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名词:元朱文还是圆朱文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篆刻作品从印面表现形式上来说,分两种,白文印和朱文印


而朱文印里,又额外需要提出来一种专门说说,就是:元朱文


为什么称元朱文,而不是唐朱文或者宋朱文?


还得说两句篆刻史,中国的印章在宋代之前基本上全部是实用印章,三代印不说,即便鼎盛期的秦汉印,也大都是白文印,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纸张,钤印在其他材料上,白文印要清晰得多,因此汉印里也有朱文印,但数量不多。到了隋之后,纸张已经广泛使用,甚至还用于写字绘画,钤盖印章时,朱文印较白文印更清晰易辨识,于是朱文印开始在印章中占绝对优势,比如下面这方隋印“广纳府印”:

唐基本沿用隋制,官印从此开始大量使用朱文印,这跟汉印完全是两种局面。到了宋代,朱文印更是发展到了印面基本采用笔画圆转弯曲的小篆,印面从疏朗走向茂密,比如下面这方“御府图书”印:

又再发展,又出来了“九叠篆”,印章大部分走向体积硕大,印面内容庄严。


而到了元代,因为文人们越来越参与书画收藏,要用印章表明收藏身份,后来又越来越用印章来钤盖在自己的作品上,印面体积硕大的印章显然不能符合内容要求,于是,印章变小,文人也开始参与印章篆刻,印章由此进入篆刻艺术阶段,印章越来越精细,雅致,有书卷气。而其中最著名的两个人是吾丘衍和赵孟頫,传世的作品中,吾丘衍的作品多白文,我们只看赵孟頫的朱文印:

松雪斋

赵氏书印

水精宫道人

大雅

此种风格一出,后人沿袭而成一条新路,终于在朱文分支上独立形成了一种印章风格,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元朱文。简单点说:吾、赵两人开创的这种小篆入印的朱文印风格就叫元朱文。


元朱文印章大致的风格特点是:小篆印文,朱文细线,文字连边。


沿着元朱文这条线发展下来的大家有明代的文彭,作品如:

琴罢倚松玩鹤,边框不知是岁月原因,还是本就如此。严格意义上说,文彭的这方印不算元朱文作品。)


还有文彭的徒弟,雪渔派的何震,作品如:

兰雪堂,严格意义上也不算元朱文意义上的作品,但走的是元人的风格。)

还有娄东派的汪关,比如这方:

寒山长

并由汪关这条线发展下来的清代的林皋使元朱文印真正走向成熟,人们把他和汪关、沈世和合称扬州派。看两方林皋的作品:

大林

陶情翰墨

因为林皋的创作数量巨大,因此影响仅就元朱文这一路来说,要较汪关大得多。


由此而下的是浙派的西泠八家,各有元朱文妙制,因为他们的刀法大都用切刀,所以,他们的元朱文有自家特点,用鞠稚儒先生的话说:“如果我们把林皋的元朱文印比作艳丽的春花,那么浙派的元朱文印就是雪中寒梅”,也大致看几方他们的作品吧:

(丁敬的西湖禅和

(蒋仁的真水无香

(奚冈的龙尾山房

(钱松的山水方滋

八家的印好多,只举四方印吧。


紧接着是邓石如,印从书出,小篆书法走向印面,自家风格开始强烈起来,文人篆刻家们纷纷把自己风格的朱文篆书入印,终于脱离宋元习气,开始取法秦汉,并有了自家面目,这些篆书水平远超出宋元时期的小篆水平。


于是,从这个时期起,元朱文印不再仅仅是“元”代这个朝代风格的代称,而指的是以小篆入印的朱文印。


这样的话,要说的大家就多了,上面的邓石如先不介绍,仅就元朱文一系里成就高的大家就有,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还有林皋这条线后面紧跟的赵叔孺和陈巨来,以及后来的元朱文印大家王福厂和韩登安等。名家太多,仅举少量代表作如下:

(吴让之的观海者难为水

(赵之谦的孙氏欢伯

(徐三庚的引商刻羽杂以流徵

(赵叔孺的云怡书屋

(陈巨来的张氏淡静堂珍藏印

(王福厂的九峰旧庐珍藏书画之记

(韩登安的两汉三国百甓研<砚>斋主人左夫曾藏

总之,元朱文在历代大篆刻家们的努力之下,越来越提纯,越来越工整秀媚,越来越细,越来越美轮美奂。但这些人所宗法的最原始小篆,早已经不是宋元朱文的特征,而这些细朱文的特征中,圆转流畅又是主要特征,因此,印学界也称元朱文为“圆朱文”,如果我们在文章里看到元朱文或圆朱文,大致讲的是一回事,不要有困惑。另外,因为圆朱文也大都是细小篆的形式,因此也称细朱文。


但是圆朱文明显起于宋元,而最原始正宗的发源还是赵孟頫这个元代大篆刻家和书法家。于是大致现在我们提到元朱文,是指代的圆朱文、细朱文这种以赵孟頫开创的印章风格,因为赵是元人,元朱文更有利于说明其渊源,并强调其审美价值,再说了,元,也有浑元一致的意思,这跟元朱文的印章风格也恰如其分,元朱文这个名字,还算合适。

(【老李刻堂】之63)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公众号:三个小布丁  个人微信号:sangexiaobuding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