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什么世道?学霸也能当军阀!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四月三日,成都,文翁石室。

书生上前给文翁石像作了一揖,持礼甚恭,“昔我文翁,首倡官学,石室兴教,玉堂遗泽。古今一校,扬辉千秋,巴蜀吏民,幸甚至哉。伏维尚飨······”


道士生性洒脱,三清祖师都懒得参拜,此时见书生装模作样,更觉好笑,侧过头嘀咕,“老赵,秀才又在装神弄鬼了。”


书生行礼已毕,转过头仍是一脸严肃,“巴蜀好文雅,皆文翁之化也。秦汉之际,天府之国还在关中平原,成都不过边陲,闭塞落后。景帝末年,文翁任蜀郡太守,他从兴办教育入手,培养人才,在成都设置学官,创建官学,以石头修筑校舍,称为石室,又称玉堂 。经文翁倡导,蜀中学风大兴,渐与齐鲁之学齐名。文翁之功,不在李冰之下也。”


道士摇头表示不信,,从古至今,比比皆是,普通得很,如何能与李冰比肩?李冰修建都江堰,可是让蜀人旱涝保收,两千多年不知饥馑。”


书生用折扇点了点道士,“老董啊,你忘了首倡二字。文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校长,他首创的文学精舍讲堂,在我们脚下的地方连续办学已有两千一百多年,从古代文翁石室,到近代锦江书院,现代成都府师范学堂、成都府中学堂,直至现在的石室中学,一脉相传,持续发展,真是教育史上的奇迹啊!”


接着话锋一转,“更重要的是,文翁石室创立就是公立学校,是政府办学,且面向平民招生,在中国历史上是划时代的,《汉书》上明确记载:至汉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


在文翁之前,中国的地方政府并没有公立学校,文翁开创了地方政府兴办公立学校之先河。当时京都所在地的长安,都还没有办招收平民的公立学校。可见,就全中国范围看,文翁实属首创公立学校。


文翁兴办公立学校,得到当时中国两代,汉景帝和汉武帝的嘉奖,并下令全国各郡县都要像文翁那样建立公立学校,大大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这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空前的。


文翁兴办官学,实为中国历史上地方政府设立学校之始,打破了世家大族对知识的垄断,让学问不再是经学世家小圈子内的私相授受,为平民提供了上升空间。”


赵员外轻摇团扇,“哦,还有这等妙用?”


书生颔首,“当然,文翁免除了学生的徭役,使其能集中精力学习知识,还常将学生带在身边,协助处理一些公务,对于品学兼优的学生,则委以郡、县吏的重任,大力奖掖。


文翁兴学的成就,不仅培养了一批吏才,如张叔,汉武帝时征为博士,官至侍中、扬州刺史;而且推动了邻近属县的兴学,如巴汉亦立文学。


蜀地此后出现司马相如、扬雄等知名才学之士,与文翁兴学造成的社会风气不无关系。


若是两汉能一直文翁兴学的精神,汉末也许就不会出现学霸变军阀的黑色幽默剧了吧?”


道士拍拍脑袋,“学霸变军阀,这个说法倒也有趣。”


书生的心情却不轻松,“三国是一个什么时代?是一个由学阀而军阀的时代,要当军阀,先当学阀,换言之,这是一个学霸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吊诡在于,学霸通常更容易成为军阀。


什么人更有可能成为学霸呢,这是一个知识垄断的时代,通常世家子弟才能成为学霸。袁家兄弟是学霸的子弟,陶谦也是茂才,大家都是一个圈子的,所以袁绍创业,就有韩馥上赶着跪迎。”


员外插了一句,“那刘表呢?”


“刘表本身就是一个大学霸。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也就是今天山东鱼台东北人,生于公元142年,卒于公元208年,论血缘,他属于汉家皇室一族。年轻时就因为才华出众而天下闻名,属于后汉时期著名的清流派的代表人物,号称八俊之一,又分别属八友、八交之一,称号不少,很明显,刘表当时的名声很大,也可以证明其才华出众。”


道士却哼了一声,“名士清流,多半无用,恐怕也是言过其实,夸夸其谈的货色。”


书生摇摇头,“这虽是清流的通病,但用在刘表身上就不合适了,他勤勉好学,善于独立思考。十七岁时,刘表就曾向自己的同乡兼老师,当时的南阳太守王畅提出:奢不僭上,俭不逼下,盖中庸之道,是故蘧伯玉耻独为君子。府君若不师孔圣之明训,而慕夷齐之末操,无乃皎然自遗于世!


道士大脑袋晃个不停,“这话咬文嚼字,什么意思?”


“这段话是针对王畅过于简朴的生活作风而提出的疑问,意思是说,当地方一把手,重要的是把国计民生类工作干好,不要总是故作清高,搞些节衣缩食的表面文章


显然,青年时期的刘表见解独特,与众不同,他没有仿效当时流行的隐居山林的清流作风,而是积极地投身仕途,被大将军何进辟为掾属,很受何进的赏识,后来被升为北军中候,掌管禁军。


刘表前期在仕途上中规中矩,到了四十八岁那年,董卓进京之后,刘表迎来了命运的转机。”


赵员外哈哈大笑,“原来是董卓帮了刘表?”


书生轻摇折扇,“董卓进京第二年,也就是190年,原荆州刺史王睿被讨伐董卓的孙坚杀死,董卓便推荐了刘表担任荆州刺史。


当时的荆州形势相当复杂:江南宗贼盛;袁术屯鲁阳,尽有南阳之众;吴人苏代领长沙太守,贝羽为华容长,各阻兵作乱。


而刘表却是单骑入宜城,面对荆州混乱的局面,刘表显得从容镇定,沉着冷静,并果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迅速稳定了局势。


首先,他争取了当地具有很大影响力的蔡、蒯两大家族的信任和支持,并征求他们的建议。


当时蒯良、蒯越两兄弟都颇有才识名望,蒯良对局势提出的见解是行仁义,蒯越却有不同的意见,主张用权谋,建议刘表兵集众附,南据江陵,北守襄阳。


应该说蒯良说得比较虚一些,而蒯越的建议则是极富实干精神的,刘表也用很高明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先把两个人都夸了一番,然后采纳蒯越的谋略,设下鸿门宴,先斩杀首领,再收编部曲,一举歼灭了宗贼势力。


后来他又平定了零陵、长沙等郡,扭转了荆州的混乱局面,刘表自己也晋升为荆州牧、镇南将军。


经过几年努力,刘表成为一个仅次于两袁兄弟的一股强大势力,南收零桂,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


道士神采飞扬,击掌赞叹,“谁说刘表虚有其表?完完全全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实干家嘛!”


书生这回倒没反驳他,“刘表控制荆州以后,对于属地的管理也是励精图治,有条不紊,贡献良多,体现出一代能臣的本色,把荆州治理得有声有色。


之前人情好扰,加以四方震骇,寇贼相扇,处处糜沸的荆州,变成了万里肃清的东汉后期最后一片乐土。


在对外问题上,刘表采取了拥兵自重的正确政策,尽量避免发生大的冲突,以免造成老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


在经济上,刘表有效利用了当地各大家族的势力,推行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得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荆州地区的百姓,史称大小咸悦而服之。


对刘表的这种评价,莫说是在后汉军阀混战时期,就是在局面相对平静的三国鼎立时期,也是独一无二,是别人所无法得到的。


此外,刘表起立学校,博求儒术,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由于政局稳定,各方人才纷纷从各地迁往荆州,人数以千记,其中既有像水镜先生司马徽这样的名流,也有像徐庶、石广元等青年才俊,甚至还有后来大名鼎鼎的诸葛亮等。


试问,若是易中天口中一个虚有其表之人,能有如此辉煌的政绩吗?如此的爱民养士,从容自保,难道是一个虚名无实者所能做到的吗?


可以这样说,刘表的确是一代能臣,他的有效管理让各路诸侯羡慕不已,对于其治理下的荆州都是垂涎欲滴。


鲁肃就曾经对孙权这样评价荆州:沃野千里,士民殷富。


这也算是对刘表恰如其分的评价了。”


赵员外疑惑地问了一句,“为何史书又批评刘表: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呢?”


书生收起折扇,“这种说法有失偏颇,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是说在荆州集中了很多能人名士而刘表却弃之不用,谬矣!


史载,凡是从外地迁来荆州的士人,刘表都是安慰赈瞻,皆得资金,非常礼遇。对于一些能人名士,刘表也是礼贤下士,求才若渴。


刘表对待司马徽,就曾多次派人请其出仕,甚至亲自出马相邀,见到司马徽以后,刘表不惜在田间与其交谈,全然没有摆出一副荆州牧的架子,其心可谓诚矣!


如果刘表没有在荆州广纳人才,那他把荆州治理的如此有声有色,就凭当初单人独骑闯荆州的一个人?


还有第二种指责,说刘表没有重用刘备,这个说法其实是太不了解刘备造成的。


试问像刘备这样的人能用吗?从某个角度来说,刘备和吕布没有多大区别,都是背主之臣。


我们可以数数看,刘备投靠过多少人,又有几次能做到善始善终的?刘表就是看出了这一点才有意而为之,这个决定没有错!”


道士搔搔脑袋,“那为何刘表最终还是失败了呢?”


书生仰天一叹,“刘表生不逢时,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庸人,他希望苟全荆州于乱世,但时代不允许,他只能被淘汰。


归根到底,刘表这个学霸出身的军阀,一心想着保境安民,没有争雄天下的野心,综观刘表一生,其所作所为没有超出人臣的范畴,完全可以称之为一代能臣。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刘表也不例外。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刘表的确显得优柔寡断,造成了内部的不团结,影响了政局的稳定。


刘表当年单骑赴任,靠了当地望族蔡氏才平稳坐江山,蔡氏等拥戴少子刘琮,而长子刘琦也与刘备等交好,两派早已剑拔弩张,只等刘表咽气就操家伙了!


外部孙权也不甘寂寞,借报父仇频频对荆州加兵威胁,最闹腾的一次就是把江夏,今天的武汉市给拿下了,杀了太守黄祖。


偏偏时间也是凑巧,曹操完全平定河北,刘表病死,享年六十有六,曹操趁机南下,荆州便立即四分五裂,让曹操捡了个大便宜。”


道士颇不服气,“怎么说曹操是捡便宜?刘表打仗也厉害么?”


书生眨了眨眼,“董道士,不要不服气,刘表进取不足,自保却有余。当年江东猛虎孙坚孙文台,大败董卓,何等英雄,力斩华雄,何等彪悍!最后可不就折在了刘表手里?”


道士猛地跳了起来,“什么,孙坚斩华雄?不是关羽干的么?”


书生昂然背手,飘出了文翁石室,空中余音寥寥,“孙坚英雄,明日再见。”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