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凤阳路葱油饼创摊50周年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1967年,静安区第二饮食公司来了个年轻人做葱油饼,小伙子本姓鞠,但因为籍贯扬州,所以大家都叫他“小扬州”。


小鞠做葱油饼很是卖力,渐渐地,“小扬州葱油饼”做出了名气。


上了年纪的人恐怕会记得,早年在北京西路靠近大田路附近有家葱油饼,那就是鞠师傅最早奋斗的地方,后来那个地块被整体拆迁,空置多年后造了静安雕塑公园,2014年建成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成为了上海的一大地标。

历经国企改制和市政变迁的“小扬州”偏安到了凤阳路,从门面房变成了路边摊,一做就是十五年,现在“小扬州”提的人反而少了,大家都叫它“凤阳路葱油饼”。


这家葱油饼实行浮动价格:周一到周五,定价4块钱,主要服务上班族;到了周六,葱油饼卖5块钱一个,那是因为来的都是逛博物馆和南京路的游客。
“也算是给自己加点加班费吧。”鞠师傅说,“周日就不做咯,回家抱孙子去!”


操持小摊的是鞠师傅和他的老伴儿,鞠太太沉默寡言,负责帮老公和面。


面粉里倒豆油,拌出明亮的鹅黄。


葱花切得有点粗,还有猪油一朵朵。


鞠师傅做饼遵循的是餐饮行业里的老规矩,行话叫“揪剂子”、“甩叶子”,不过现在年纪大了,手上力道不够,白案功夫有些退步。


待到饼胚送上炉子,鞠师傅就要施展他传承多年的“煎饼十八掌”——这个名字是我自己随便取的,其实就是徒手拍葱油饼,把它摊得更薄更均匀,看到我拍照,师傅还特意拉开功架、拍出响亮的啪啪声。


“这叫软硬劲,手拍出来的饼才好吃,像阿大那种铁板压出来的,面是死的!哎,我年纪大了,这两年手有点抖了……”

看来葱油饼同行之间的竞争也是挺惨烈的。


摊好的饼,慢火煎到起酥,再刷一层豆油,直至金黄微焦,转到平底锅下的炉子里去烘。


鞠师傅一边照看炉子上下葱油饼的成色,一边招呼客人:“钞票先不要给我,侬先吃,好吃再付钱!”


他几乎对每个客人都这么说,但是那些骑共享单车赶来的年轻人、带着孩子来尝鲜的家长们、还有像我们这样虔心来吃饼的客人怎么可能不给钱呢?


虽然我觉得我手上的这枚饼起酥不够完美、猪油没抹均匀、豆油略显粗糙,但在这乍暖还寒的街头,吃一枚酥香的葱油饼,还有老板跟你攀谈打趣,已经足够值得了。


小摊儿旁的梧桐树上挂着一块小显示屏,低像素的画面重复播放着去年电视台来采访葱油饼的新闻片段,“客人们都说这是小时候的味道”,解说词一遍又一遍地强调。


儿时的味道已然变成一种俗套,其实我并不是来追寻什么怀旧的情调,你只要知道,凤阳路有一位老人家从1967开始直到今天,依然乐呵呵地坚持亲手做葱油饼,并且引以为傲!


今年是“小扬州葱油饼”创摊50周年,吃心特发此文,聊表美好祝愿。

小扬州葱油饼
凤阳路644弄口
周一到周六 7:00-17:00


凤阳路626号还有一家葱油饼的有力竞争者,据说味道很不错,我寻去,却发现早市已经收摊,改日再访。

更多上海葱油饼请点击:


上吃米其林,下吃路边摊
欢迎长按二维码关注一片吃心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