山人松鹤图修复后(局部图)


成败判断
恢复书画的艺术生命力

书画修复不同于其他制造技术,它具有特定的文化特征。书画修复的对象不是单纯涂上了颜色的纸绢,而是材料、画意、古色的复合体,是一件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品。书画艺术品的创作目的也不是为了实用功能,而是出于审美功能。书画艺术的美学功能有向人们传递人文或者自然的某种信息的作用。艺术品的魅力在于用生气勃勃、生机盎然、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如果画意残缺、画面零乱、污色蔽画就难以传达给鉴赏者美的愉悦和快感,即使画意有形可见也只是形神分离的残躯。


中国绘画之创作、鉴赏的传统标准是南齐谢赫撰《古画品录》提出的绘画“六法”。气韵生动,居六法之首。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五法紧随其后。如果任其残损脏污损画,不对画意作必要的修复,则运笔歪扭物不象形、色死彩沉位置乖离,何来气韵生动?对于中国书画来说气韵生动是书画艺术品的生命,能否恢复作品的艺术生命力是判定修复成败的传统标准。在修理与加固的基础上,对书画作适当的复原,可以使其潜在的审美价值得以重现。


修复工作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修理,也就是修残、加固,停止损坏的继续,使作为作品载体的纸、绢、颜料等材料恢复机能,尽可能延缓劣化;二是复原,在修理与加固的基础上对画面进行适当复原,挖掘出艺术品在现时点上最美的艺术形象,使作品恢复审美功能。





俞增花鸟画修复前




俞增花鸟画修复中



俞增花鸟画修复后(中式装裱)

洗污
在科学和艺术之间寻求平衡点

书画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难免被污迹、尘埃、水迹等污染,原本浅色的纸绢经过时间的洗礼,逐渐变黄、变褐、变黑,导致画面难辨;同时,这些污染物还会加速纸绢和颜料的劣化,适当地洗涤有利于艺术品的长久存续。但在清洗时,要注意根据每件作品的实际情况辩证地分析古色与污色。


古色是作品传承历史的见证,也是大自然对艺术品的天然化妆。当古色的分布状态或累积到一定的程度,掩盖了作品的艺术形象,影响了作品的审美价值时,就变成了污色。修复工作往往是在科学和艺术之间寻求平衡点,不能不分青红皂白通通洗得纸白版新。年代久远者古色深些也无妨;年代近的作品则可洗得干净些,保存适量的古色,使之具有时代感。宋元书画只要画意可见就不必多洗;而近代的书画要洗得相对干净;明清书画可居其中。虽然没有具体的标准颜色,但是大家心里都有一个抽象的感觉,行家称其“时代感”,这是根据作品传承年代来设定一个基本点。



黄初十三字残碑


当然年代久远的书画也不一定都呈深褐色,如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宋徽宗《捣练图》的绢色略呈浅灰白色,按常规色调只有上百年的感觉,说明古色深浅除了历史年代的远近以外,也与保存的方法有关。所以保留古色不能设定硬性的标准,原则上只要古色不淹没画意,便可采取接受容纳的态度;对于淹没画意或呈斑点状的污色,要尽量去除或使之平和不显眼。去除散布在画面上不协调的斑点污色之后,高低起伏的画面变得平稳,画面一平,画意自然会水落石出。简言之要在书画作品的年代和保存现状之间,寻求一个有利于保存又有利于鉴赏的平衡点。





捣练图(局部)


除了尘渍外,黏合剂的污染也不可小视。用海藻溶胶或化学合成黏合剂(甲基纤维素)取代淀粉浆糊,在书画表面上整体涂布,使之渗透到绢纤维的每一个空隙,当此类涂布物质劣化时,纸绢颜料亦随之全面脆化,书画艺术品的传承将受到致命的威胁。如有发现应及时清洗,以作缓解。



马图(局部)修复前,黏合剂中明矾造成的纸张脆裂

补色
尽最大努力达到“补处莫分”

旧修补是书画传承历史的一个部分,只要旧修补的材料的色泽不影响画面的艺术统一性,用改造的方法加以调整后再利用;新修补处的补色要根据破洞周围的颜色、光泽,在破洞内填补相应的颜色进行调整,颜色浓淡程度比画意的空白处略微浅一些,补色的色调与相似性亦采用兼顾鉴赏审美与学术研究的需求,大致上达到距画面30cm以外时看不见破洞为度。其实对空白纸绢的修补、补色尽最大的努力达到“补处莫分”,空白处的破洞补平了,就不会有星星点点的破洞干扰画意,画意也就凸显出来,地平自然天成。



修复前



修复中(揭去命纸)



修复中(补纸)



修复后


接笔
模仿原作者技法提升画面鉴赏

接笔也称“补笔”,是恢复画面艺术统一性的重要手段,用模仿原作者技法的方法复原。对于缺损面积较大或复杂的图形,虽然可以借用画面构图相似的部分,用推论的方法复原,但是推论毕竟是建立在一个不确定的基础上,所以只对有确凿依据的部分接补相应的笔墨以连接画意。接笔以有确凿根据的采用复制的手法顺连为限,不作蛇足之笔墨。


对接笔持反对论者往往以为复原画意之后会造成真假混淆,或画意混杂不统一,其实这是鉴定水平和接笔方面的水平问题,接笔有利于提升画面的鉴赏功能。接笔是中国传统修复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修复工作当是对艺术品的状态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艺术的考察,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适当的维护与修复,使之能长久地存续,并尽可能地挖掘出艺术品在现时点上最美的艺术形象。修复时,当以作品的需求为核心,“吾随物性”,根据作品的属性、创作年代和保存状况及修复师的技术和综合素养制定符合书画艺术品个性的修复方法,以达到书画艺术品的历史与艺术的统一。




郑孝德书法修复前




郑孝德书法修复后



陆宗润先生补色、接笔中


作者简介

陆宗润,一九七二至一九八八年任职于上海博物馆,先后师从扬州流派修复名师徐茂康、苏州流派修复名师宝治荣。从事古今书画的修复装裱工作,参与和独立修复五代、宋、元、明、清及近代名家巨制百余件。


一九八九年赴日研习日本书画修复装裱的科学理念和操作技法。八年研习期间,修复中日名家古书画数十件,并担任日本唯一的巨幅圆柱佛像画的修复工作。一九九八于大阪设立汉和堂书画修复工作室。同年获得日本国文部省文化厅的资质认定,为日本仅有的十余家具有修复国家博物馆藏品资格的工作室之一,也是日本唯一修复古代中国书画的专业工作室。


十六年间修复了京都国立博物馆藏品一百三十余件,其他公私博物馆藏品二百余件。又引进先进的保存科学技术,解决了书画修复领域的四大技术难题——清洗红霉、石绿走油、明矾脆化及碑帖拓片立体还原。


陆宗润实现了中日两国技术的有机结合,一个超越中日现有理论技术水平的修复技术体系逐渐成形。同时,还对西方前沿修复理论作了深入研究,特别是对目前主流的意大利布兰迪的修复理论影响下的中国书画修复实践与现状进行了反思,为建立二十一世纪书画修复新体系及保存修复学科做前瞻。


自二零一零年起,陆宗润多次在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授课、开讲座。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生导师。


预告:7月6日下午,陆宗润先生将在“国家美术藏品保存修复国际研讨会”上作主题演讲,地点:中国美术馆7楼,公开研讨会,请大家关注。





文字为三十六度五原创

 艺术总监沐子 市场总监:小小  

执行总编:洱筠 责编:栀兰 制片:竹猗 

图片由陆宗润先生提供








在这里 遇见美与能量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