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乡随俗】袱包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监利人》第55期微信版,每日精选,欢迎关注!



入乡随俗

文/袁作军


生长在江汉平原的人们,或多或少都知道“袱包”这种物件。但真正深入了解它的人,还是不太多,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袱包自古以来,都是自己制作的,主要用于中元节(俗称“七月半”,又叫“鬼节”)祭祀先人。过中元,包袱包,烧袱包,祭祖先,参与的家庭之广、人数之多,超乎想象。在此期间,袱包似乎是一个主要的角色。袱包除了应付这个鬼节,还有其他的用途:死了人,请道士念经作法,也是少不得袱包的。


袱包的制作,过去是统一做法。一叠黄色火纸,用錾子(打印阴间使用的金钱的一种专用铁器,即一根直径寸余,长十几厘米的铁棒,上部扁状,下部圆状且缕空,打印在纸上,就是一个圆圈,有相对的两个缺口,圆圈中间一个坑点)打印出一排排的“金钱”。金钱的打印者只能是男人,女人不行,据说女人打出的是“铁钱”,先人们不要!(奇葩的传统,不知依据何在?)。金钱打好后,再用一尺见方的白纸(只能用白纸),将其包扎成一个像薄书一样的方块包,封口处扎好,扎不好的用糊精贴住。包好的袱包,还要写上字。写袱包是最重要、最要学问的工作。祖先们能否准确收到袱包在此一举!


写袱包因人而异,称呼与落款要绝对对应。如对死者称“故先考”(父亲),“故先妣”(母亲),落款必须对应“孝男”;称呼“故伯考”,“故叔考”,即落款“孝侄”;称呼“故祖考”,即落款“孝孙”;称“故岳考”,即落款“孝婿”;称“故舅考”,即落款“孝甥”……其余类推。这是对长辈,落款用“孝”字。但对平辈,落款就不能套用了。如“故兄考”“故姐考”“故妹考”,落款用“愚弟”“愚兄”。


袱包封面的格式,与阳间写信大致相似,但不完全相同。首先是排版,要竖式。左起可以,右起也行。(以已故父母为例)第一行“今日化”三个字间隔开点写。第二行,顶格写“中元寄钱”。第三行,不顶格,略微拉下一些写:“上申冥币共X封”(给某先人的袱包不是只有一份的,可以多包几份,在这里要写清楚)。如果随袱包包了一些其他的财物,如衣帽鞋袜、金银角子等,这中间的“冥币”二字就要写成“冥财”。第四行,顶格写:“故先考某公讳某某老大人收用”,其中“讳”字要向右移动半格,不能正当字行。如果母亲也去世了,则要连在父亲的后面写。父亲要写清姓名,母亲只需写姓氏即可:“故先考某公讳某某妣某老孺人收用”。这中间的“妣”字也要右移半格写。如果只有母亲去世了,怎么写?“故先妣某(子女的姓氏)母某(母亲的姓氏)老孺人收用”。第五行是落款:“孝男XXX,媳某氏”。袱包反面写起来就简单许多,只有一个大大的“封”字。大多要求一笔写成。



七月半的袱包包好写好后,要等到傍晚,拿到门口大路边,放在架好的柴火堆上,“叫应”一下:“爹爹巴巴,列祖列宗来领钱哪!无亲无眷的孤魂野鬼来领钱哪!”把用碗端去的鱼肉饭菜倒于地上,再在袱包之外放一些“散钱”(给野鬼的),点燃柴草。七月半是鬼节,但袱包要提前烧。七月半那天,所有的鬼都要集中到扬州看戏,然后统一回阴间去。所以,新亡人七月十二开鬼门关,其家眷要在这天烧袱包。旧亡人七月十四出鬼门关,其子孙要在这天烧袱包。祭过祖先的饭菜,要唤狗来吃。据说狗子是阴间的信差。它们吃饱了,好帮亡人们把钱驼到扬州去。


乡下一年到头有很多给祖先烧钱的节目:春节、清明节、子女大婚、子孙遇到大喜事、子孙降生、家里人生病、远行的子孙回家等等,但那时的钱都不用包起来。袱包似乎就是七月半的专用产品,其实不然。家里有人去世,道士和尚祭祀作法时也用到袱包,而且数量很大。大致上有以下几种。一,便会寄钱。算是死者与家族的先辈去阴间见面,带去的“利是”吧。收钱人是逝去的亲族先辈。二,交忏寄钱。是死者带给神佛,请求饶恕其在生时的一些过错,表示悔过用的。收钱人是死者本人。三,请荐寄钱。是死者带给亲戚中早已死去的人的见面“利是”,收钱人是那些逝去的亲戚。四,碎盆寄钱。是女性死者专用的,圆盆过血湖时用的。说明白些。这里的盆就是暗喻血湖之湖,血水被喝干(祭祀的法事中有子孙喝血水的项目),那个装血水的盆要打破,女人才罪衍全消,收钱人也是死者本人。……这些袱包,与七月半的袱包,几乎一样,只要把“XX寄钱”改写一下即可。唯一不同的是,碎盆寄钱,要用红纸包袱包。


随着时代的进步,用来打印金钱的錾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印刷好的“冥国银行”纸币,花花绿绿,一百的,一千的,甚至有一亿的票面。袱包也有信封一样的白纸袋,上面的封面也大多印好了,只需填写祖先的姓名即可。上面还象征性的画上了邮票。人们似乎不满足仅仅给先祖们寄钱了,还特意包些用彩纸精制的手机、电脑、小车等颇具现代生活气息的用品,以便为儿女们辛苦操劳一辈子的先人们,在地下好好的享享清福。


(作者系监利县程集镇袁河村二组村民)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