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句朴实的话,渔家走出了大学者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文/董德勤

 

追根溯源,我董家祖祖辈辈几乎都是渔民,早些还有盐民。听老家老先生讲,如东西北角这一支董族一直承袭祖业,吃苦耐劳,家族没有出现读书人。他们是流星,历史不会记载他们。


今年春节过后,央视一套播放了电视剧《向东是大海》,讲的是浙江宁波董氏家族故事,宁波一支属望族,一直在当地延续。如东的这一支属众多外流之一,根都属宁波。如今,如东这一支职业也随着社会变迁变得丰富多彩,我家的故事颇具代表。


我哥,我习惯称老大,1985年夏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家族诞生了第一位秀才。那时是先填志愿,后高考,校长要安排一亲戚报上海交大,为避免重报,欺负我老大报了西安交大,记得总分是547分,算是高分录取。父母亲都是文盲,也没出过远门,再说下海挣钱是当务之急,于是老大一人第一次远行,踏上了求学之路,从此距离下海捕鱼渐行渐远。


但这次远行对他来说,还仅仅是个开始。


老大沉默寡言,高中三年一直是小说书伴随,心思不全在学习上。好在高一结束时,父亲告诉他,已和渔业领导打了招呼,考不上大学可直接上船下海。老大是极怕下海打渔的,所以成绩立马有了起色,顺利考上大学。可是,西安的名胜古迹众多,对于老大来说,恨不得天天不用上课,畅游于大街小巷,那叫一个爽,正常状态,混到大学毕业有份工作就行。


因为在那时候,父亲的理解是大学包毕业、包分配,故只管给生活费,其余基本不问,甚至都不清楚西交大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大学。


一晃一年半过去了,大二的春节,老父亲得到了一条重要信息,来源于邻村老顾。老顾的儿子也考取了大学,一般般,好像在扬州,喜欢炫耀,说他儿子每月有15、20元的奖学金,生活费少给不少。这下可极大地触动了父亲,因为那时每月生活费也就在50元左右。回来和母亲谈起,我儿子考大学比他儿子分数高多了,怎没有奖学金?


于是很自然的,母亲把父亲的这个疑惑偷偷告诉了老大。


开学前的一顿晚饭,气氛有点特别,父亲沉默半天终于开口,问老大:“你们西安的大学过有奖学金?”过有就是有没有的意思。父亲对大学奖学金基本不懂,他也许认为江苏有,陕西没有,或许是拐个角度问,虽然无法去考证父亲当时的真实想法,但这一句话问过后,老大半天不声响,之后一直到吃饭结束,一家人都没提奖学金三个字。


到了大二下学期一半的时候,老大写信回家,告诉父亲他有希望评上甲等奖学金,每月35元,最高等级。到了暑假回来,老大已经拿到了每月35元。我相信,当父亲问老大奖学金的时候,老大脑海里定是父母亲生活劳碌、为寄生活费到处向亲戚借钱的身影。


然后,他登上拼命苦读,学习拔尖评上甲等。


父亲的想法很简单,儿子如能拿到奖学金,供养儿子上大学会容易些;老大的想法也很简单,拿到奖学金对父亲有个交代,能够减轻父母亲的生活压力。


但愿望和结果往往不对等,意想不到的结果在老大身上发生了。


持续拿到甲等奖学金,也就意味着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渔家的想法很简单,上个大学,国家分配个工作,不用下海那么危险和辛劳,压根就没想到大学读书只是开始。


到了快毕业的时候,学校通知老大,他获得了学校的免试硕士研究生资格。老大第一次知道他求学之路远未结束,赶紧征求父亲意见。这一次,老渔民没有跟得上时代节奏,坚持认为早工作、早拿钱、早成家最重要,好在我搬来了舅舅、叔叔,耐心说服,承诺读研究生不要家里供养,这才有了老大后来的免试读博士。


,在这个不为外人所知的狭小科研领域,成果颇丰,也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尖端人才,算得上国家的小宝贝。从文盲到博导,也算见证了国家发展的跨越。现在,每每和老大聊天,老大总是抱怨他的学生不用功,不懂得自我奋进。我多次和他讲,你还没有真正理解“你们西安的大学过有奖学金”这句话的伟大力量。话虽朴实,但她真正触动了“我能”的那根神经,使你迸发力量,迈步向前。


再想到苹果乔布斯当初邀请百事可乐斯库利加盟,是因为乔布斯“你想一辈子卖糖水,还是改变整个世界?”一句话,后来果真改变了世界。


社会在变革,育人也在创新,我们的领导、同事多有在抱怨员工、子女不上进,也许还没有找到一把钥匙,或许就是类似的、如此朴实的一句话。




附:

安之书馆公众号投稿邮箱:

2544394967@qq.com.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