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首周末绝对是南京今年最精彩的一个周末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大家好,我是安妮。


又到了每月一度剧场小饕选,时间来到十二月,一年末尾,剧场似乎卯足了劲儿要最后闹腾一把,于南京来说,这是难得精彩的一个月。


本期小饕选邀请到南京师范大学南国剧社掌舵人孔德罡跟大家分享~



Tip 1

12月首周末,南京太精彩!


via 安妮


我之前发过一条朋友圈,我说——12月3-4日是什么日子?感觉南京这一年最受关注的几个戏都放在这个周末了,南京观众也有选不过来戏的一天。


这绝对不是瞎说的,不信你看——


心之侦探

非常林奕华@南京保利大剧院



《心之侦探》是非常林奕华25周年的特别制作,取材鼎鼎大名的侦探顾问福尔摩斯先生以及他的助手华生,探究“什么人需要什么人”。


与以往所有林奕华作品一样,这出戏依然在此前巡演中口碑两级,争议不断。我在此前的采访中问过导演:“有人质疑说,林奕华25年来作品千篇一律,永远都用同样的形式讨论同样的问题,您怎么看?”


他回答说——


我们吃的主要食粮是米,面或面包,它都是淀粉质。配以各种菜式,不同的是口味,但身体最需要的,是营养。吃,除了满足欲望,更重要的,是维持身体所需要的营养得以保持均衡,而主食不能由雑粮代替,便是它的重要性说明一切。


戏剧(或其他艺术)也一样,它对作者与观者的相同意义,是填补心理上、精神、情感上的欠缺。


时代不同、文化不同的情况下,为什么戏剧(或其他艺术)可以做到穿越隔阂,穿透心灵?因为我们饿的原因是同一个:爱的不足或欠缺。


而造成这种饥荒,现代人面对的困境,都是消费时代惹的祸:什么都是玩具,使人一直不愿长大,不想长大,使人永远渴望自己被爱,于是,不单爱别人的能力像退化了的器官,连自爱也无能,因为,他早就拒绝认识自己的机会。


林奕华


非常林奕华作品最近一次到南京是2013年的《贾宝玉》,这出戏带给我的心灵震撼无可描述,雪夜11:。


《贾宝玉》剧照


编导《心之侦探》,酝酿2年,却在7天里完成4万多字的剧本定稿,2016年年初在香港高山剧场演出8场,场场爆满。


剧中被高度还原的生活现场让观众感同身受,都市人每天都离不开的手机、地铁、微博、韩剧、综艺节目、性感女神、八卦、,幻化为9件奇案,揭开现代人的“存在哲学”,要“犯”多少“案”,才能改变“普通人”的命运?


林奕华也是BBC电视剧《神探夏洛克》的忠实观众,最打动他的一幕是第三季的最后一集福尔摩斯与莫瑞亚提在天台对决一幕,在《心之侦探》中,“同归于尽”变成了“同归于静”,福尔摩斯跟自己的头号粉丝莫瑞亚提讲了最后三句台词,(不能剧透)是全剧点睛之笔。



关于林奕华和《心之侦探》的更多信息,可以戳了解。

演出时间:12月3-4日

演出地点:南京保利大剧院


驴得水

至乐汇@南京紫金大戏院



按道理来说,《驴得水》没什么好推的,毕竟11月9号的时候,票图显示12月3日南京站的票房是这样的——



话剧也好,电影也好,关于《驴得水》,我已经发了很多次,错过往期内容的朋友可以戳——





自《驴得水》诞生,走到今天,关于这出戏的讨论从没断过,各中说法见仁见智。当然也有人在讨论《驴得水》的成功秘笈,我觉得这没什么好讨论的。


我昨天坐在至乐汇的办公室里,跟茜茜、孙老师吃外卖,茜茜呢,还是和往常一样,说“至乐汇要做最好的商业戏剧”。孙老师说了两句话让我印象很深,一句是“唯戏剧和美女不可辜负”,一句是“这样走戏剧的路,弹指一挥,走了十年”。


什么人成什么事儿,真的。


《驴得水》剧照


虽然一定已经买不到票了,但我还是把演出信息贴给大家。关于至乐汇的更多好戏,我将在近期跟大家分享~

演出时间:12月3-4日

演出地点:南京紫金大戏院


办公室的故事

韩童生&冯宪珍@南京前线大剧院



这是江苏大剧院的首批引进剧目,今年年初在南京演过一轮,口碑爆棚。


关于明年即将启幕的江苏大剧院,首批引进剧目已经如火如荼地在演出中了,详细讯息请戳——



《办公室的故事》是一出俄罗斯经典喜剧,由埃·梁赞诺夫编剧,俄罗斯导演亚历山大·库金执导,1977年曾有过同名电影,担纲译制版配音的冯宪珍与著名演员韩童生一道参与了此次话剧版的演出。


《办公室的故事》剧照


韩童生和冯宪珍是舞台上的“黄金搭档”,他们曾携手为观众献上了不少优秀经典的话剧作品,从《命运的拨弄》到《死无葬身之地》,两位老戏骨的表演功力可见一斑。


《办公室的故事》带着强烈时代味道的俄式冷幽默,让看惯了当下 “快消式爱情”和“都市爆笑喜剧”的观众在时空穿梭间体味到了生活的真挚和含蓄。


剧照


曾翻译《办公室的故事》剧本的戏剧评论家、翻译家童道明在首演后说“这部作品的意义在于,让如今习惯了看小品的中国观众,看看喜剧的另一种样貌,看看真正的幽默是什么样的。”


此前大家都很关心江苏大剧院首批引进剧目的开票情况,可以戳下面的二维码进入江苏大剧院票务管家购票~



演出时间:12月3-4日

演出地点:南京前线大剧院


侯莹现代舞交流周

侯莹@南京



《意外》来南京,真的挺意外的。


我一直觉得南京没什么现代舞的土壤,也确实因为过往到访的很多作品乏善可陈。侯莹能带作品到南京,并进行为期一周的“侯莹现代舞交流周”,确实是件令人高兴的事儿。


《意外》剧照


《意外》创作于2015年,保持着侯莹舞蹈剧场一贯的细腻、即兴、剧场性和及当下性。2015年8月,《意外》受邀上海明当代美术馆,作为该馆开幕演出之一。2016年2月,《意外》受邀纽约大学Open Arts Festival,前往纽约演出。2016年8月,《意外》受自由戏剧联盟之邀于北京首演,场面和讨论都十分热烈。此次《意外》在南京的首演,是2016演出季《意外》巡演的第二站,希望借《意外》这个极其现代的作品,为南京的现代舞氛围破冰领航。


意外,即时间之中,意识之外;作品英文名The Moment更加揭示出了作品的主题,人生时时被抛掷于未知与迷茫的境遇当中,,生存这一事件就是我们的“被抛状态”,生命似乎时刻处于一种稳定又动荡的交叉,“意外”正是这种交叉的显示,《意外》的创作则是对边界的拓宽,对存在的面向。



今年《意外》在北京演出的时候我做过推介,错过的朋友可以戳——


请收下这来自侯莹的“意外”的礼物


非常建议大家去看这场演出,毕竟在南京看到优质现代舞在小剧场演出的机会真的不多。

演出时间:12月2-3日

演出地点:TPM紫麓戏剧空间戌度剧场


以上就是南京今年戏剧市场上的最强周末,如果每周都这样,多好!


Tip 2

江苏原创小剧场戏剧双年展收官月


via 安妮


一束光·中国江苏原创小剧场戏剧双年展自10月18日开幕至今,已经跑到了最后一个月。我呢,每周往返扬州看戏成了习惯,青麦坊的青麦剧场和老树剧场太亲和,扬州市民也特别友善。


《那边的我们》在扬州首演的演后谈,一个11岁的小观众提出了一个事关存在主义的问题,她一定不知道存在主义是什么,但我被那个问题深深感动,在那个瞬间觉得眼下的中国是需要戏剧的。


《那边的我们》剧照


进入最后一个月,双年展仍有几出重要剧目上演。关于本次双年展,闭幕后我跟锐烁、费洛凡会做一个总结,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关注一下。


丁西林民国喜剧三则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中国久违的一部高雅喜剧

·改编自丁西林的三个独幕剧

·以婚恋题材为主,机智幽默的呈现上世纪20年代的爱情观及婚姻观


类型:话剧

时长:90分钟

演出地点/时间:

扬州青麦剧场:12.10-12.11  19:30

南京大学张心瑜剧场:12.20-12.21  19:30


鱼·忌

520江南剧座坊



·青麦剧场首部自制剧

·最有才华的多情女冠

·扑朔迷离的千古奇案


类型:话剧

时长:100分钟

演出地点/时间:

扬州青麦剧场:12.17-12.18  19:30


萨琳娜-最后的脊梁

【巴西】阿默克剧团



·史诗般的恢弘巨作将于中国首演

·继《喀布尔安魂曲》后的再度来华

·2016年的圣诞节的音乐狂欢


类型:戏剧

语言:约鲁巴语,葡萄牙语 (中英文字幕)

时长:3小时20分钟(中场休息20分钟)

演出地点/时间:

扬州青麦剧场:12.23 19:30/12.24-12.25 14:00

南京大学恩玲剧场:12.28-12.29  19:30

双年展最后一月,三出戏,且看且珍惜!


Tip 3

剧场之外,时间之间——事关展览


via 孔德罡


我和安妮说,虽然这个栏目叫剧场小饕选,可我却不想写有关剧场的事情。作为一个时刻处于信息爆炸状态,对外界事物应接不暇的学习者,最近身体的足迹是完全跟不上思维的足迹的,更不要和安妮这样飞遍中国的人班门弄斧了。(安妮:你疯了吗?)那么写艺术展吧?可这时我们又要思考一个问题了,展览和剧场有什么关系呢?


我的观点是,剧场和舞台演出,是艺术和创意推进的最好平台;因为剧场总会有那么一两百人不到一千人,这是所谓基本盘的存在。购票入场本身就是一种双向选择,作为创作者同时也在用无声的方式选择倾诉的对象。剧场的容量使得创作不至于曲高和寡,也不至于被潮流裹挟,某种意义上,它是天然的实验基地;这也令我深深的珍惜每一次剧场里的创作机会,如果不能将思维彻底打开,不能尽心展现所有的奇思妙想,追求不到观众的刹那震颤,无法将自己的边界向前推进,那么做戏还有什么意义呢?


南国剧社《朱丽叶与罗密欧》@天津大剧院小剧场


因此,我特别喜欢看艺术展,尤其是当代艺术展。哪怕没有坚实的叙事,但一定有奇异的叙述;哪怕没有出路与意义,但一定有形式和颠覆的表达。在创作或者是写论文的间隙,时刻补充来自全世界、又来自身边人的艺术奇观,开阔的不仅是眼界,也是底线与边界。


最近,两年一度的上海双年展开幕了,我们就从这里开始吧。



「何不再问」:第11届上海双年展



时间:2016.11.12 - 2017.3.12 11:00-19:00(周一闭馆)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黄浦区花园港路200号)

费用:全票20元



两年前的第十届上海双年展,建立在一个极其史诗化叙事的主题「社会工厂」之上。


本身就是造船厂改建而来的上海当代艺术馆,天然成为隐喻的舞台。但这样的主题是极其现实的,与发展中的中国所联系在一起,人性与自然的双重被异化,使得艺术屡次站在科技发展的对立面、亦或是人文精神主动寻找枪靶来完成独立的构建,无论如何,这种强烈富有政治性的艺术主题,是非常当代中国化的,似乎迅速就能写成一篇《经济学人》报道。


而今年的「何不再问」的策展方来自印度,印象里我第一次看到外国团队负责策划的上海双年展(据说是第二次),而这个印度团队的前进方向,眼光投向「未来」。



受“印度新电影”运动先驱的重要人物Ritwik Ghatak启发,Raqs媒体小组将双年展主题定为“何不再问:正辩,反辩,故事”,呼应了Ritwik Ghatak的流浪题材电影《正辩反辩,故事》。


这部电影之前我不曾听说,但其名字就令人浮想起一种舞台上的叙述呈现:故事本身是一种叙述过程,而讲述故事讲述的元叙述,同时具备观众的正面观看与创作者的内心自省。从目前宣布的一些展品来看,「何不再问」如同一种「追问」,对象不再是眼前,而更多的投向宇宙、太空与未来。这种投射说到底,其实源自于根本的内心的呼声。我们如何看待与想象未来,根本在于我们如何为内心的疑惑找到解答与位置。


双年展中最值得我注意的,来自戏剧界与当代艺术界跨界的导演牟森带来的《存在巨链-行星三部曲》。



牟森的先锋戏剧试验是中国当代戏剧不可磨灭的功绩,而如今的他,将如何运用多媒体、文本、实物装置组合起来的,将美术馆空间占据为一种剧场空间的处理,带来他全新的思索呢?


介绍说,「作品起始于三个历史点:红旗渠、,最终以包含四十多件创作的巨构形成三部曲:《无限视角》、《时间尽头》和《黑暗深处》。


牟森是中国实验剧场的先驱者。这是一个旨在当代艺术背景下、探索空间、叙事和表演的跨媒介场景公共平台,术家通过一个没有人表演的戏剧,一个讲故事的机器装置,将所有进入其中的人都拉进场景中,成为演员和场景的一部分。」


作为剧场创作者和艺术展爱好者,牟森的这个作品毫无疑问,是年度期待的级别。



「费利克斯·冈萨雷斯-托雷斯」个展



时间:2016.9.30 - 2016.12.25 10:00-18:00 (周一闭馆)

地点:上海外滩美术馆(黄浦区虎丘路20号)

费用:30元



其实每一次看到有人评价舞台剧或者电影时,说「华而不实」,说「搞舞台装修的」,其实我是很不以为然的。


舞台上的视觉装置、道具、布景、特效,重要的在于是否有灵魂,是否同时在表达;如果他在表达了,哪怕它表达的和这部作品的故事无关,哪怕根本没有看到完整的起承转合,但是那个舞台只要是有情绪的,这未尝不是一种值得思索和发散的珍宝。


面对一个舞台装置,我们自然而然可以脑补出各种适合我们自己的故事,那么,既然它已经被视觉所激发,出现在你的脑海中,又为何要去苛责你没有看到你想看到的故事呢?



费利克斯·冈萨雷斯-托雷斯是一个古巴裔美籍装置艺术家。作为一名艾滋病毒携带者和同性恋者,同时又是被祖国所驱赶而出的外乡人,我们初步联想出的那种愤怒与斗争性,其实在他的作品里是隐藏着的。你会发现抛却所有的外部印记,艺术家,表达者在意的,永远是值得痴迷的人性本身。通过成串的灯泡,挂钟,糖果,镜子,成堆的纸张,那种脆弱的,最为平和的,又是家常而可触不可及的刹那美好,你在这些装置的陈列中,一个又一个往事向你袭来,伴随着晶莹的灯光与乐声,似乎伤痛、肮脏与死亡都是一种调剂,都是某种试炼;展览介绍说,他的作品有关于「爱和失去」,那么或许他的背后一定有很多有关爱的甜蜜回想,以及如今的失去的些许余音。



这里的每一件展品是不是都是某种纪念物?是又或者不是,它可以是来自真实回忆的实物,也可以是回忆所指定的某种隐喻符号,甚至是对缺失的渴望的一种饥饿,在梦境中强烈追求的某钟补充。


我们需要故事吗?我们或许更多的是需要刺激。


但是可以刺激我们的太多了,我们需要的是克制住眼泪的肆意。每一份美都是精致而易碎的,都有它的来源和它的去处,以及曾经存在过的证明。这同样是一个舞台,编剧是我们自己,观众是另一个我,而有时候,如果是伤痛做成的蜜糖,那么也不需要任何观众。



上海种子·Shanghai Project



时间:2016.9.4 - 2017.7.30 10:00-18:00 

地点: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浦东新区樱花路869号A区三楼)

费用:全票50元



9月份经过喜马拉雅美术馆时,就看到了门口广场上这一个宏伟的、雪白的、某种意义上简直非常「复古未来主义」的庞然大物。


这种集合了人类对未来生活,生态和谐,科技发达的强烈幻想的大一统式的庞然大物,仿佛来自几十年前的苏联,来自经济腾飞时的日本,这种非游牧式的复古乌托邦理念,甚至已经过时了——然而说得对,当代中国是多么适合这种看似已经腐朽了的社会空想主义啊。


这是一个主题为「远景2116」,准备在展览期间时刻保持建筑全过程,以大量公众互动为主的「浸入式」展览,或许创作者能从展览过程中得到的东西,会比仅仅参与到观赏中的某一个单独的观众还要多。



有关未来的思索与想象,总会和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密切相关。仿佛有一种概念是天然可以自证的,那就是未来的城市化一定会带来出乎人类想象的规整,社会结构的极度规律化、与个体的充足发展,乃至人与生态的和谐共处,总能在科技与人文之间找到理想的共接点。


只不过,这种接点究竟是从什么样的观察角度出发的呢?这种对于规整、干净、工业化的既定未来想象为何能够成为广泛的共识?这是不是说,人类对于美学的思维与追求,总有一种大一统的根本因子?在经历了无数理想的破碎之后,总还会有一种看似人畜无害的异化理想,在以一种全新的,尊重个体的面貌再次出现?



在展览发布现场,有一个参与者在圆桌会议上大声问道:「我们为什么要把未来交给艺术家?」而这或许也是议题的另一个面向。


这种如同两年前「社会工厂」那样,要把艺术拉入到最为深切的现实的尝试,往往是被大众所鼓励的,但却也是最值得警觉的。因为未来不一定就是那样的,未来也有可能是极为个体的,游牧的,狩猎的,情绪驱动的,难以被管理的,可以被一座剧场所封闭,不会影响外界的。观看,感受,警觉,反思。据说上海种子计划会一直延续下去,本身这或许就是最好的自反与扬弃。


然而说到底,我却要在一件事情做完之后才能去上海完全感受以上我所期待、我所选择的展览。因为和他们同样,我想在剧场里试验一种「流行艺术」,我想寻找到被无数思想家斥为精神垃圾、洗脑毒药的流行文化本身的艺术根基,就如同这部戏里,两个本该去等待戈多的主角,却化身中文系毕业的相声表演艺术家,突然被拉入到一个令人费解的未来空间里,寻找出路,思索自己,敢于行动又同时不知所措。


上海种子-土地对话


因为事到如今,只要思维能够保持足够的刺激,只要文本的织网足够充分,任何的空间都可以是一种剧场。



以上就是本期小饕选的内容。


事情说到这里,孔德罡他们做了个新戏,叫《戈多先生的孤独之心俱乐部》,很快就要演出了。我认为上述所有关于展览介绍中强行关照的与剧场的联结,都是他的创作谈。



这出戏将于12月在南京师范大学J6音乐厅首演,具体的事儿开票之后再跟你们说吧~


概念照



—感谢阅读—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