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绍君 | 异香俱从苦寒来,齐白石的个人奋斗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讲述齐白石的个人奋斗

 

 

    夫画者,本寂寞之道。其人要心境清逸,不慕官禄,方可从事于画。见见古今人之所长,摹而肖之,能不夸,师法有所短,舍之而不诽,然后观天地之造化来腕底知鬼神,对人方无羞愧,不求人知而天下自知。犹不矜狂,此画界有人品之真君子也。
     这是齐白石对学生讲作画做人的道理,可以理解为他的自况,从一个小木匠成长为一代宗师,他正是这样做的。

齐白石旧照


   在古代中国,以画谋生并获得画名,多半要依靠皇室、官僚和著名士大夫文人的提携:或成为宫廷画师,或为官僚宾客,或受贵族赏识。一辈子画壁画、画肖像的民间画师,是不能出大名的。明清以降,商业与文化繁荣的都市,如南京、苏州、扬州、杭州、上海等地,每每聚集许多以卖画求生的画家,出现了无门派,宋江海金陵派扬州派,今将派海派等等,但这些人的立身扬名并不全靠卖画。他们之中,有的原本就是官吏,或与上层颇有联系的士大夫,有的是巨商或官宦大户的门客,有的寄身于寺观,还有的家有土地,不以画易米。像蒲作英,任伯年这样全靠卖画为生并称誉画坛的艺术家,并不太多。

1984年作 我轻轻地敲门——纪念晚清海上画家吴昌硕、任伯年、虚谷、蒲作英 布面 油画 

157×165cm


晚清民初以来,科举废除,帝制结束,士大夫阶级衰亡,社会转型出现了新式工商、文化、教育出版诸业,画家的谋生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异:不单靠卖画,也要谋求职业。像黄宾虹、萧俊贤、王一亭、陈师曾、刘海栗、徐悲鸿、林风眠、陈之佛、丰子恺、潘天寿这样的名家莫不如此。画家各有自己的条件,有的家境殷实,受过良好教育,有的出国留学,返国后被委以重任;有的得遇名师指点,名人提携,很快进入上层圈子,诸如此类,齐白石缺乏这样的条件,幼即失学,青少年做木匠,27岁拜胡沁园为师时,才靠着同音字作注读完《唐诗上三百首》。40岁前,他只在湘潭附近卖画,没遇到过名画家指点,也没有较多观赏历代名画的机会。在当地获得一定声誉,主要靠刻苦自修、独自摸索,王湘绮是文化界大名家,但他不懂画;诗人樊樊山是齐白石40岁后遇到的大名流,但他是个诗人,不是画家,白石是生平遇到的第一个具有高度文化修养并给予他重大影响的画家是陈师曾,但那已是1917年他55岁时的事的。直到定居北京后,他才有了追求新变、自创一格的自觉意识。经过衰年变法,大器晚成。

樊樊山画像

陈师曾像


    约20年代,即初到北京不很久,他写过这样一首诗:

布衣人识胜封侯,款段何来来旧帝都。
技绝盲人能相马,相轻骚客亦呼牛。
飞还岳麓无仙术,吊死煤山是众流。
窃望天南云一角,登临高处转增愁。
(《登煤山思还湖南岳麓山》)

《仿爨宝子书》

(约1905年,66.7cm×33.5cm 纸本, 轴)


    布衣人识,身怀绝技,他很自信,但立足于“旧帝都”并不容易,一些人对他还是瞧不起。返乡无术,但又不想成为北京的庸庸“众流”。“登临高处转增愁”一语双关——家山路远使人愁,在艺术上向高处登攀更加困难,也使人愁。但齐白石没有气馁。在大约十年的光阴里,他租借僧舍、民居,七次迁徙,靠着卖画、卖印维持湘、燕两地家庭的生活,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研究古今绘画篆刻,写诗作文,终于大获成功。他靠的是什么呢?

《群仙图》1901
  151.2×82.7cm
    纸本水墨设色 轴
    款题:赐福三侄供奉。辛丑二月璜
    钤印:璜印(朱文)、三百石印斋(白文)


齐白石的成功有多方面的因素。

    他极为聪明,学什么,会什么,但第一位的还是靠执着,勤奋和一往无前的奋斗,为了学习他甚至能忍辱自虐,据他的女婿易恕孜记述,白石34岁时初学篆刻,曾去请教贵公子黎鲸庵。鲸庵以为他不过是个木匠,便有鄙薄之意,指着手中的烟壶说:“芝木匠,如果你能喝我这烟水,我就指点你刻印。”当时人抽水烟,烟壶水是过滤烟油的,又脏又苦又辣,怎么能喝?白石顺手接过烟壶,一饮而尽,令鲸庵惊佩不已,便认真教他。


《白石老人自传》说,他学篆刻,起初是受了一位长沙来的篆刻名家的蔑视,一气之下发愤自修。常言道,“有志者事竟成” 数十年如一日的钻研,拜年,齐白石,终成一代篆刻大师,而与他同时习篆刻、,后者缺乏的不是聪明,而是志气和毅力。在绘画上亦如此。齐白石从二十岁临摹《芥子园画谱》开始,直到终老,只有三次短时期搁笔,一次是母亲病逝,另两次是患重病,不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他总是天明既起,以作画为日课,休息时便吟诗。如白石自己所描述的“铁栅三间屋,笔如农器忙”他把自己比喻成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把画笔作“农器”的老农,是很贴切的。

《芥子园画谱》


“食叶蚕肥丝自足,采花蜂苦蜜方甜。书生余习终难舍,人笑愚翁老更颠。”白石居北京数十年,家中的大门是常锁的。“寂静平生敢自夸”是与“笔如农器忙”相表里的。他的印章“天道酬勤”“有衣饭之苦人”“平生辛苦”“老苹辛苦”,都记述了他的勤奋,他所守的寂寞之道,有一印文曰,“痴思长绳系日”——竟想用长绳把太阳系住!这六个字,画出一个多么生动的勤劳老人形象!古人曰“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者胜”,齐白石正是这样的胜者。


齐白石对自己独立奋斗是很自豪的,他写到“四月清和始着根,轻重轻手种蓬门,秋来颜色胜蓬草,未受春风一点恩。”这是隐喻他起步虽迟,却靠了自强成就大器,他题画老来红(雁来红)也有同样的喻意:“欲工变化岂天功,满院青青白草通。待到残秋方出色,众中分出老来红。”这“残秋方出色”的“老来红”,显然有自喻之意。他有时还把自己喻为卧地秋菊,“不借撑持卧地开”;喻为红梅,“异香俱从苦寒来”;喻为秋荷,“比收场还不到秋风”的牡丹,有“厚福”。

齐白石《雁来红》


自立自强,是不是相对封闭的农业文明易于生成的性格,不敢确说,但这种精神从中国古代就受到尊崇,是千真万确的。自立自强并不意味着拒绝帮助,而是强调一种奋发图强的精神。自强而又能充分利用条件,成功的可能性最大。齐白石一生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如胡沁园,陈少蕃,黎雨民,王仲言帮助他学习诗文书画,把他拉进湘潭士绅的文化圈子;夏午诒、郭人漳、罗醒吾等帮助他走出家门,行万里路,开阔了心胸与眼界;樊樊山等帮助他定居北京,极大地改变了他的文化艺术环境;陈师曾帮助他实行“衰年变法”,使他的艺术探索发生了质的飞跃……没有这些帮助,他不可能获得如此辉煌的成功。帮助也是机遇,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但机遇人人有,却并非每人都能抓住,以促成自己更成功的奋斗,机遇与自强是相辅相成的。



诗人王仲言像


 艺术需要灵感、想象、才能,还需要技巧训练,而技巧训练最需顽强与持久。齐白石技术技巧上的熟练与高超,靠的正是刻苦训练。热枕,着迷,有时甚至到“如痴如狂”的地步。

 齐白石的刻苦自律,自强不息,除了天性品格因素外,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在外环境的激发、挤迫,包括师友的鼓励批评,他人的蔑视嘲笑等等。白石是一个很要面子,自尊心很强的人,凡事他都想争个高低。这种好强的性格,或许与他祖父和母亲的影响有关。后来他学画画、学刻印、学作诗,这种好强与认真得到充分的发挥。定居北京后,他的出身、风度、生活习惯、他的画、印、诗和字,常受到一些出身高贵,以正统自居或趣味不同者的嘲笑。这些人觉得齐白石太像一个“乡巴佬”,他的画“太粗野”,印章“太犷悍”。

《白石老人自传》说:“有一位自命科榜的名士,能诗能画,以为我是木匠出身,好像生来就比他低下一等,常在朋友家遇到,表面虽也需与我周旋,眉目之间,终不免流露出倨傲的样子。他不仅看不起我的出身,尤其看不起我的作品,背地里骂我画得粗野,诗也不通,简直一无可取,一钱不值。”白石自尊、敏感而多疑又容易轻信别人传言,这里面很可能有些误会,但事情无论怎样白石心里不痛快是真实的。他的印文“流俗之所轻也”以及“任君无厌千回剥,转觉临风遍体轻”“老子面寒心似铁,行无偏向害无惊。飞馋说尽全非我,只有梅花辨得清”(《十二月三十日看梅花》)等诗句,都是一种愤愤然地回答。挤迫、打击和歧视,带来了烦恼,也带来了激发。胡沁园、王湘绮、樊樊山、陈师曾,林琴南、林凤眠、徐悲鸿的支持与肯定从正面激发了他的自信,一些歧视嘲讽则从相反的方向激发了他的自强。

林琴南(林纾)像



林风眠像




徐悲鸿像






郎绍君先生


文章节选摘自郎绍君著——《齐白石的世界》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有限公司出版

出版时间:2016年6.1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