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诗|李清照 · 声声慢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李清照小像》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读李清照词札记》:此词上片既言“晚来”,下片如何可言“到黄昏”雨滴梧桐,前后言语重复,殊不可解。若作“晓来”,自朝至暮,整日凝愁,文从字顺,豁然贯通。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晓来”,各本多作“晚来”,殆因下文“黄昏”云云。其实词写一整天,非一晚的事。若云“晚来风急”,则反而重复。上文“三杯两盏淡酒”是早酒,即……词所谓“扶头酒醒”;下文“雁过也”,即彼词“征鸿过尽”。今从《草堂诗馀》别集、词综、张氏词选等各本,作“晓来”。


刘乃昌:全篇字字写愁,层层写愁,却不露一“愁”字,末尾始画龙点睛,以“愁”归结.而又谓“愁”不足以概括个人处境,推进一层,愁情之重,实无法估量。全词语言家常,感受细腻,形容尽致,讲究声情,巧用叠字,更以舌齿音交加更传,传达幽咽凄楚情悰,肠断心碎,满纸呜咽,撼人心弦。无怪古人誉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


吴小如《诗词札丛》:李清照这首《声声慢》,脍炙人口数百年,就其内容而言,简直是一篇悲秋赋。亦惟有以赋体读之,乃得其旨。李清照的这首词在作法上是有创造性的。原来的《声声慢》的曲调,韵脚押平声字,调子相应地也比较徐缓。而这首词却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厉。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既不委婉,也不隐约,不能列入婉约体。





由《声声慢》而言古之哀歌


曼君


       有记载的中国第一首哀歌,是大禹的妻子涂山氏唱出的:兮猗!——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痛苦的不只有妻子,还有他的孩子启。《吴越春秋》记载:启生不见父,昼夕呱呱啼泣。——这便是中国哀歌的史稽起源。若从道论,五千年以上人的直心与真性,与五千年以来的是一样的,演变的只是秉性习气,所以哀歌本源于人之心神,自有人便源源至今。三代之末,圣人删定礼乐,三百篇里保存的哀歌便有《鸿雁》(哀民生苦)、《燕燕》(哀骨肉生离)、《葛生》(哀夫妇死别)、《采薇》(哀战争烈烈)等诸篇,篇篇皆呜咽哀伤,令人读之感同身受。到了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歌体,因为楚民族数百年的迁徙流离文化孕育,更使《楚辞》成为了中国哀歌体诗歌的高峰,这高峰上,耸立着千古唯一的屈原,他是象征,是符号,其生其死都有无限象征意味。汉末魏晋战争更迭,哀歌体诗歌再度兴盛,几乎存世的汉魏大家,都有婉歌诗,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这是时代氛围和气息所致。即使在繁盛的朝代,生离死别总还是有的,所以哀歌从不曾断绝,长相思,在长安也。纵使诗歌的体裁在不断发生变化,从一句文明尚未开化的感叹和孩子的呱呱哭泣,演变为四言、辞赋、五七言,到长短句、散曲,哀歌总还是哀歌,它发自人心,成于音而行以文。东坡有“十年生死两茫茫”,表达着和千年以前在“葛生蒙楚”的坟前哭念着的无名氏一样的情感(《诗经-唐风-葛生》)。易安居士用十四个叠字,叙述的国破家亡、天涯沦落之愁苦哀伤,也和屈原类似。到了南宋灭亡,其时的词音便真是诗骚再现了,所以白石道人《扬州慢》有“《黍黎》之悲”。宋词中,凡许“慢”调者,不止词,调也真是缓慢而长。虽不至于慢似上古天真之人一句“候人兮猗”,但上较晋唐,下比明清,总还是最慢。文化的发展若到了极致,是要回到返璞归真的,这一点,宋人走得最远,文明程度最高,非从文辞上看,乃从气韵格调上证。至于中晚明之曲,真乃靡靡郑卫重振,也是时气所致。——回到哀歌,易安居士之哀,虽哀却如吴小如先生所言:纵恣、悲怆。这词的背后,是一个曾有林下之风的闺中人杰,中年流离失所,南渡独居的济南妇人,没有了年轻时的顽皮、潇洒,唯有满目伤残,语奇而白,情哀而长,格局气韵直追《诗经》哀歌,绝非江南少女杜丽娘婷婷袅袅的孤魂之哀,确实难入“婉约”一派,自然亦非传统意义的“豪放”。婉约、豪放之分,本已难全,易安所咏,直是哀歌,惜乎多少今人见它,先入为主,只以“婉约”参之。读诗论词,岂能不平心净己,摒弃所有先见,直入诗词,神交古人哉?唯与古人心心相印,方可摒我私意得彼真实罢。易安晚年之词,实多已非“婉约”能论之了。宋调难闻,所幸京昆尚有余音残存。哀歌不绝,也仍能在诸戏曲民歌中寻得丝缕。而传得更远的,是东海小岛上的民歌。日韩古谣古乐里天生的凄哀、呜咽之声,正是流离民族才会有的哀音。这远方哀音之气韵情辞,是”礼失求诸于野“的最好明证。至于为何东瀛之音独有放逐流离、远去故土之哀,自与他们的来源、祖先有关。后世史书常常有假,上古神话、传说却每每言真。此非“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能延续,乃人心人世、天地山川之气使然。天地诸气,各赋音形,大道不失,若亡若醒。我们的喜怒哀乐,和古人一样,和后人一样,是以若无语言障碍,歌咏情志,古今通感。曼君记。







封面|清 崔鏏 《李清照小像》

度曲吟唱|陈曼君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