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最后的市井味道,留在了评事街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忆南京,最忆老城南。


老城南的老街巷,虽然不及那些挂牌的景点出名,却独有别样的精彩。更因为鲜有游人,空空荡荡,反而彰显避世独立的美。背倚在老墙上,就好像触摸鲜活的历史。

    


几百年的岁月洗刷,青石板被磨得溜光可鉴。


老城南最著名的要数评事街了。



600年前,居住在这里的大明子民,就如同今天居住在新街口一样,地域中心的感觉,每天是熙熙攘攘,人来人往,繁华的景象一直延绵到上世纪50年代。

    

民国时代的升州路评事街路口


评事街位于升州路中段北侧,南起升州路,北至笪桥,长约数百米。从明朝开始,评事街就一直是南京城里的商业中心。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将南京分为宫城、居民市肆和西北部军营三个区。


升州路评事街交叉路口


评事街一带处于居民区的中心部位,各地商贩及满汉回蒙等民族在此云集,其中大多是元朝就开始定居在这里的西域回民。他们自制皮货,自产自销,生意极好。



因为以皮货为主,故名 “皮市街”,后讹传为评事街。评事街北面的尽头是七家湾。南京有一句老话:“七家湾的牛——众人分了”这是讲在七家湾屠宰的牛、肉、皮、骨经过加工制作,分散到市场上销售。

喧哗一时的评事街


直到南京解放前后,评事街的皮货生意仍然十分兴盛,光是专营皮革和皮货的商店就有十几家。据《运渎桥道小志》记载:果子行口,街衢交舞处也,肉腻鱼腥米盐糅杂,市廛所集,万口一嚣。


    

那时的评事街店铺相连,热闹非凡,许多商店饭店应运而生。经过岁月的反复淘洗,那些显赫一时的店铺都被风吹雨打去,地处中段89号的苏大昌酱盐店遗址还在。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扬州人苏大昌来南京创业,经营扬州的酱菜,生意渐渐做大。由于信誉好,整个南京城的人都来这里打酱油买咸菜。如今的老人们提起当年的苏大昌,仍然是交口称赞。


,苏大昌店被没收,地皮分配给了南京第四毛纺厂盖职工宿舍。苏大昌的儿子已经八九十岁了,凭着保存的地契打赢了官司,争回了土地。


多少次的路过,只是厚厚的铁皮门没有再被打开过,只剩寂静深院的一声叹息。


    

评事街也一直保持着美食的传统,南头的清真章云板鸭店还在的时候每天保持200多只的销量,从早晨开张就排起队伍,成为评事街的第一景。卖得最好的是烤鸭,颜色油亮诱人,皮脆肉嫩,蘸着汁料吃,快活赛神仙。除了烤鸭,他家的盐水鸭也是一绝,鸭子肉很瘦,几乎找不到一点肥膘。



鸭子处理得很好,一点鸭臊味儿都没有,肉质干爽,味道香淡。有了比较,你就会知道这家盐水鸭的好。不少走亲访友的老南京,在这里买上一只鸭子,路途远的,现场真空包装,能保鲜两三天。这旧味道,如今已换了人间。



北头的李记清真牛羊肉馆是七家湾牛肉锅贴的正宗,也是建邺区餐饮会员的经理单位,每天慕名而来的食客络绎不绝。饭店的门前永远排着队伍,平时大约10~20人,大约要等半个小时,节假日等的时间就更长了。



这里的锅贴个大、饱满、汁多,不仅皮脆,还有种很酥的感觉,师傅们的刀功手艺非同一般。等你揉着站酸的大腿,坐下来品尝时,你会觉得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的。

    

评事街还保持着古老的原貌,道路两旁大多是二层的老式砖木房,一楼经过改造成了门面房,做起了小生意,楼上住宿的房间开着老虎窗。



街角拐弯处的阁楼,往往还精心设计着阳台,用来休憩、乘凉和观看街景。上世纪50年代后,南京的商业中心渐渐北移,评事街的繁华渐渐退去,原来的牛市皮市也失去踪影。



走遍小街,只看到一家给皮衣上油的商店,生意清淡。老屋经历了百年风雨,不少已成危房,据说一场暴雨过后,就有房子倒塌。拆迁异常艰难,推进速度很慢,不时看到建筑的废墟,仿佛刚刚经历过战争。


    

如果你止步于这条小街,就错过了最精彩的一部分。与评事街毗邻的老巷很多,绫庄巷、千章巷、走马巷、大板巷、水巷、老坊巷等,与评事街组成了一片老南京的独特风景。小巷九曲回肠,有的只容一人走过,两边是厚厚的防火墙。墙头后面,就是居家的院子,间或看到一两棵泡桐如巨人的身躯,播下方圆的绿荫。



这里极其安静,仿佛能听到隔壁街道的细语,鞋底敲打石子的声音清晰地回荡。转了一个巷口,遇到另一个徜徉在巷子的人,莞尔一笑,相互谦让着让对方先过。时间好像真的凝固,历史的车轮不曾从这里经过。我们还处在明朝清朝,长袍马褂,相见拱礼。



阳光照在黑白斑驳的墙壁上,光影留在了心里。



文/南京新鲜事  转载请联系授权


-推 荐 阅 读-


N
J


N
J


喜欢的话就点zan和分享到朋友圈吧!

长按二维码

你在南京的生活会变得不一样

投稿或商务合作

请联系QQ:3516323684

加微信:18761668485(海浪)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