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桥会堂今安在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未来,谁都不能清晰预见。


       许多人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当年,那个房子才多少一平方,早知道我多借多贷点,买它二套。”如此种种马后炮事后诸葛亮,固然反映了凡夫俗子的前瞻水平有限,从另一个侧面上,也反映出城市化进程的一路狂奔。


       扬州城市的扩张发展,只有在闲暇回想时,才能惊觉它的飞速。


       现在我每天经过最多的兴城西路,就是一个典型的新生道路,有的人将它唤作“小美食街”,只有我等老扬州才知根知底地晓得——它有多年轻。


       上世纪八十年代,小姨工专毕业(后来那个工专成长为扬大工学院)分配到曙光厂工作,先是住集体宿舍,然后在三公区有一个过渡夫妻房,后来房改在北区买得三居室一套。而我,作为家族中的土特产送货员和蹭住蹭吃中学生,频繁往来于邗江与曙光厂之间,见证了兴城西路的前世今生。


       那个时候,从西门车站到曙光厂,依稀只得一线十路公交车,而且车次极少,难等。常常是外婆借公用电话与小姨说定了时间,姨父踩着二八的凤凰车去接我。


       我跨着一猪头篮子的鸡婆鸭伯蛋宝宝坐在自行车后面,沿着现在的大学北路向南,跨过今天的文昌西路,经过现在的文汇路,直到如今的兴城西路——当年,它是一个窄窄的小马路,马路顶上,还有稀奇古怪的四个大字——“潘桥会堂”,三元桥小学就挤在小马路的北边,屋檐矮小错落。




       潘桥会堂那个小马路最怕下雨天,那个泥泞哟,到今天我都依稀记得如何掂起脚尖在墙根根处找干一点路面的情形。不下雨的日子呢,就怕堵,拖拉机和自行车三轮车,一堵,就堵个半天。


       九十年代中后期,到外面读了几年书,我竟然又转回来了,单位离潘桥会堂很近,也开始有自己的朋友圈子。朋友们陆续开始买房结婚,最早的一对在新城花园买得一个小户型,当时的男友兴冲冲地用自行车接了我去看看,穿过窄窄的潘桥会堂,向西是一片荒郊野外,能看见工学院的学生压马路,穿过这片荒郊,才到新城花园。




       好远啊,当时对新城花园的第一印象。


       后来轮到自己买房,翠岗小区,奔到售楼部看图纸时,竟然经过几处农田,甚至,有老牛悠闲地在路边吃草。


       至于我目前居住的小区,也是在翠岗落成后的好几年里,仍然是个农田村庄,更别说如今人头攒动的京华城一大片了。


       说新城花园远,梅香苑笑了;说梅香苑远,新能源得月苑笑了;说新能源得月苑远,保集半岛笑了;说保集半岛远,京华城笑了;京华城再往西,还有万豪西花园等等等等,城市的轮廓就像调皮孩子打的一个水瘪子,一波一波越来越远发散开去。


       潘桥会堂哪一天不见了的,我已不能详细记得,兴城西路哪一天开始拓宽成形,几时食肆林立,我也说不上确切的日子。


      听小姨讲,那个地方本来是潘桥村的会堂,后来被曙光厂买下,建厂建宿舍,潘桥村大概是最早被城市化的,扬州还有许多的地名至今仍可寻得一些根底,比如双桥,石桥……


      在城市化进程中,这些仅存的地名,可算沧海遗珠了吧?







乐活扬州系列:


春风十里不如你

你的早餐你做主

要暖心,更要暖胃

水乡丰美八月间

淮扬菜,更营养

扬城美食谣

夏天,在水与绿中穿行

夏,三鲜聚会

瓜瓜其谈

又到揭红吮黄时

扬州美食的角度

邵伯龙虾顶呱呱

有多少佳期幽会,休将唇齿舌尖辜负

一日之计始于早茶

热爱扬州最私人的理由

年之进行式

伤心桥下春水绿

停留在旧时光的仁丰里

淮海路的暮暮朝朝


《品味 * 营养师侃红楼》系列

天暖暑热井水湃

红楼有梦到扬州

贾府的茄胙

菜不是菜,病并非病

红楼美食几多奶

宝哥哥偏偏爱酸汤

豆腐皮究竟是馅还是皮?

三十年不觉红楼梦

宝玉的异食癖

人淡如菊,食雅近仙

秦可卿的枣泥馅山药糕

戏仿红楼十二茶

洋葱还是百合

多情馀恨叹合欢

精致餐饮的鼻祖

那些年我们仰望过的坚果

女汉子,真名士

万物静默成精

宝姐姐的冷香丸


《扬州日报*食情食趣系列》

瓜瓜其谈

桃之夭夭

落毛凤七十二变

豌豆的逝水流年

凤爪的白描境界

回锅那个肉

早吃早馋的豆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饕餮与螺

咸里滋味淡中鲜

鱼我所欲也

青菜的四季轮回

这丫头偏好那鸭头

味蕾惦记的春天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