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林则徐形象在近代的变迁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欢迎扫描本文纸刊二维码。

HTML全新上线,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获取。



“林则徐”算是近代史上的英雄人物。但茅海建就曾质疑如今的林则徐形象是后人有意塑造的。学界对于林则徐个人形象的变迁已有所研究。实则清末民初,则徐的形象并未如今天这般“高大伟岸”。,林则徐在一系列全国性的活动中被塑造为“英雄人物”,其形象也自那时起延传至今。

 

一、鸦片战争后至民国初年的林则徐形象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魏源《道光洋艘征抚记》与梁廷枏《夷氛闻记》均认为林则徐已经尽力,但无奈清廷掣肘,凭其一己之力难以扭转整个局势。但魏源也指出林在处理英商问题时“求之过详”的态度。可见,战争结束后不久,对于林则徐的评价是“功”(禁烟与军事)“过”(处理问题的手段)两存。

 

林身后,史家对于林则徐事迹的撰述开始出现变化。带有剥离现实、联结书写者个人情感因素的故事文本开始呈现。如李元度在其成书于同治五年(1866)的《国朝先正事略》中就进一步指出林被贬斥完全是由于清廷昏聩。此外,自清末民初起,关于林则徐是否“了解外情”的元素也被加入进故事情节之中。

 

清末民初的林则徐形象有三个特点。即认可与批评共存、撇清林则徐与战争爆发间的责任以及突出林在广东学习西方的史实。总之,这时的林则徐并是一个无可挑剔的正面形象

 

二、

 

,在禁烟运动中大力推崇林则徐的事迹。

 

1929年1月,外交官王景岐向国府请示要“褒扬林则徐”。当月,禁烟会开始筹划林则徐禁烟九十周年的纪念活动。3月,国府在虎门海滨修建了林则徐纪念碑,铸造了“林则徐纪念章”。在4月上海举办的全国巡回拒毒展大会上还摆放了“林文忠公金色塑像”。5月,禁烟委员会规定每年的6月3日即“虎门销烟日”为全国性的禁烟纪念日。当年的6月3日,南京、上海等地相继举行了林则徐禁烟纪念大会。在首都南京举行的纪念日典礼上,所有人要向林先生遗像行最敬礼”。

 

伴随着国府在1929年所推动的一系列活动,林则徐的名字与禁烟事迹开始风靡全国,成为红极一时的禁烟与反帝英雄。至1930年代,这股热潮仍未减退。在1930年6月3日的纪念活动中,、王宠惠等国府要人还相继撰文缅怀林则徐。

 

综上,在禁烟委员会成立的1928年各种大会并未有纪念林则徐的相关活动安排。国府为了让禁烟运动能在全国范围内产生更大影响,故而对林则徐的事迹进行了有力宣传

 

三、20世纪30年代有关林则徐故事的书写纠葛

 

1930年代,“林则徐故事”也开始了一个重新书写与诠释的过程

 

1931年,一篇署名“王去病”的《记林则徐禁烟事》在继续称赞林则徐的同时,也将战争失败的全部责任归咎于道光帝,并称林“主张打倒帝国主义”。此外,一部中学话剧演绎了林则徐发配途中其亲兵劝其谋反却遭拒绝的剧情。另一篇名为《林则徐的名字》的文章记述了林幼年道光帝亲自出面定名字为“林则徐”的情节。这些作品绝非偶然,每个人都以历史素材为基础,刻画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林则徐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蒋廷黻陈恭禄等学者仍对林则徐有所贬斥。1931年,蒋廷黻在《琦善与雅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大纲》中都对林有所批评。陈恭禄的《中国近代史》也指责林则徐“对外知识之浅陋”。禁烟运动前,指摘林则徐的学者并未受过攻讦。但此时,蒋、。1935年,曾多次撰文褒扬林则徐的陶元珍向蒋廷黻发难,他在《读“琦善与鸦片战争”》中驳斥了蒋廷黻的观点。陶敢于对时任清华历史系主任的蒋廷黻(该年冬蒋被任命为行政院政务处长)有所质疑,可见其时“林则徐英雄形象”不容置喙的态势。

 

后来有关“林则徐故事”的许多撰述模式基本都受到了禁烟运动风潮的影响,构成林则徐英雄形象的许多新旧元素也开始不断与时代背景纠缠在一起。

 

四、

 

,林则徐的事迹开始发挥出它的进一步影响力。1938年,《申报》在一篇名为《历代御侮人物志》的文章中将林则徐的抗英事迹放置在包含岳飞等众多民族英雄的故事当中,。汪精卫政府也曾抬出“林则徐”作为其宣传反抗英美的工具,如上海在1940年代曾拍摄电影“林则徐”。,曾任伪扬州禁烟局长的林金墉更在受审时称自己是“林则徐后裔”,希望以此保命。

 

解放战争开始后,“林则徐故事”上更胜一筹。在突出林则徐事迹中“反帝”情节的同时也加入了“依靠人民”的新剧情。如在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编)的谋篇布局中,林则徐已经成为中国通史叙事框架中的一个关键人物。在范文澜、胡绳等人笔下,沿传至今的林则徐英雄形象最终定型。

 

五、结  

 

林则徐形象在近代的变迁过程中,受到了时代精神与文化氛围的影响。诚然林则徐的确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探讨林则徐形象的变迁,是要厘清林则徐形象塑造与时代背景二者间的关系;同时从各个时代有关林则徐史料的成书背景入手,探讨历史书写如何被时代影响。

 

(原载《北京社会科学》2017年第4期,有删减。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