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丘氏大宗谱·八郎公系谱之三(<九十七>附录篇 上杭丘氏祖源初探)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上杭丘氏祖源初探

杏夫(广东)


十几年来,我潜心研究家谱,有志于溯明祖源,理清世系,多次拜读了台湾仕电宗贤主编的《编年丘氏族谱》及《来台祖丘道芳公派下宗亲会会刊》及秀强宗贤主编的《闽粤台丘氏族谱》、《世界丘氏宗亲会会刊》、广东大埔丘陵和丘雲宗贤主编的《丘氏烋公世谱》、广东饶平丘满宗贤主编的《柳溪公家谱》。特别对邱满和邱鹤园合撰的《营丘河南堂丘氏族南迁蕃衍新考》一文,颇有同感。后又到福建上杭、泉州等地多方搜集部分丘氏族谱史料,发现仍有许多问题不得其解。

今年,中华丘氏族谱研究总会发行《会刊》资料,我拜读了创刊号和第二期,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先祖生活的时代、迁徙的轨迹、社会的背景、人口繁衍发展的规律来分析先祖迁居上杭太拔城前坝的原因,茅塞顿开,思路逐步明晰,多年的疑惑迷团逐渐解开。于今,香港家儒宗贤倡导并组织编纂《中华丘氏大宗谱》,功德无量,意义深远,我完全认同和支持这个壮举,有必要将自己多年潜心研谱的心得归纳整理成文,渴望借贵刊一角登载,供编纂大宗谱时参考。不当之处,请广大宗贤指正。

(一)

在宋元间,丘氏裔孙大规模迁徙福建上杭是符合当时社会因素的

上杭很早就有“丘半县”之说。在漫长的岁月里,地处闽粤交界的上杭山区,区域广阔(包括今之上杭、永定和龙岩部分),荒山密林,虎患严重,瘴疠肆虐,穷乡僻壤,茅草为舍,堆石为居,苧麻为衣,要有较快的人口增长,靠自然繁衍,不可能很快形成“丘半县”,而只有大的社会变革、自然灾害、军事原因等,才可能某时广聚人口于某地。据考地方史料,上杭人口大增的重要一次是在宋元间。

据《续资治通鉴》等资料:南宋有丘崈任资政殿学士、江淮制置使兼知建康府,仪壮魁杰,机神英悟,曾慷慨曰:“生无以报国,死愿为猛将。”1274年,丘岳任两淮制置屯田副使,守两淮,《丘氏族谱》载:公文武全才,在扬州与元战多年,宋理宗皇帝亲书“忠实”两字赐之,公及后裔在宋亡之后不知所之。

又有,福建泉州《丘氏族谱》载:邵武通判晞公携八子及合家老小保宋端宗奔泉州。适蒲寿庚叛,长子三一郎水公与晞公藏大仑乡。三四郎、三五郎、三六郎及母韩一娘逃龙岩、上杭。

另一支丘氏族人,丘烋秀公身居鸿胪寺卿及温、吉、歙三州刺史,长子成实公官居枢密院使,次子成益公官至文明殿大学士,三子成满公任翰林院修撰,成实公子君与公为梅州刺史,君与公长子淑敏公生九子,长子必诚公为太仓令,四子必明公为韶州佥判,五子必动公守漳泉,九子必达公为仪曹郎。其中必明、必动、必达被元兵所杀。稽广东饶平金山太始祖烋秀公,子孙一门五世,忠君爱国,仁政爱民,被誉为“先邑名家”、“河南巨室”。

各地有家谱记载或口传:以上丘氏家族,,如福建泉郡大仑乡(今石狮市大仑村)的丘氏宗祠,神主牌全部改姓蔡(石狮丘金来宗亲介绍)。他们背井离

乡,流离失所,逃进深山老林。其中,败逃到上杭的宋朝官吏、宋军余部,在元初,受到官军(元兵)围剿,伯十郎之子万三郎被推举为队长,战死在上杭白砂一带,其子得广公时3岁,为其姑母收养。万二郎兵败潜逃匿迹于广东归善五经富(紧鄰五坡岭文天祥被俘处)。武德将军仲珑公死于上杭胜运里,子志仁公逃梅州。三四郎、三六郎不知所终。

除战死或逃跑外,留在上杭的丘氏族人,惧于牵连诛杀,惶论祖源世系,故蒙元一朝,避讳籍贯、身份、名字,全部不以名讳,只以郎称(上杭其他姓氏也有类似情况)。明成化二年(1466)上杭宏公作丘氏族谱序云:“当时风谓不名,而只以郎称,初不谓为谁为某也,世代虽明,然不知其名号某。”以至名号重复,世系莫稽。整个元朝近一个世纪,先祖不敢留下族谱记载。至明清以后,所有族谱记载皆来自宁化石壁,但多数老谱未记明三五郎公之上祖世系,故出现多个三五郎之说,各执一词,各拥己理,互不相让,难解难分,祖源世系问题扑溯迷离,莫衷一是。正如台湾仕电先生说:“宁化石壁虽是客家先民由赣南迁闽粤之落脚点,却非每一姓或每一姓之各支都曾在石壁落脚。……由于三五郎父子孙玄正当国家动荡迁徙靡常之迷惘期。其因未曾留下记录,而以依稀口传之概念囿于‘宁化石壁为客家摇篮’,穿齿附会而说成石壁入居祖,并非绝无可能”。

丘氏家族秉承“忠实堂”遗风,“宁为宋鬼、不作元臣,生为宋人、死作宋鬼”,与元不共戴天。崇高的民族气节,在上杭所有的先祖坟茔没有一块元碑的事实中,可以很清楚地显现出来。迨至明朝洪武初年,先祖又多从上杭迁广东梅县、平远、乳源、饶平等地。好的家风数代传,丘氏先祖在上杭,坚韧不拔,勇于开拓,崇尚文明,重视教育,裔孙众多,遍布海内外,瓜瓞绵绵。“丘半县”美名远播,被公认为祖居地,其裔名人辈出。

(二)

整个元朝未见丘氏先祖写谱,至明朝景泰元年(1450),上杭丘氏始有聪公始编伯一郎公家谱。1466年宏公序中云:“始祖三五郎……娶室李氏,生子十人,曰伯一郎……伯十郎,其伯三郎、伯六郎、伯八郎蚤世失传,……余考其时盖在宋元之间子孙移来杭邑及徙江广”。查银江、莆田三一郎公谱序云:“晞公生于宋嘉定十二年己卯,卒于元大德己亥年(1219-1299),明季始查明妣韩大妈携三子避居汀之上杭。”

今上杭及汀州、浙江的伯九郎公裔家谱云:三五郎父为念三郎字朝亮。对照上杭黄坑惟禄公裔之麟公所作家谱序,认定始祖丘公八郎非晞公所派,即非三五郎公、伯七郎公之裔,据此证明之麟公修谱之严谨,不为无据之论而左右宗源,始终以丘公八郎为始祖,“三惟”为一世祖。至于“三惟”之祖源问题,则应慎重依据修辑,才不至再走南宋三五郎公变为北宋三五郎公之历史教训。如不依据、依时、依地、依史、依理辑谱,而是坚持全县皆祖三五郎,合几个世系,牵强揉合在一起,参商合一,则上杭四个三五郎将无法认定,祖孙之位将倒置。虽同宗而辈份不同,“三惟”和晞公之第五子三五郎锡公是同时代人,说“三惟”是锡公的四代孙,于理不合。因此,丘公八郎非伯七郎公之子。

关于“三惟”之上祖世系问题,是历史上的重大难题,为求谨慎,不要复辙上杭三五郎之路,祖源乱套,年代倒置。之麟公按欧苏法写谱,是我们今天写谱者应该学习的楷模。我们要相信:当今交通方便,信息灵通,科技发达,重视祖源的宗贤,坚持尊重历史,理清世

系,各归所属,对上杭丘氏的源流世系必能得出公允的结论。

以上为个人观点,是则纳之,非则笑之。

  (作者系惟禄公第26代裔孙)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